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势”的主动与随动

 文苑书店66 2022-06-27 发布于黑龙江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图片图片图片图片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和美太极

太极拳技水平达相当高程度后,能做到腰转(动)带动、牵动、引动、拔动脚转(动)、手转(动)。在太极拳势运动中,腰与肢体其他部位的关系是主动与随动的关系。诚如拳论所说“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腰如车轴”是也。
    
太极拳势运动中,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勾画着太极拳的三个“座标”:太极拳是练腰的拳,无腰不太极:太极拳是练圆的拳,无圆不太极;太极拳是练“周身一家”的拳,无“周身一家”不太极。

图片

    1、太极拳是练腰的拳
    

太极拳运动中,腰的动态处于极其特殊地位,诚如《永年太极拳志》(2006年版第95页)所言:“腰是全身之轴心和重心,也是丹田之所在。'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以腰为轴,才能带动全身构成一个整体,节节贯穿,灵活稳健,力由脊发,步随身换……太极拳的动作实际上不是四肢的动作,而是腰的动作”。腰是太极拳势上下体转动的关健,腰动对全身动作的变化、协调乃至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位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太极拳是练腰的拳,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贯穿于太极拳势运动全过程。
    

拳论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间”,原因在于“腰隙”为命意源、为气机开关、为旋转枢纽、为虚实变化根本、为一身之主宰。腰空松圆活,丹田气动方能“腹内松静气腾然”枢纽“活似车轮”,方能虚实变化莫测,“屈伸开合任自由”;“腰为主宰”,腰动得当,肢体其他部位方能随动有序,节节贯穿……腰主形为轴、气主动为旗、心(神)主行为令,形正则气顺,气顺则神(心)宁,故腰形、气旗、心(神)令,实为太极拳(动)气功调身(姿)、调息(气)、调心(神)之三调,互为其根其用而统一,缺一不可。
    

太极拳注重练腰,当有另一层含意.人的肝肾脏器位于腰部腹腔,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腰为肾之府,肝为筋之府:肾主骨、藏精,为男子先天:肝主筋、藏血,为女子先天;肝肾同源于命门”,故太极拳独具特色的运动方式,有固肝肾、健筋骨,颐养先天、延年益寿,向生命极限挑战的意愿和功效。
    

拳界向有“太极腰”、“无腰不太极”“和美太极”的说词,《心会论》更强调“腰脊为第一之主宰”。愚意以为:太极拳的内劲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转,因此拳势须松腰竖脊,脊不直,则身躯歪邪,腰不松,则整体不能灵活运转;因此拳势须松腰沉胯,脊椎节节松开,气自沉(下、归)丹田,力透两足,下盘稳固;松腰竖脊沉胯,百会穴上领,尾间正中下垂,脊椎骨拔开、椎管顺直自然,丹田之气自能贴背运行,通过腰脊产生内劲,上贯头顶,达于手足,成为上下一体,手足的动作与腰劲相系,使腰成为整体活动的轴心。拳谚“上下一条线”,松腰竖脊沉胯之意,只有以“腰为轴”,以“腰隙(眼、胯)为轮”来带动肢体其他部位,按拳理要求活泼运转,方可“全凭两手转”,达到“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的境界。
    

“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愚意以为,太极拳盘架时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推手、实战时我方肢体的主动随动,带动、牵动、引动、拔动对方肢体,使其失重(控)、落空、跌出的水平和质量,是审视、评判太极拳技水平、质量的重要依据。

图片

    2、太极拳是练圆的拳
   

太极拳运动是“太极(阴阳)图”的模拟再现,太极图(圆)的几何图形无始无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拳势行云流水,绵润悠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因此,太极拳是练圆的拳,无圆不太极。
    

“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昔年杨少侯宗师曾对吾师张虎臣(1898一1979)先生言,“太极拳势无处不是圆,无圆不太极。圆从何来,皆腰所为也。腰为轴,轴转带动肢体圆运。轴为旋转之蜡烛,手足为旋转之灯罩,以腰脊为轴心,画圆裹为灯笼也。灯笼愈小愈妙,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也。”少侯还将太极拳势的圆喻作时钟,说“习长手者,为钟之长针走大圆,习短手者,则为针之轴,无圆之形式,而有圆之妙用。”太极拳势这种腰主动、手足随动将身体裹成“灯笼”的运动形式,在少侯传与张虎臣的太极小架——太极家手(练架)、太极小式(用架)套路中,形正势圆表现得淋漓尽致:松腰竖脊沉胯,百会与会阴连线与地面相垂,稳如“坐在(尾闾)烛台上的蜡烛”正中安舒,即使海底针、斜飞式,单鞭下式等动作也不须低头弯腰俯身,以保证身体中线的正中不偏:腰主动四肢随动“裹成灯笼”,出手须三尖(鼻尖、指尖、足尖)相照、同在一个圆上,手足尖连线与地面相垂直,外圆距胸腹(视身材大小)一尺左右,圆的尺度随功夫和用意而变化:圆大至无限、圆小至星点,妙在小圈可产生大圈、快圈的向心力、离,心力功效:妙在求速度时圆化为点,距离短,应力集中,迅捷无比;妙在圆满气足、柔滑坚韧,即可卸力、吸力,又能张力反弹作用于反方向力,使敌力或找不到着力点无所适从,或沿着圆的切线方向飞出,或被吸力所吞化、张力反向弹出……
    

太极拳势腰主动是轴心内圆的暗动(转)、微动(转)、小动(转),带动、牵动、引动、拔动肢体其他部位随动,是轴心外圆的明动(转)、显动(转)、大动(转)——这是对盘架子而言;若是推手、实战,则我方主动随动为轴心,内圈(圆)愈小愈隐愈好,敌方为外圆、大圆,作用于敌方的向心力、离心力愈大愈烈愈速愈妙……概而言之,腰劲越圆,周身之劲越活、越轻灵奇巧,太极拳功夫愈显出神入化。
    

太极拳势往复折叠,进退转换,“腰隙”遂意(拧成)“麻花”般状态的主动,带动、牵动、引动、拔动肢体其他部位盘旋成各种几何状态的圆,如大圆小圆、立圆斜圆、8字圆、相交圆、圆中圆等等,门内称之为“乱环术”、缠丝劲(力)、“螺旋力(劲)”,在太极拳博击技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说已超出拙作命题范围,恕不评述。

太极拳势腰主动与其他部位随动,“虚实随机变,妙在圆中求”,“周身如一气,浑如太极球”。因此,练太极拳腰不能(会)动(转)、势不能圆,则拳有其名而无其实,充其量只能称为“太极操舞”,而不能作武术、气功意义上的“太极拳”论矣!

图片

    3、太极拳是练周身一家的拳
    

太极拳势所要求的“周身一家”,涉及到形神统一,阴阳虚实、动静刚柔、进退开合、松紧蓄放、快慢起落、表里内外的辩证关系,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气机升降的和顺,以及天人合一、法归自然等诸多方面,内容极其丰富,不能一一论及。拙作愿就太极拳势主动与随动的协调平衡,阐述管见,以祈对“周身一家”的理解有所新义。
    

拳论对“周身一家”的论述,首推先贤所写.“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中称之为“上下相随”。愚意以为,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空松圆活,浑然一体,太极拳势自能举动轻灵、节节贯穿:内气营运活泼、形圆气满,拳势自能无缺陷、无凸凹、无棱角、无断续,完整一气,因而“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倘若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不能协调一致,太极拳势就无法做到“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于是“身便散敌”,不能“得机得势”。如何纠此偏差?先贤告诫日“其病必于腰腿而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继而言之,“周身一家”所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笔者理解为心意所使,腰动肢体其他部位随动,全身皆动,为“一动无有不动”;腰静(不动),肢体其他部位随静(不动),全身皆静,为“一静无有不静”。且须和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动要言》所说,“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相统一。推而演之,腰松自能“一松无有不松”,腰活自能“一活无有不活”,腰圆自能“一圆无有不圆”,腰柔自能“一柔无有不柔”……主动随动“动中有静”,主静(不动)随静(不动)“静中有动”,说静不静、说动不动,自能无处不动、无处不静而动静自如、动静一体,方能做到沉重不浮,静如山岳,周流不息,动若江河,“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图片

太极拳势运动,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和谐自然、妙若天成,心意所使自能“衣着合体”合乎规矩,周身上下前后左右、手眼身法步,折叠得当、转换到位,(神意气、手肩肘、足胯膝)六合相统,内外合一,无处不协和,无处不圆润……浑元一体,诸法归统于自然。此即为太极拳势运动所要求的“周身一家”。太极拳势运动,只有在腰主动与其他部位随动,作到“周身一家”,方有可能达到劲整、劲实。故太极拳是练“周身一家”的拳,无“周身一家”不太极。
    

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言,“太极拳之妙全在用劲”。劲圆劲自活,劲整劲自实。欲求劲圆、劲活、劲整、劲实,须正确理解太极拳势主动与随动的关系,在练腰、练圆、练“周身一家”上下大功夫,方能登高有阶,学必有得焉。

图片

图片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舍己从人点个赞、乐于取人以为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