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奚小鹿:关于青少年抑郁与自杀危机干预

 仰羊 2022-06-27 发布于上海
奚小鹿 | 作者
咨询师之家App | 来源

每一个人,从孩童成长为青少年,在走向成年,进入社会,都面临的不同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不仅仅是孩子的课题,也是家长、心理从业者同样需要思考面对的。

麻省理工学院(MIT)临床心理学家奚小鹿老师,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青少年的抑郁、自杀危机干预,希望能够给大家新思路。也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图片

微笑抑郁
smiling depression

当时我在想到做这个分享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所谓的smiling depression。

The smiling depression我注意到在网上已经被翻译成“微笑抑郁”,很多人知道的一个美国演员Robin Williams是一个喜剧演员,我每次讲到青少年的发展心理的时候,都会引用一部他曾经主演的一个电影,叫做“死亡诗社”(The Dead Poet Society)。

讲的是一个极富才华而桀骜不驯的英语老师,到一个私立高中的男校去教英语,他启发激发了一大群百无聊赖盲目瞎闹的孩子,帮助他们超越青少年无聊又无助的反叛。

故事非常有意思深刻,对青少年的无奈富于同情,但是很不幸的是个悲剧,其中一个孩子在父亲的高压之下,“宁折不弯”地自杀了,而最具有悲剧性的地方,也就是 Robin Williams在14年自己在大家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因为疾病自杀了。

“只要你有一个美丽的假装的微笑,你就可以完全掩盖住你自己受伤的灵魂,那么谁也不会看到你内心其实是多么的破碎。”

这是他说的。

图片

在这个微笑着抑郁图片里面的阳光男孩,就是如此表里不一而不轻易为人所知的。

“微笑抑郁”不是一个正式的精神病的诊断,专业人士都会知道,DSM里是没有这样一个诊断的,但是当事人抑郁而旁人浑然不觉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

在美国媒体报道大学生自杀的话时候,很多的时候,周围的人的反应是:Oh my God!怎么可能!我们完全不知道他抑郁,他有困难!

这种反差常常让大家觉得非常的震惊,也觉得非常的无助无力。

我相信这是一个大家都见过,甚至很可能自己都会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这个并不奇怪,在搞专业的人当中自己有抑郁的经历,或者甚至有抑郁症的经历也是不奇怪的。

在流行病学上,10%左右的人会患上抑郁症是一个大家都应该知道的统计数字,这到哪个站,当然就不乏“微笑抑郁”的人。

“微笑抑郁”是我们所谓的高功能的抑郁症,他们的症状不管是从植物神经方面,还是从认知方面,还是从人际方面,其实他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症状——

压力很大深,痛苦也非常深,甚至都已经有了自残的行为,或者是自杀的企图,但是表面上都挺好。

这些而在青少年当中, “微笑抑郁”的孩子常常是学历好,性格很阳光,很开朗乐观,讨人喜欢,而且乐于助人,也常常还有各种各样的专长,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常常被当为榜样。

但是这他们的“微笑”,“阳光”, 常常可能是伪装,而且伪装的时间长了,他们甚至把自己都给骗了。

微笑抑郁症患者的 自杀风险是比较高的,为什么?

今天临床心理、精神病学里, 我们今天都知道自杀不是一个单一的,表征一致,统一的一个现象,这而是很复杂的一个现象。

自杀没有简单的,没有明确的解释,和万无一失的鉴别方法跟预防方法,全世界的科学文献都会这样的告诉你,

但是抑郁症会引起自杀死亡的念头却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几乎是一个很典型的症状。

我这里需要反复强调的一件事情是,在询问有关自杀意念的时候,是应该直截了当的问当事人是否有自杀的念头。

很多时候会有人担心:如果他没有自杀,我问他会不会引起这个念头?这其实是不对的,也不科学的,没有任何科研证据表面评估自杀会引起自杀念头。

自杀风险高的因素

“微笑抑郁”(高功能,低症状,症状不明显)

1、抑郁的患者,常常都缺乏精力跟组织性来制定一个自杀的计划,完成这个自杀的行为。

但是微笑抑郁症的患者,他们的功能基本完整,功能可以很强,而且有精力来执行这个计划

2、微笑抑郁症的患者外表的症状和传统典型的患者相比要少很多,没有那么明显

他们功能的损害也不是那么严重,至少不那么明显,他们能够掩盖,因此也就会更少的会被旁人注意到他们的问题与失常,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在我们这里,大学生自杀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不可思议。

我在麻省理工处理的第一桩自杀的事件,就是2003年研究生学生会的前主席,这个博士生要多优秀有多优秀,这是一个大家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的悲剧事情”。

因为没有被旁人注意到,“微笑抑郁”的患者,更少有可能会被人劝说去接受专业的支持和治疗,也因此更少地寻求治疗、得到治疗,这是一个很极其不幸的循环。

精神病流行病学的大数据一直都是 知道70~80%左右的,这样自杀成功的患者是没有得到治疗的,甚至没有跟任何专业的服务有过任何的接触。

包括青少年很多时候也没有被注意到,也没有被带去或者是评估或者是就医,没有得到治疗的抑郁症更有可能加重,恢复的时间更长,功能性的损害更大,对生活的影响更大,恶性循环,他们自杀的可能性因子也会增加。

他们为什么要隐瞒?

我觉得我们需要理解认识为什么“微笑抑郁症”的患者、青少年或者是成年人会隐瞒自己抑郁的这样一个事实现象。

1、他们不表露自己抑郁的原因首先是出于自我否认,他们不希望面对自己“有困难,在挣扎之中”的这样一个现实事实。

2、第二他们对于幸福,对于美好,可能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在朋友圈里大家的生活都完美无缺,这种完美无缺,炫目的快乐跟幸福,让自己的痛苦更加的突出,而不堪。

3、完美主义,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或者从小培养的这个信念是必须完美无缺。

如果不能过的真正完美,至少看上去要一切都好,被人羡慕,就不能让他人失望。

不能让他人失望,包括跟父母师长的关系,朋辈之间,在青少年当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4、难堪,特别是出众跟优秀的人会因为抑郁感到特别的,更多的羞耻,但同时因为自己在假装,更加觉得自己好像是个骗子,骑虎难下。

5、害怕,害怕负面的反应,害怕因为“出了问题”,会被他人轻视评判、批评指责。这个在干预的时候,是一个我们需要特别上心、注意的事情。

6、担心,担心会在其他的人面前显得软弱、脆弱无能

认为人人都过得好,只有自己有问题,这种隔膜、孤立、孤寂的感受是一个很增加风险危险的事情。

7、负担,害怕会给他人带来负担麻烦,拖累他人,尤其是父母,亲密伙伴,也包括朋友,这在成年人当中有,在青少年当中也有。

8、内疚和负罪感,我们都知道抑郁是会影响到思维的,那么在抑郁的时候,非理性的思维更加严重,很多人会有异乎寻常的内疚与负罪的经历, 这是很正常见的现象。

不少的“微笑抑郁”出众优秀或者被他人看重的青少年会想:

如果我的情商智商都高一些,我更强大一些,我更聪明,更本事,我学习成绩更好,我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的话,我就不会抑郁了!

显而易见,这样不切实际的自责、愧疚,更加让他们很难和其他的人表露,求援。

所有人都希望可以杜绝自杀,因为没有一个文化真正把自杀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但是自杀预防的现实是什么?

自杀预防的现实是我们可以减低、减少自杀行为,自杀现象,但是我们不幸无法消灭、杜绝自杀。

我们有一句方言说:“河又没有盖盖”,所以消灭、杜绝自杀是一个非常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抑郁跟自杀的根源都不是单一的,无法找到它,根除就是了,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至少目前没有做到。

自杀预防没有灵丹妙药,没有什么手到病除、可以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人在最脆弱的时候,最软弱的时候,最无力的时候会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违反我们的求生的本能,并不是一个反常、毫无理性的现象,反映的是我们在抑郁的时候,痛苦绝望无助无望的深度。

自杀预防必须有教育干预与治疗。

这几方面都非常的重要,干预不应该是唯一的方法,唯一依靠的方法,教育跟治疗都很重要!

图片

“心理”不是抑郁的唯一的因素

心理不是唯一的因素,大家肯定想这老师是什么问题?自己是搞心理的,为什么说心理不是唯一的因素?

我自己的确是做动力学的心理咨询的,但是在动力学的咨询,今天也会在概念化的时候包括“生(理)、心(理)、(环)境”这样一个模式。

包括不少分析师今天最推崇的一本动力学咨询的教材是《动力学的精神病学》,所有的对动力学咨询或者是对动力学如何来了解“人”都应该看这本书。

这本书也谈到这个模式,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美国的医学界,还不是精神病界创建的。

这个模式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比方说像高血压,比方说像心脏病或者是糖尿病,任何一种慢性病,它都有这3方面的原因:

有生物的因素,

也有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的因素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那么青少年在成长跟适应当中,他们有些什么样的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1、从生理发育上来说,我们的脑子每一部分都重要,但是极端极端重要的是我们的额叶,。

额叶是管执行功能的,抽象思维,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冲动控制等等,是一个人的生活能够不出问题,能够生活的好,完全是不能够缺的,

而我们的额叶,是要到将近30岁的时候才能够完成发育

所以大家想想看,咱们的孩子小升初、中考、高考,生活学习对他们已经有很多的,很高的要求,特别是上了大学之后,大学生基本就是一个在急行军的孩子,他的执行功能跌跌撞撞的跟在后面追赶。

我每次讲到这个的时候,我都想起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文化是非常有智慧的,为什么?

在西方的教育进入我们国家之前。我们中国人的教育理念是,“十五治学,三十而立”。

这是非常符合人的生长发育, 很有道理的事情,而现在我们被德先生跟赛先生给推着、搡着,急急忙忙的往前赶。

美国父母常常会有这种气急败坏的时刻,跟孩子大吼:“你那会儿想什么去了,会干这样的事情”!

实际上很多时候青少年的孩子做事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过脑子!为什么?因为他的额叶要将近到30岁的时候才能够发育完全,而且才能够完全的连网,很多时候他们的功能不全,可是偏偏因为额叶的没有发育全,他们的冲动性还特别强。

2、各自为政,大脑的神经元,脑神经的各个分支系统发育不单单不完全,也没有完全联接、联系在一起

所以他们考虑问题的速度会缓慢,不够用,来不及想,常常会一点带面,没有办法完全的看问题。

3、我常常会问大家看不看红楼梦,在红楼梦当中宝玉的奶妈,批评宝玉说“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不见别人照不见自己”。

很多时候青少年的主观性,特别是批评人家的时,可以事无巨细,可是自己的问题一点都看不到,非常的自我为中心,这个并不完全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而是青少年在往上窜的时候,他看到的是远处的东西。

生物性

从生物性的角度上来说,青少年期是个高风险期,为什么?

1、因为他们的生理发育,在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很容易被一切新奇的令人兴奋的,能够及时满足有及时回报的东西所吸引,拉住并带走

我们在做精神卫生这一行的人都应该知道,青少年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很不幸所有的精神疾病从抑郁症到焦虑症,包括精神分裂,包括人格障碍,都可以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

2、睡眠的贫困,在青少年当中几乎是一个百分百的事情,不要说咱们的孩子学业重,学业不重的孩子也一样,在美国最严重的睡眠缺乏的人群是咱们的大学生,青少年应该睡10~12个小时,我可以打赌没有一个人认识睡10~12个小时青少年。

中度睡眠的缺乏对于认知功能的损害相当于什么?相当于酒驾!一个人的注意力、工作记忆、解决问题的效率都会降低,这样的话百分比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因为学习效率不好,引起焦虑,引起抑郁,更加的失眠,也更加引起睡眠的紊乱,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只要24个小时就可以造成!

我从03年到麻省理工开始说这件事情,现在大家对这方面的认识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与进步。

3、手游,压力山大,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对应能力跟不上,环境的支持很多时候也跟不上,游戏上瘾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对应焦虑的一种逃避型的对应。

因为逃避而玩游戏,比玩游戏而游戏上瘾的风险要高很多。

心理因素

西方的文化中,大家都知道的Erik Erikson 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青少年这个期间是一个确定角色人生定位,也就是所谓的identity的阶段。

孩子从童年进入少年之后,这个时候进入青少年之后进入成年,他们的人生任务其实是非常繁重的。

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感到这种压力,孩子呢?我的说法可能稍微偏颇了一点,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现在简直是“军备竞赛”,为什么?

大家还记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那句话应该是我们鸡娃运动的一个高峰。

我们过去的文化和现在人生成功理念都可以造成这样的现象,咱们的孩子好像是咱们父母的极优股——儿女985、 211,代表父母的教子有方,不少的时候吧,也成了地位的象征。

加上还有父母的壮志未酬的,自己没有上到什么样的学校,希望孩子能够上,简直有点父债子还。

从心理上来说,如果在初中的时候各方面对于孩子的关注很多,到高中,老师的任务非常繁重,需要帮助我们的孩子进入最好的大学,对于孩子其他的方面的确是没办法有这么多的关注,而家长的焦虑不少的时候也是盯着成绩。

就是父母老师都在心理,情感上关注孩子,青少年的孩子这个时候是一个需要“打出去”, 

自体分离的时候,由于生理上的发育,他们开始自然而然的需要向外发展,需要离开他们所熟悉的成年人,比如父母、老师,来建立自己的朋辈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这个时候所谓的个体分离是一个从父母到兄弟的重心的转移,这个兄弟不是亲生的兄弟,这个兄弟是朋辈,这很重要,在高中的时候一定会开始发生的。

同时青少年的原生家庭当中,会有些什么样子的心理情况?

1、虎妈狼爸是一个现象,打是疼,骂是爱。

这个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能不能够失败,能不能接受失败,能不能从失败当中成长,是非常有影响的,不幸的是有时候是致命的影响。

在国外我们常常见到,失败,特别是优秀生的失败,对他们抑郁的影响,包括自杀风险的增加都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一点。

2、是很多时候家庭的确是有困难的,不管是父母婚姻的破裂,家庭的暴力,家庭经济的困难,家庭不得不的分散,像留守的孩子。

或者是父母因为自己的生意、工作、事业,不少的孩子跟父母同在一个城市,却是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抚育的,父母人在心不在,形同虚设,造成青少年在这个时关键的时刻无人可靠。

信不信由你,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资源。

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刚刚说的从家庭到社会,青少年人际关系重心的转移,从跟父母长辈的关系到跟同朋友朋友的关系,这个转换、适应之际,青少年常常会有一些界限的冲突与处理的挑战。

1、同伴关系、亲密关系,需要关系但同时又怎么样建立谈判的界限。

在麻省理工,常常会有这样的孩子来,或者是被学校送来做咨询,或者是为朋友建议来做咨询,或者是自己来的,常常在这方面有问题,包括在亲密关系当中死缠烂打,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情绪失控,行为失控,很常见。

我曾经为哈佛做过一个个案的postmorten顾问,是一个很有界限冲突,情绪管理的亲密关系,有一天夜里,男朋友没有即刻回电话,学生自杀了,当然不是这样简单,但这跟跟早年的依恋创伤是分不开的。

2、界限问题与文化对于情绪的理解与允许有关

我们民族是一个非常坚强的民族,我们的民族也是经历过很多苦难的民族,,长津之役,你知道一点历史就可以想象这个艰辛。

文化很多时候对于情绪有特定的要求,比方说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人当中,我至少我所了解的我们中国人,对于情绪的要求是泰山崩于侧而色不变。

这可以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成熟坚强的标志,却也是很挑战的一件事情,我们对情绪是理解扶持,还是否决否定,甚至批判跟谴责,对青少年的正常发育,与非常情况下的对应与存活来说是有重大的影响。

文化对情绪表达与处理的要求,是青少年适应成长中的问题,包括可能会产生抑郁,怎么样处理抑郁当中环境上的一个特定的因素,不论对还是错,从客观上来说,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3、在环境因素上,青少年期,孩子跟人跟社会的互动,内卷也好,躺平也好,参与也好,旁观也好,这是所有的社会当中青少年都非做不可的思考选择,对抑郁甚至自杀的现象都有影响。

图片

青春期成长必经之路

必经之路是什么意思?

是无论是一个青少年的成长的道路是否顺利,是否平安无事,大多数的青少年都会有的困难经历,而这些都经历都是让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非常困惑头痛的事情。

但是比较清楚这些是这个时期常见的特定的情绪思维行为,不是应该淡化这些问题,而是能够给一些这方面的理解,能够共情,能将心比心的给一些支持,对父母孩子都有帮助。

这是各种的文献,包括自己的临床工作中的经验的总结 :

1、情绪,青少年的情绪可以在没有什么原因的情况下喜怒无常阴晴不定,这是让大家都很困惑的事情,到底怎么了?

喜怒无常,这跟他们的生理发育应该是有直接关系的。

2、由于他们的额叶仍在发育之中,他们处理问题的时候非常的矛盾,犹豫不决,但是又缺乏自控能力,很容易冲动

所以看上去好像他们不是在犹豫,就是在冲动,这个两极分化很容易发生

3、困惑,由于他们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复杂性增加,特别是他们必须做的选择增加,

你看我们的高中生需要选文还是选理,我记得跟一个朋友的孩子谈到这个事情真的是很不容易,从旁边人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你很难给到他们什么样具体的建议,需要孩子自己摸索,摸索恰恰又是很困难的,因为有压力,没时间。没经验。

麻省清华来的孩子特多,我听说过一个笑话,说“what does MIT mean?made in Tsinghua (MIT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意思是 “清华制造”。这里清华用的是老的威妥玛式拼音法),

清华出来的孩子在专业上也会困惑,如果你知道我们高中生选志愿是如何发生的,特别是保送的,你就可以想象这一点。

很多时候做选择决定,的确谁都会为难,那么青少年常常会有让很多他们很困惑的地方,常常会陷入困境,一脑袋的浆糊,一筹莫展。

4、矛盾,这个矛盾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在主观上,所谓的“玻璃心”,青少年可以非常的敏感,非常的脆弱,但同时他们又自觉无所不能,可以刀枪不入。

这跟他们的生物因素有关系,但是这对他们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特别是处理危机,能否求援本身就可以造成问题。

5、焦虑,这个就很容易想象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前面列出的造成压力山大、不安焦虑是青少年最常有的一种情绪,

不一定是发展成焦虑症,但是这是一个特别常见的情绪。

6、逃避躲避他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朋辈,不是求援,而是脱离远离他人,逃避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应对的压力的方式,这个是中外皆然。

这也是为什么游戏、网上的互动成为一种应对的方式,因为你在网上跟人交往的话,或者是打游戏的话,哪怕是跟人一起在网上打游戏,你并不需要直接面对这些人,这是有道理的。

7、愤怒愤怒使青少年很容易有负面的情绪,很容易感到挫败,因为眼高手低让他们感到无力。

同时这个就是我从进入麻省工作之后,我觉得特别的注意到的一个现象。

青少年很难度很大的一个挑战,就是他们的失望。青少年对于成年人,对于文化,甚至对于社会对于环境的失望很常见。

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好不容易离开父母能够独立生活了,然后突然发现身边很多的事情的人让他们非常的失望。

他们可能对于成年人,对于大学,对于外面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如果不是幻想的话,他们愤怒的情绪很多时候帮助他们克服因为失望而带来的无力,愤怒派用场的,当然也是一个双刃剑。

下面有关愤怒的第三点,我特别希望提醒大家——很多时候青少年的愤怒可能跟他原生家庭的冲突,跟父母的矛盾有关系。

这不是责备父母说什么都来自亲子关系的矛盾,也不管你相不相信所谓俄狄浦斯的情结,代际的冲突永恒,而且会代际传承,逃无可逃。

很多时候青少年可以把跟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冲突或者是童年的经历,包括跟父母的矛盾,迁怒于他目前的环境、学校、老师、同伴,甚至有的时候迁怒到社会的头上。

我觉得记住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做青少年工作的,辅导员、任课的老师,班主任老师高中的也好,大学也好,都会有这样的反应:

“我对这孩子这么关心,为什么孩子好像不知好歹,一个很小的地方没有做好,他就那么的有意见“。

it's not about you。这跟你其实很可能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点大家需要看到。

8、茫然,青少年的无名火常常跟他们在这个时代觉得无所适从有关。

父母师长,偶像朋辈的作为也会让他们觉得失落跟迷茫,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当中怎么样跟异性相处,怎么样跟同性相处,不管你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孩子,很多时候会困惑不解,听谁的?去问谁?

如果有很多朋友的话,大家可以互相聊,有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跟成年人聊的。

到现在在国外,我还常常会遇到华人的父母说不要早恋,我经常说“孩子他大学的时候不让他谈恋爱,到时候等到他医学院毕业,可能没有人剩下可以给娶可以给他嫁的了”!

9、愤世,这一点应该在咱们中国人的孩子可能表现的不是那么的突出,但是我也见过这样的个案,这是青少年期特有的消极消沉跟所谓的黑暗。

这跟他的生物因素有关系,跟他的无力或者是愤怒或者是茫然有关系,这种对于黑色的对于死亡的主题,这种很灰暗的内心的世界,跟生理上的不平衡有关系。

10、宁折不弯,这是一个我希望大家特别关注的这一点。为什么说是宁折不弯的?是因为青少年缺乏经验,因此缺乏远见,他不知道将来是什么,人都是经历的产物。

你有没有经历过单困难可以从理性上学习,但是具体的,从自己的主观上怎么样去克服还是很困难的。

因为缺乏经验,缺乏历史也就缺少远见,同时也因为额叶的发育还不全,他们会缺乏思维的灵活性,所以很容易发生“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悲剧。

图片

容易被误解的青少年抑郁

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本身可以很符合DSM的诊断标准,但是很多时候青少年的抑郁跟成年人的抑郁还是不一样的,在觉知与表现方面,容易让我们误解。

青少年常常并不知道自己感到的是抑郁在做评估的时候,麻省常有孩子会跟我说,奚老师你说抑郁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样子的感觉?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感到的是抑郁,很多时候也不一定看上去抑郁,就是所谓的微笑抑郁,我们前面说的,那么这个容易被我们错过。

第二表达是他们表达困难,青少年常常自己不明白或者说不明白,甚至有的时候不愿意跟我们说明白他们的感受。

他们的抑郁跟症状,的确是发生了,很多时候在发生突如其来的自杀的时候,父母的反应全都是“他什么都没有说过!我们什么都没听说!我们不知道他抑郁了”。

很多时候孩子说不出来或者不愿意说,这跟青少年的所谓的个体分离的,也是有关系的。

第三是有关交流的问题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常常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过激的行为,通过对立甚至于反叛的行为来表现表达的。

这个现象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青少年通过对立甚至于反叛的行为来表现表达抑郁很容易让我们错失,很多的父母,我可以说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都犯过这样的错误,注意到了孩子的反叛跟过激,觉得很困惑而没有想到孩子抑郁。

第四是人际关系的问题青少年抑郁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反常的、突然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家想这是一个“适应问题”,过一会适应就好了,大家合得来就有朋友就可以了,没有想到这是跟抑郁有关系。

人际关系问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扳机点是被拒绝,不管是被朋友拒绝,还是失恋,在大学当中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特别有依恋创伤的,就向我刚刚提到的哈佛的个案。

第五是表现出反常的、异常的敏感,一碰就跳,对批评意见,甚至有的时候是很中性的询问,都会有异乎寻常的或者是过激的反应。

这些现象的本身并不需要是高风险的表现,但是如果是突然出现的,而且是持久不下的,应该关注跟了解。

第六喜怒无常萎靡不振,主观的感觉是会抱怨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无精打采。

第七点是在学校或者是校外会出纪律问题,行为问题,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违法的行为,这些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应该思考一下,就结合其他的问题来考虑一下。

这可能代表是抑郁,就是情绪障碍,而不是情感问题,当然情感也是一部分。

左面这个图表是波斯顿的儿童医院,致知哈佛医学院的一个教学医院,右面是美国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会的他们所列举的这些风险的因素,有关青少年自杀的风险因素。

图片

有关自杀风险科研结果,一直也一致都有证据表明自杀的两大决定性的风险因素:第一是当事人感到无望跟绝望,第二当事人觉得走投无路。

临床上我自己是见过的,青少年额叶的发育不全,想问题不全面,只能看到自己的观点,缺乏经验,很难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无法法想象“来日方长”,同时还缺乏冲动的控制。

觉得悲观失望的时候,阅历不足的青少年尤其容易绝望。

所以我常常会说我最担心的是一个17岁的孩子第一次抑郁,如果他们在小学中学的时候抑郁过,老实说他们风险会小一点,因为他们知道会好的,不那么容易绝望。

抑郁是一个不治疗都可以好的一个病症,当然环境上需要能够相对的支持,能够比方说给他们休个病假,休个学,停顿一下,都可以帮助恢复重振。

非要“哀兵必胜”,他更可能的感觉是走投无路,死路一条,今天哀兵会可以自杀的。

成年人对他们的问题,包括功能的损害,不以为然,不当回事,或者是习惯性的“要求严格”“再坚持,可能就过去了”。可能很多时候没有想到推一下深渊也是一个可能性。

我在麻省理工所处理的第一桩亚裔的孩子自杀,极端的优秀,藤校的本科,拿麻省理工最高的学校校长资金来的,抑郁,父亲建议各种的解决方法,唯一的就是不允许他休个病假,最后这个孩子自杀了。实在是不能够忍受,不能够坚持下去,这个时候能够让孩子退一步是极端极端重要的。

图片

危机干预不是咨询

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创伤性应激引起的危机的干预,的确也需要赢得孩子的信任,也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跟联盟,需要获取情况,希望能够认识根源,但是危机干预不是咨询,我们明白记住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危机干预这不是咨询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阶段性,它的实质性跟它的目标。

危机干预主要的目标是什么?任务是什么?

是辨明危机,评估人身安全的危险程度,以及需要什么样子的医疗、教育资源、干预手段, 来很紧急地确认、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

这个时候不是做任何咨询,了解任何情况历史渊源的时候,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任务是能够稳定病情,能够尽快的改善症状,能够恢复功能。

杀是一个极端有冲动性的行为,有过这方面的科研表明自杀未遂的人,很多人都不会再试了,所以此时此刻怎么样阻止间断当事人的自私冲动最重要。

Q.P.R询问、说服、转介

这三大要素,我觉得对危机干预都非常的重要。

question是询问,不能够怕问,不管是抑郁焦虑,任何成瘾的行为,任何问题行为自残自杀都不能怕问,问是不会增加风险的

persuade是说服,这个说服需要能够肯定共情他们的困难才会有“说服力”。能够鼓励他们寻求支持跟帮助,包括专业的帮助,所以这是persuade说服的内容。

refer也就是转介,我们在做转介的时候需要非常的具体,非常的实际,非常的即刻,这是在危机情况下。

如何帮助

第一,私密 - 在联系孩子的时候,在沟通的时候跟谈话的时间地点都能够做到私密,不要大家当众的在教室里说,某某同学你来一下。

做危机干预,有关抑郁及其危险性的评估的,不能远程,最好面对面,最好不要在电话上做这样的评估,也不要在微信上,一定要求面询要求至少是视频上面询。

很开诚布公的跟孩子跟对方表达你的观察,你表达关心跟注意的问题,问开放性的问题。

什么叫做开放性的问题?不是“你最近有很多问题哦,你的成绩下降了,你让你的父亲你让你的父母非常着急担心,你知道吗”?这是几乎是一种谴责性的说法。

很简单的问,“你最近怎么样,都还好吗”?这让我想起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在英文当中问对方怎么样,说“how is it going”如果看到孩子比较抑郁的话,问“Are you OK”但是翻译成中文,我发现这句话变成了”你怎么样,你没事吧“,这是我个人的翻译,联想。感觉上这个孩子必须要说”我没事“!

第四点是肯定,分享你所关注到的他们的困难,不评判!不评判!不评判!

很多时候不少老师,做学生工作的,或者家长,作为成年人的本能感觉是:至于吗?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要抑郁?要自杀?

或者是跟孩子辩论,甚至这父母会说“你有本事你去死”,大家可以想象这个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第五点有关共情,很多时候咨询师对于来访的共情,对方有非常的创伤的经历,被错待的经历,被虐待的经历,这个共情不难做。

比较难做的是当当事人的思维、情绪、行为,我们认为是有问题的,比方说自残的行为或者有自杀的念头。

这里我需要解释强调一下 - 共情不等于我们同意他们非理性的做法,想法跟看法,你共情的是他此时此刻的感受,不是说你自杀有自杀念头是对的,是可以的,是合理的行为跟想法,而是你现在一定是难受痛苦无望极了。

你的共情是他的感受,不是支持他的行为,而是帮助他们跟父母沟通帮助,寻求专业的帮助。

最后,在询问的时候共情,记住这个咨询师可能比较容易做到,父母比较难做到,老师可能比较难做到,记住我们不需要一定帮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很多时候你问了,你也听了,也听见了,也看到了,这就已经有帮助的。

即便孩子拒绝你的帮助,共情理解, 不要把话说尽说死,可以过些时候再来试图帮助他们,以后再继续接着谈。

孩子可能需要自己试试,就是信任人家也要点时间与“证据”。

图片

危机:危险和机会

这个话可能听上去是非常有争议性,也可能是自相矛盾的,请大家仔细的想想看。

在注意到孩子来访者有自杀意念的时候,你首先不是马上建议这个孩子马上专业心理咨询?马上去医院诊断?马上药物治疗?马上住院治疗?

这些是我们需要一级一级的评估,最后能够决定风险在哪一级上有相应的评估的。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在英语当中有一个说法叫做suicide gesture,就说他是自杀的是一个姿态,这姿态是什么?这就是说是一个呼救的信号,所谓叫做cry for help

你的问询,你的关心,你的不评判,能够让他看到你的关心,你愿意了解明白理解他们经历的这种诚意和他们这种难处,这是救命的事情。

这是可以改变一个人,我觉得很多时候青少年可以从此因为有过这样的一次这样的经历,很多时候有的学生甚至说因为这个原因希望去做医生、做咨询师的。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样开口,不管你是父母,可以很简单的问 what happened to tell me。你怎么了。

大家都知道的“心智化的治疗”,我听过创始人之一Peter Fonage,简单的总结了一句话,就叫做what happened to tell me,能够帮助对方来叙述自己。“你怎么了?你说给老师/妈妈/教练听一听”。

咨询师在遇到来访者有严重抑郁有自杀念头的时候也可以这样问,因为自杀的意念并不代表真正的自杀的危险。

自杀意念可以代表来访者希望家人希望亲密伙伴,包括咨询师能够听见看见真正的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企图、他们的努力,他们希望怎么样能够克服这一点。

如果被关注到了,不管是被家长,还是被老师,还是被咨询师关注到了,而且你能够做到倾听,你不评判他,不轻视他,这是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师生关系,改善沟通交流的一个大好的机会。

关于文章:作者,奚小鹿,

关于文章:作者,奚小鹿,麻省理工学院(MIT)临床心理学家,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生博士后督导,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精神卫生中心博士后。精华文字稿来自咨询师之家公开课《青少年抑郁自杀自伤危机干预》。来源:咨询师之家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