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1:远古时期的贤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外物混沌状态。)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有物有名,没有区分和没有界线)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是非出现,对道体理解出现偏差。)。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私爱:儒家之爱;墨家之爱;法家之爱。即各学派的有色眼镜看事物。)。 (思辨2:战国时期的博学大家)果且 有成与亏 乎哉?果且 无成与亏 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倒装句);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尽)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在专业上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享有盛誉,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表现出来)。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他们把不是真正明白的东西而彰明于世,就像公孙龙那样,讨论石头的“坚白”辩论之观点而最终愚昧)。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解释1,上下文看,其子:一技之长的三个才子。文:书本。解释2,公孙龙的儿子),终身无成(以书本论书本,人不能觉悟。例如:朱熹以四书五经的内容论证四书五经的内容,其晚年有所反省,终迟了。)(道行之而成。知行合一,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哪一方。)。 (在《坚白论》中,公孙龙以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的哲学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著名。) (公孙龙所创立的知性逻辑学说可以说是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最伟大的贡献。正是他在中国思想上第一个提出了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知性逻辑学说,论证了知性逻辑的概念理论和基本的思维规律。他上承邓析、伊文、惠施的名家学说,下启后期墨家和荀子的逻辑思想,因而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正是公孙龙在总结邓析所开创的名实之辨的基础上,将“名实问题”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问题来加以研究,从而使逻辑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孙龙既是中国先秦名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人。正是在他的逻辑理论上产生了与西方形式逻辑、印度因明逻辑平起平坐的中国逻辑系统。) (结论)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三子虽求明于彼,彼竟然不明,所以终身无成。若三子可谓成,则虽我之不成,亦可谓成。);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物皆自明而不明彼。若彼不明即为不成,则万物皆相于无成矣。故圣人不显此以耀彼,不舍己而逐物,后而任之,各宜其所能,故曲成而不遗。)。是故 滑(gǔ疑:纷乱)疑之耀(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圣人之所啚也(亦写作“啚”,疑为“鄙”字之误,瞧不起,摒弃)。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观察事物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钥匙11人类认识观的演化过程) 一、从远古社会中古社会和近古社会的演绎过程来看,庄子看到了社会活动中人们的认识渐变过程,指出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动乱的根源。同理,在西方社会发展历史上也存在宗教的渐变过程,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诸如后来的基督教十字军东征等等,看看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庄子的高瞻远瞩:东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辩;西方各地区有各大宗教的宗主之争。而由此引起的社会纷争和动乱。 二、从战国时期的博学各大家来看:当时的思想界细分化已经出现,尤其是公孙龙的逻辑思辨,让古老的源远流长的道家们茫然不知“逻辑”是啥东西。,庄子这里无情的批驳了公孙龙的“坚白论”和“白马论”。认为雄辩就是蛊惑人心,搞乱人心。 三、西方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哲学思考,看庄子的这段文字充分说明:前秦文化中哲学思考早就存在,而且思考的深度非常的宽和广。所谓没有哲学思考的仅仅是儒家文化,不能一叶障目。这点上说,没有哲学思辨的孔夫子是小学生程度而言,道家文化和思辩家文化已经达到了当时的大学程度,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呜呼哀哉! 四、庄子寥寥数行文字,就是一把开启的钥匙。如果现代人来仔细论证,就是一部人类宗教史的演变过程,百万字的一部专著!伟哉庄子!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
|
来自: 昵称UJ4XeBR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