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局思维——像高手一样,突破一切的瓶颈障碍

 kbmgmg 2022-06-27 发布于福建
  • 来源:国海咨询自有原创方法论体系
  •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本文首发于公号:国海管理咨询
  • 欢迎大家进行内容订阅

近期,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讲的是现在很多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总是会面临一个死循环,比如:想赚钱—工作很忙—天天加班—没有状态—思想混乱—效率低下—变得更忙—没赚到钱;再或者是:想减肥—锻炼—瘦了—忍不住又吃了—又变胖—想减肥—又开始锻炼”等等。

以上两种情况,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这样的死循环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而我们想要打破这种死循环,就需要一种“破局”的思维和能力。

然而,经过我们大量的走访和调研后才发现,现在的企业中大量的管理者和员工普遍对于“破局”的理解很浅,甚至不了解什么是“破局”。这只能证明,在企业增长的这条路上,注定是遥遥无期。

文章图片1

1

只有破局,才能跳出思维的牢笼

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人一旦敢于破局,思维的牢笼就会被彻底打开。

当感到走进死胡同时,要看看旁边还有没有出口。

然而,现实情况是,有很多“固执己见”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固守惯性思维,一路直撞南墙,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天真的认为“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

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思维牢笼只是长期把人捆绑得越来越死,而我们只有随势而变,学会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面对困局方可游刃有余。

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破局,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们强、智商比我们高、定力比我们好,只是因为他们思考比我们深、见识比我们广,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

这个系统,就是局。所谓“不破不立”,懂得打破常规去思考的人,才能成为不同寻常的人。

既然破局如此重要,那为什么身边超99%的人依然是深处这个局中“无法自拔”,根本无法跳出来呢?

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原因。

文章图片2

2

为什么破局这么难?

我认为一共分为两大维度,做事和思维。

1、做事的维度低维

我们鼓励自己或者鼓励别人的时候,总喜欢说“你要加油!你要努力!”,可大多数人的体会是:我已经很勤奋、很努力了,可为什么还是效能不佳、没有大的提升?

你有没有想过,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只在低水平的层级在做事!

我们可以将勤奋做事分为三重:

第一重:来回重复的勤奋。每天都很努力,除了感动到自己,学习/工作成绩等并没有得到多大提升。这是大多数人停留的地方,这世上永远不缺勤奋的人,但成功的人却很少,这就是原因之一。

第二重:方法迭代的勤奋。会把找到的各种方法应用到实战中。这种勤奋的思路是:我今天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别人也曾遇过并解决,所以只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尝试、学习,我也可以解决问题。

第三重:愿景使命的勤奋。例如:先找出自己的人生使命,自己这一生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然后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认清自己的主线战场、赛道,以及自己的优势在哪,最终确认后再出发才能事半功倍。

然而,很多人之所以没结果是源自于自己是一直处在第一重的来回重复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低水平的勤奋当中。

2、思考的维度单一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

如果用辩证法的理论来解释有三方面的原因:

1、事件是普遍联系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同其他事情或事物存在一定的关联。

2、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地球每天都在转,大自然每天都有微妙变化,事物每天也处于变化状态,事情也同样不例外。

3、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所有的发展都会有矛盾性,基于矛盾性推动而起的。而任何的事情都有阴阳两面,简单而言就是凡事都有利弊,对于一件事情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做加减法。

文章图片4

所以这就是世界上的事情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错综复杂的根本原因。

我们就以我们今天去坐飞机的这样子的一个事情来看,从我们前期的线上买票,这个买票的过程表面看过去是输入一个身份证,然后支付款就可以结束。

但是实际上这个背后是复杂的信息化系统,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数据的跟踪,人员的售后等等这些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复杂和努力。

我们今天是有多少人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仅仅只能看到购票的这个过程,背后复杂的系统完全不知;而高手是能看到购票背后的整个底层逻辑与商业运作系统,这个就是本质的差距。

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我们总是会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是非常简单的,直接就能够解决的,有些却是当时无法解决的,无论是什么问题,到最后,终究是要面对,是要解决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各式各样,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思考怎么解决,这个思考,我们要深入、细致、全面。只有深入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能够使我们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类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这一个问题。

细致,使我们能够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半功倍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全面,是我们能够避免顾此失彼的关键,如果考虑问题不全面,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后面临着更大问题的出现。

正如毛主席所言:“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事情那么简单,事情不是简单,而是错综复杂的。”

做事和思维是两个普通人难以逾越的一个巨大障碍,那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水平,开始破局呢?

3

如何破局,才能突破一切障碍?

我认为是,一个核心,两个思维,三种方法。

一、一个核心

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回路,比如“越忙越乱,越乱越忙”就是一种回路,这也是一种差的回路。而我们的人生想要有好的成长,就要学会“打造好的回路,逃脱坏的回路”。

好的回路就是能够“正循环”的行为。比如持续学习带来的正循环:学习—成长—增值—实践—复盘—学习。

而坏的回路就会导致“负循环”的行为。比如很多在组织中的工作狂的循环:工作多—家庭陪伴少—家庭关系差—工作的更多来证明自己。

对于这样一个循环的模式,我们如何从负循环转为正循环呢?我认为从三点当中去考虑。

①识破局面,清晰定位。这个是首要的过程,每个人要先了解自己目前陷入在什么局(系统)中,在这样的一个局中有哪些可以突破的点,短期看似好的事情,在长期来说又会有什么样的损失?

②以终为始来思考。很多人思考都是以始为终的思考,这样思考的问题会导致最终很难将目标贯彻到底。而以终为始的思考会一直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去思考

自己的目标完成了多少?

自己是在按照步骤进行的吗?

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

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固定时间,每周花费一小时的时间来思考本周的工作状况、方向、可以改进的地方。

③开始搭建正循环。如果做某件事可以让你有所收益,那如何让收益带来更多类似的事情呢?

比如:写作给你带来了名声和钱财,那此时此刻的我们就可以利用我们的名声和钱财进行“利滚利”,比如利用自己的名声去影响更多的客户,用自己的钱财去培养更多的人才等等。

二、两个思维

1、拥有战略思维,逃出现有思维牢笼

很多人听到战略思维,第一反应会觉得很虚,认为这都是大企业家该琢磨的事情,我们这些小老板,小员工要了解干嘛?

实际上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战略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模式,更是一个每个人能破局的一个关键因素。

战略思维的核心,不在于“得”,而在于“舍”,先有“舍”才后有“得”。

当我们开始思考战略思维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①做什么?不做什么?

②想做什么?后做什么?

③重要做什么?次要做什么?

只要不具备未来长期回报的,眼前的利益再高也要狠心放下。狠心放下眼前的利益往往并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短期利益表面看是“利”,而放下短期利益表面看是“害”。

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两者永远是相互矛盾的。做任何选择,核心就参考一个标准:切掉眼前利益,以未来长期的利益为导向。舍小利换大利,舍短期换长期。

把市场最需要的、自己最擅长的那一件事情,投入全部资源,做到极致,而不是什么都想做,都想用。

2、批判思维,凡事先看自己的盲区

自我批判,是深度思考的后视镜,用来纠正你逆袭过程的盲区。看一个人的成长速度,就在于他用了多长时间发现自己之前的无知。

如果你是50岁发现前半辈子很无知,代表你50年才成长迭代了一次。

如果这个月你就发现了自己上个月的无知,恭喜你,代表你一个月就迭代精进了。

无知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的无知。自我批判最有效的方式,是拿别人当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问题。

因此,我主张在组织中,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

  1. 老板带头挨批:站上最高的山头向下冲;
  2. 按年龄排序:人性—越老越难接受批评;
  3. 先轮番批评,每个人说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
  4. 再自我批评,揭示自己的内心给团队,让团队了解自己;
  5. 将突破口列为实际行动计划和指标;
  6. 第二个月复盘,纠偏。

我们要理清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我们知道我们错了,我们从自我批判中整改,大力倡导“从泥坑中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的自我批判文化。

三、三种方法

1、深度思考

多想想现象背后的动机,寻找看不懂的存在背后的合理性。多思考几层后,发现很多以前理所当然的事情,多想几层之后,居然会发现不一样了。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大脑去看世界,不然你所看到的,是别人喂给你的世界。

深度思考如果是一个坐标图的话,“多思考几层”是思维的纵向挖掘,而“多思考几步”是横向现实拓展。体现在生活和处事上,比如出门在外,会多想可能发生的状况,提前做好准备;比如与人交流,多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个外在体现形式,叫做情商;比如做事业,会提前做好规划和流程。

凡事能够多思考几步的人,相对比较能做好风险控制,即使输了,也不至于跌得太惨。

思维的深度跟实践的深度是相关的,看一件事情、想一件事情和做一件事情构成的对一件事情的思考深度显然是不同的。

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多思考三个维度:

a. 多思考一件事的不同角度;

b. 多思考一件事发展的前因后果;

c.多思考一件事的底层逻辑。

曾经,张一鸣在接受过一次采访时说: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对事情的认知是最关键的。你对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竞争力。因为理论上其他的生产要素都可以构建。比如要拿多少钱纳税?要招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在哪里?他有什么特质?应该怎样的人配合在一起等等。

你对这个事情的认知越深刻,你就越有竞争力。任何一个创业公司,不论是今日头条还是其他公司,在创业之初,不论是有资源的人还是没资源的人,这差别也很小。你就多最多你就多几十个人,那你就多几千万,这个就差别其实也很少。

但是你对事情的认知差别是巨大的,比如说今日头条可能非常强调招聘顶级的技术人员,那这个说法对很多公司可能也是不对的。

张一鸣的这段话很在理,的确,人与人之间在同样的年龄下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很大程度是源于人和人之间的认知不同,而国海咨询团队曾辅导过多家世界500强和大量中小企业,过程中发现不同规模实力的企业老板和干部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在同样的一个事情上,不同阶段认知的水准完全不同。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人类对与任何事物的反应和一切改变世界的活动都是主观意识在客观世界中的投影。

所以我们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就是我们全部的世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探究世界的边界,但是最终,都是我们认知的提升。

2、刻意练习

该理论的核心是相信大脑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专家级的技能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训练的关键是按顺序完成一系列的分阶段小任务。

这些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在教育学里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吃苦耐劳,这不是例行公事或者边打边闹的练习,需要大脑认真的参与,最终形成潜意识里的心理表征。

日常生活中,我们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打篮球,或者开挖掘机,任何技能的提升都需要大量重复训练。训练的结果是形成大脑潜意识中的心理表征。

文章图片8

一个人要想能力有提高,需要不断挑战自己,逼迫自己。我们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

但是过分逼迫自己也可能导致倦怠。科学分析对于我们的大脑,可以细分成三层。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的则是“学习区”。

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才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在学习区内的练习并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而是持续地做自己不能做好的事,以求自己技能的提高。例如对于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

3、克服障碍

每个人都会经历以下四个认知阶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很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人,但这种人往往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自以为天下第一、自以为博才多学无所不能,其实就是个“无知人士”。

如果把你拥有的知识比喻成一座孤岛,而广袤无垠无边无际的大海就是你不知道的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无知之海,岛屿与大海的接线处就是海岸。

当这个小岛很小的时候,你以为自己没有盲区,其实是你看不到宽广的大海。当这个小岛不断变大,海岸线不断宽广起来,你会发现:大海原来是这么令人心潮澎湃。

不断提升认知层次,直到有一天达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那个时候,别说什么焦虑了,你已经成为自己人生事业的主人。

最后总结

普通人和牛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破局能力,凡是厉害的人,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和天赋、机遇都无关,真的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能力。

祝愿每个学习完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有像高手一样思考的破局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