分享

《乡党篇》10.25 -10.26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莫远忧的图书馆 2022-06-27 发布于河北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释】

齐衰[zī cuī]:丧服。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古代服丧很讲究,分作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这五个等级,也叫做五服,根据与丧者的血亲关系而定,体现在穿着上。

狎:亲近;接近。指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冕者:穿祭服礼帽的人。古人祭祀时所穿的衣服。

瞽者:盲人。古代乐师多为盲人。

亵:亲近,熟悉。

凶服:丧服。

式:同,轼礼。在车上对车下的人行的一种礼节。据《礼记·曲礼》记载,孔子很讲究乘车姿势,乘车过程中,如果遇到尊者,要行轼礼,即用手扶轼(车厢前栏板上的横木),躬身低头看着马尾,来表示敬意。

负版者:一、负版是丧服的衣领样式,是丧服中最重者。《论语训》负版,哀之领也。三年丧,衰乃有之。二、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三、负版负贩,贩夫走卒,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

馔: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丰富的祭品。

作:站起来。

迅雷风烈,必变:一是对上天的敬重、敬畏,敬天之怒。二是古代靠天吃饭,天变必有雷雨,大雨必有洪灾,雨小土地不好耕种。

绥: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绳索。

【译文】

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平时再亲密的人,面色也要严肃起来。看见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再熟悉的人,也一定有礼貌地对待他。乘车时,遇见穿孝服的人要行轼礼,遇见负版者也要行轼礼。遇到丰盛的宴席,一定要改变容色站起身来表示敬意。遇到雷雨大风,一定严肃对待。

登车时,孔子一定站直身体,接过驾车者递交的绳索(表示对驾车者的敬意)。在车上,不回头看,不快速说话,不乱加指点。

参读:《子罕篇》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知识扩展】

《礼记·曲礼上》: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扶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

【译文】凡是充当驾驭的人,一定要把登车绳递交给乘车者。乘车者的身份地位若比驾车者高,则接受;如其不然,则不能接受。详细地说,如果驾车者的身份较低,他递绥时就要按住他的手,然后以另一手接取之,表示不敢当的意思;若身份相等,就要从他的手下直接取绥。

“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

【译文】宾客的车马不能直接进入人家的大门,妇人乘车不可以站着。犬马不可以牵到堂上。所以君子乘车遇到老年人要扶轼行礼;经过士卿朝见国君的地方时要下车步行,进入国境时不要急速奔驰,进入里门时要扶轼行礼。

上古时期,人们都是站着乘车的。《礼记·曲礼上》:妇人不立乘。可见男子大都是立乘。乘车的位置是舆的前部、轼木之后。站在车上,眼睛要看车前十六步半的地方。凭轼时,目光只看到马尾回头看时,目光不超过车轮中心。据说,孔子就很讲究乘车姿势。乘车过程中,如果遇到尊者,要行轼礼,即用手扶轼车厢前栏板上的横木,躬身低头看着马尾,来表示敬意。

古人乘车尚左《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八中说: 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cān chéng](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也叫车右。)从右扶持之,其势顺,易置则不顺也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

这段话很详细地解说了古代乘车礼仪中的位次问题。也就是说,古人乘车尚左,即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驭手)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的人就叫骖乘,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防备车辆倾侧。兵车的情况有所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指挥作战,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其任务是保护主帅,排除行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事故。车右通常都是勇武而有力的人,如《鸿门宴》中沛公的骖乘樊哙,因其勇武甚至得到了项羽的惺惺相惜。

《礼记·曲礼上》规定君子乘车,如果经过卿的朝位就要下车,这是一种礼仪春秋时,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闲谈,听到有磷磷的车声自远而近,到宫门阂[hé]柱下就停了,过了阂柱却又响了起来,且车声渐渐远去。卫灵公夫人说这一定是蘧瑗[qú yuàn蘧伯玉],卫灵公很奇怪,问她怎么知道。卫灵公夫人说,礼制规定,过国君的门要下车,见国君的马要扶轼,蘧瑗是卫国有名的懂礼的贤才,绝不会因为黑夜中别人看不见,就不行这个礼的。灵公派人出去打听,果然刚才是蘧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