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独秀:文科学长与文学革命

 梦想童年594 2022-06-27 发布于江西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曾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与蔡元培一起对革新北大有过重要贡献。

——————————————————

蔡元培接过教育总长范源濂递过来的北大校长聘书,这对昔日的同事、而今的上下级都显得庄重肃穆。范源濂问:“蔡公打算从何入手?”蔡元培说:“首先网罗人才,尤其是文科人才。”范源濂说:“文科学长,既要与你蔡公志同道合,又要德高望重,还能冲锋陷阵,可不好找啊!”在场的汤尔和说:“我想到了一个人,陈仲甫,他定能担此重任。”沈尹默随声附和……

这是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第五集中的一个场景,历史确也与此有些许相似——不同的是,沈尹默也是汤尔和推荐的。于是,有了后来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仲甫“出山”的美谈。

陈仲甫任文科学长的消息传出,全校震动,褒贬不一。青年学生无不热烈欢迎,奔走相告。北大遗老遗少,窃窃私议,啧有烦言。因为陈独秀的学问,他们看不上。但据记载,“蔡先生对于这些攻击,态度鲜明,驳斥有力。他说仲甫先生精通训诂音韵,学有专长,过去连太炎先生也把他视为畏友……高一涵先生甚至说,仲甫先生讲文字学不在太炎先生之下。这样众口一词才慢慢堵住了攻击者的嘴”。

不管怎么样,陈独秀走马上任了。

陈独秀深刻领会蔡元培办北大的方针,蔡元培也完全放权。“人事、行政,一切由陈独秀先生主持,不稍加干涉。”革除积弊是必须做的。欲除旧,先纳新。陈独秀目光紧盯革新思想的人才,用以充实整顿教师队伍。他致函胡适:“孑民先生(蔡元培)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同年8月,胡适留美归来即任北大文科教授,陈独秀亲往火车站迎接比自己小12岁的胡适。李大钊亦进入北大,任图书馆馆长。还有,出现在《〈呐喊〉自序》中的那位金心异,也就是钱玄同,正是他奉陈独秀之命上门游说,催生了周树人一篇《狂人日记》小说,署名鲁迅,“从此一发不可收”,这个笔名从此响彻文坛,光耀千秋。后来,小说作者还应老乡蔡元培邀请,设计了一个北大的校徽,沿用至今。乃至在《我观北大》中,他不无自豪地称:“北大派么?就是北大派!怎么样呢?”鲁迅自称在新文化运动中是个敲边鼓的角色,他的创作乃是“遵命文学”,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前驱者的命令。这“前驱者”显然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

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以北大教师为主要作者群的文学革命,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无比深远。陈独秀高擎“文学革命”大旗,向封建文学进行抨击,为之奋不顾身,在《文学革命论》中写道: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以陈独秀为核心的《新青年》作者群,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通过《新青年》的传播,白话文深入人心——没有陈独秀,没有胡适、鲁迅,白话文当然也会走向全国,但恐怕不会这么快。

除此之外,陈独秀着手改制北大文科。北大文科原来只有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史学和英语四门(系)。陈独秀到任后,中国文学系于散文、诗之外,增设词、曲、小说三系,并另设立哲学、中文和英文研究所,增设法、德、俄诸国文学系,以矫正偏重英语之旧习,并根据学生的外语程度,调整班级,开设新班。哲学系于中国哲学、西洋哲学外,增设印度哲学等。史学系于本国史、西洋史外,增设印度史、东洋诸国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美术史等课。

北大面貌,为之一新。

历史总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诡异,就在五四运动爆发前的一个多月,蔡元培在汤尔和家中商量北大事宜。汤尔和“议论风生,力言(陈独秀)私德太坏”“如何作大学师表”。同样,沈尹默也投了汤尔和一票。蔡元培不得不做出撤销陈独秀文科学长的无奈之举,陈独秀以请假为由,黯然离开了北大,北大文科学长任职时间仅两年。这可真是“荐也汤尔和,去也汤尔和”……

一个月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北京上演了。陈独秀还有胡适虽然没有与学生一起上街游行,但他们和蔡元培一样作为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值得永远铭记。

一年后的1920年,陈独秀接到了一封来自广东的电报,发电人是广东省长陈炯明,邀请陈独秀担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职务(类似今之教育厅长)。陈独秀征求李大钊意见,他复信表示赞成,说:“一可以将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带到广东去,二可以在那里发动共产主义者的组织。”确实,离开北大的陈独秀,离开“德先生”“赛先生”,拥抱了共产主义,于是他抵达广东后,运用共产主义理论对广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陈独秀仿老校长蔡元培,上任前向陈炯明约法三章:一是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二是以广东全省收入十分之一拨作教育经费;三是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的学说作同一趋势。

陈炯明同意。

陈独秀抵粤刚刚10来天,即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作了“新教育是什么”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新教育注重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同时,还提出了学科改革的主张。陈独秀相信:刷新教育,必先收罗人才,大学所在,即人才所在,故先需建设大学。除了坚持在北大时网罗人才的做法,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址上筹建广东大学,为学校创建做了很多工作——虽然广东大学宣告成立的日子,陈独秀早已不在广东了。

9个月后,陈独秀离开广东,辞去广东省的教育职务,返回上海。因为这一年的7月23日,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任中央局书记……

从此,陈独秀告别了讲台,以革命家、政治家的身份镌刻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但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依旧是20世纪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04日第11版

作者:匡双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