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得礼而信,得易而尊 出自《易论》,(圣人的主张因)得到《礼》而让人信从,得到《易》而让人尊崇。这是苏洵《易论》中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礼》为明,无所不测,一目了然,便于遵循行事,而《易》为幽,有所不见,变幻莫测,让人听天由命。圣人用其机智和权谋,明《礼》幽《易》,无非就是为了掌握人心,“以礼治天下之民”“以易神天下之耳目”,达到传播自己主张的目的。 跳出《易论》,跳出六经之《礼》《易》,把“礼”理解为维持社会秩序的遵循,把“易”理解为“势”——状态的变易,“得礼而信,得易而尊”可看成是一条为人处世的准则。得礼法才有信,知变易才受尊崇。不得礼法,便不知规矩,各行其是,无从谈起诚实守信,无从谈起秩序,社会将无“信”而失序;不得变易,便不懂变通,墨守成规,无从谈起审时度势,无从谈起创新,社会将无“易”而不前。人类在变中求生,在易中求兴,变易大势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礼亦如此,一成不变终被人废。礼易之本在利民,苟利民不必法古。 13)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出自《张益州画像记》,祸乱在将要发生而未发生的阶段是最难治理的,既不可以当作祸乱而急于平乱,也不可以无视乱象而放松警惕。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谣传四川寇至而致内乱,宋仁宗判断“外乱不作,变且中起”,决定派张方平前往,以文治武卫方式加以平息。张方平拿捏文武兼用之道,对内安抚、教化百姓,对外以威武之师威慑边寇,化解了“将乱”局势。 “将乱”是一种状态即将变易的转化阶段,如器物从高处坠地的过程,已经摔下但还没有掉到地上,此时,应相机化势,挽救器物于坠毁。器物立于高处具有坠落之势,使得器物有可能从立于高处的状态(形)改变为落在地上的状态(形),这是“形”与“势”的矛盾统一,平时应居安思易和有防有备,将乱时应审时度势和相机化势。 14)道与德可勉以进也,才不可强揠以进也 出自《养才》,道德常识可以经过努力而获得进益,聪明才智却不是花功夫便可长进的,说明增进才能才智比增进道德常识困难,而且,聪明才智并非人人都能勉强得到的,如“善揖让”的人未必“善骑射”,而且,也未必能学会骑射,但“善骑射”的人下马便可以揖让,这也说明,掌握常识的人未必能有才能才智,但有才能才智的人容易掌握常识。 养才取士一直是国家治理的一大课题,儒家取士的传统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曹操曾经说过“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这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取士观历来受到统治阶层诟病,苏洵在《养才》《广士》中鲜明地提出养士重才,“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提倡“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呼吁“哀其才而贳其过”,弃用假仁假义、夸夸其谈的有“德”之人,确实不易。 15)礼以维其心,而重责以勉其怠 出自《任相》,用礼节笼住人心,用“重责”防止人怠惰。“礼节者,仁之貌也(《礼记·儒行》)。”对人无礼,说明无礼者没有仁人之心和不把对方当人,此时,对方亦不会尊重无礼者,且避而远之,不待重责便可能已经逃之夭夭。 “礼”与“责”相互依存。平时待之以礼,相互尊重,自然会努力工作,即使因过受到重责也没有怨言,所谓“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所以,礼节可以笼络人心;但日复一日仅以礼待和责罚太轻,却会让人得意忘形和偷懒怠惰,因此,待之以礼还需重责其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