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9.桂枝芍药知母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279.桂枝芍药知母汤详解研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桂枝芍药知母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桂枝12克 白芍9克 甘草6克 麻黄6克(另包) 生姜15克 白术12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6克  
加减; 
1.剧痛难以屈伸,得热痛减,倍麻黄、附子温经散寒,宣痹止痛;
2.身体关节重着肿胀,遇阴雨加剧者,倍加白术燥湿;
3.湿邪盛者,加薏苡仁、苍术以化湿邪;
4.湿热重者,重用白芍、知母,加石膏、黄柏等以清热利湿;
5.正虚者,加黄芪益气扶正;
6.有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 周围炎、坐骨神经痛及支气管炎、麻疹肺炎、肺心病心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梅尼埃 病、深部组织炎、痛经、牙痛、关节型银屑病等辨证属风湿痹着,正气受损者。 l。鹤膝风  2.历节 3.痛痹 4.下肢水肿 5。化脓性关节炎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7.头痛  8.牙痛  9.痛经  一、内科 1.风湿性关节炎   2.类风湿性关节炎   3.急性痛风   4。坐骨神经痛   5.结节性红斑  6。关节型银屑病  二、外科 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主治] 历节。肢体疼痛肿大,脚肿如脱,身体瘦弱,头眩短气,泛泛欲吐,或发 热,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是以风寒湿邪久羁筋骨,痹阻经脉,损伤正气为主要病机,故 临床运用时应以肢体疼痛肿大,身体瘦弱,且反复发作为证治要点。
    .    (《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  桂芍知母汤(《沈注金匮要略》卷五)。
    [组成]  桂枝四两(12g)  芍药三两(9g)  甘草二两(6g)  麻黄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白术五两(15g)  知母四两(12g)  防风四两(12g)  附子炮二枚(15g)
    [用法]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  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
    [主治]  历节。肢体疼痛肿大,脚肿如脱,身体瘦弱,头眩短气,泛泛欲吐,或发
热,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分析]  本证病机为素体阳虚,风湿流注关节,久郁化热伤阴,筋脉痹阻不
通。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故肢体疼痛肿大;病久不解,正气日衰,邪
气日盛,故身体逐渐消瘦;风邪上犯,则头眩;湿阻中焦,胃气上逆,故泛泛欲吐;湿
无出路,流注下肢,则脚肿如脱。病久阴虚生内热,故见发热。舌淡苔白,脉沉细为寒湿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历节日久,邪留不去,郁而化热伤阴之证而设,故以祛风除
湿,温经宜痹,养阴清热之法。方中以桂枝、附子为君,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
经,《神农本草经》卷上称其能“利关节”,《名医别录》卷工言其“温筋通脉”,《本草纲
目》卷34云其“能解肌而风邪去”;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神农本草经》卷
下言其能治“寒湿,痿蹵拘挛,膝痛不能步行”,《本草纲目》卷17谓其治“风湿麻痹,
肿满脚气”。二药合用能祛风除湿以通脉,温经散寒以助阳。臣以麻黄、防风、白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神农本草经》卷中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
出汗,去邪热气”。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本经疏证》卷2认为“防风通
阳中之阴,即除湿以绝风之源”。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神农本草经》卷上谓“主
风寒湿痹死肌”,《本草经疏》谓其“除风痹之上药”,三药合用能疏风散寒,祛湿止痛,
麻黄、白术与桂枝相配,能发汗、祛表里风湿;白术与附子相伍祛寒湿、止痹痛。佐以
知母、白芍和生姜,知母清热滋阴,白芍养血和营,生姜和胃止呕。使以甘草调和诸
药,甘草与生姜相配,和胃调中;甘草与白芍相配,缓急舒筋止痛。本方在大队祛风胜
湿、助阳行痹药中,配白芍、知母养阴清热,既可制其温燥伤阴之性,又能兼清化燥之
邪热,有相辅相成之妙。综观全方,共奏宣痹通经之功,使邪去热解,痹痛得愈。本方
具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之功,桂枝、芍药、知母在方中的特殊性,故以其命
名,称为桂枝芍药知母汤。
    本方配伍特点:.寒温并用,以温为主,温经散寒以助阳;攻补兼施,以攻为主,祛
风除湿止痹痛;刚柔相济,温燥不伤阴,凉柔不恋邪。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以风寒湿邪久羁筋骨,痹阻经脉,损伤正气为主要病机,故
临床运用时应以肢体疼痛肿大,身体瘦弱,且反复发作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剧痛难以屈伸,得热痛减,倍加麻黄、附子温经散寒,宣痹止痛;身
体关节重着肿胀,遇阴雨加剧者,倍加白术燥湿;湿邪盛者,加薏仁、苍术以化湿邪;
湿热重者,重用芍药、知母,加石膏、黄柏等以清热利湿;正虚者,加黄芪益气扶正;
有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
周围炎、坐骨神经痛及支气管炎、麻疹肺炎、肺心病心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梅尼埃
病、深部组织炎、痛经、牙痛、关节型银屑病等辨证属风湿痹着,正气受损者。
    [使用注意]  附子有毒,须先煎半小时,并与生甘草合用,以缓附子的毒性。
    [源流发展]  本方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尴羸,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此后医家对其主治病证进行了增补,如《皇汉医学》
引《类聚方广义》谓其“治风毒肿痛,憎寒壮热,渴而脉数,欲成脓者;治痛风,走
注,骨节疼痛,手足挛痛者,兼用蕤宾丸;痘疮其贯脓不足,或过期不结痂,憎寒身
热,一身疼痛,而脉数者。”补充了肢节疼痛特征为痛处呈游走性,又增加治疗疮疡和
痘疮。《皇汉医学.别论》云“此方用于腰痛,鹤膝风等,又俗称脚气,此方有效”。
《古方新用》谓“脚肿疼痛不能履地,足底足背肿胀增厚,压之不凹陷,时好时坏,反
复发作者”。对脚肿进一步阐述,并指出此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
    此外,后世医家遵仲景之意,或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本方,根据病情的需要加减
化裁,如《外台秘要》卷14引《古今录验方》防风汤即桂枝芍药知母汤去麻黄,桂心
易桂枝,减弱走表散寒之功,增强温里通脉之力,治疗里寒较重的“身体四肢关节疼如
堕脱,肿按之皮急,头眩短气,温温闷乱欲吐”;或效此方之法,组成新方,运用于中
风等病证。如唐.《备急千金要方》卷8小续命汤(麻黄、桂心、甘草、生姜、人参、
川芎、白术、附子、防己、芍药、黄芩、防风),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
转则,四肢缓急,遗失便利。”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五积散(白芷、川芎、甘
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
食不进”。《普济本事方》卷1排风汤(白鲜皮、芍药、桂枝、防风、当归、川芎、甘草、杏仁、白
术、茯神、麻黄、独活),洽“中风”。明.《审视瑶函》卷5补阳汤(炙甘草、羌活、独活、人参、
熟地、白术、黄芪、茯苓、生地、知母、柴胡、肉桂、白芍、陈皮、泽泻、防风、当归身),用治眼科
“视正反斜症”。清。《类证治裁》卷5薏苡仁汤(薏仁、当归+川芎、生姜、桂枝、羌活、独活、
防风、白术、甘草、川乌、麻黄),治湿痹。从而使本方的运用范围更为扩大。现代临床应用于内、外、妇、五官科等。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君药  《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案》指出:“桂枝利关
节通血脉,芍药活血止痛,知母下水消肿,共为君药”。李文生在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治
痹思想研讨一文中,从药物剂量、方名及主证病机分析后,也认为“桂枝、芍药、知母
三药在本方中为君药”  (新中医,1991,4:8)。而《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指出:“防风、
附子祛风通痹,麻黄、桂枝散寒通络,白术、生姜健脾散湿,各药配合为君”。前者以
方名、证定君药,后者以药物配伍、功用定君药。笔者认为本方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痹
的桂枝、附子为君药。
    2.关于方中知母的作用  ①知母具有清热养阴之功,人温燥药中,使祛湿而不伤
阴,散寒而不助热,对风湿日久,微有化热,或服祛风湿药较多而化燥者,用之有相辅
相成之妙。②知母具利水消肿之功。《本经疏证》卷7云:“凡肿在一处,他处反消瘦者,
多是邪气勾留水火相阻之候……《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身体馗羸,脚肿如
脱,亦其一也”;又曰:“《本经》所著下水之效,见于除肢体浮肿,而知母所治之肢体浮
肿,乃邪气肢体浮肿,非泛常肢体浮肿比矣!”。③知母具益气、消肿、宣痹止痛之功。
《本经疏证》卷7谓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
益气”。历节一证,邪气久居于关节与局部气血混为一团,胶着变性致关节肿胀变形,
内生虚燥之火耗蚀气血。惟知母之苦寒直折其虚燥之火而坚阴化气,促助肺金清肃而活
泼一身气化之机,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得以生化故内燥可除,体内胶着变性之
处可得润泽,痹阻之气血可得宣通,久居之邪得松动,在阳药推动下可得驱散,故肿大
变形之关节可望恢复(新中医,1991,4:8)。笔者认为知母在方中的作用主要是养阴清热。
    3.关于“虺羸”  ①行不正的样子。②身体赢瘦。羸:消瘦,瘦弱。尴蠃:是指
身体瘦弱。《脉经》卷8作“魁瘰”,是形容关节肿大之状。
    [方论选录]
    1,徐彬:“此言历节病由风湿外邪而兼脾肾俱虚之方也。谓诸肢节疼痛,湿留关节
也,因而身体为邪所痹则馗羸。湿从下受,亦或自上注之,总是湿善归下,故脚肿如
脱。肾虚挟风,故头眩。卫气起于下焦,肾元既亏,三焦无主,致太阳与阳明相牵制为
病,故胃气欲下行,而太阳掣其气在上,太阳欲上行,而胃湿相搏不利,故短气温温欲
吐。用桂枝汤去枣加麻黄以助其通阳,加白术、防风以伸脾气,加知母、附子以调其阴
阳,谓欲制其寒,则上之郁热已甚,欲治其热,则下之肾阳已痹,故并加之尔。”(《金
匮要略论注》卷5)
    2.沈明宗:“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
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
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
除寒为佐也。”(《沈注金匮要略》)
    3.张璐:“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
肿如脱,下焦痹也;肢节疼痛,身体馗羸,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
筋骨三焦之病。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
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如桂枝汤之和其营卫
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附子以行药势,开痹之大剂也。”(《张氏医通》卷6)
    4.尤怡:“诸肢节疼痛,即历节也。身体旭羸,脚肿如脱,形气不足,而湿热下甚
也;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湿热且从下而上冲矣,与脚气冲心之候颇同。桂枝、麻黄、
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
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上)
    5.王泰林:“是方用麻、防、姜、桂宣发卫阳,通经络以驱外人之风寒;附子、白
术暖补下焦,壮筋骨而祛在里之寒湿。然三气杂合于筋骨血脉之中,久必郁蒸而化热,
而欲束筋利骨者,必须滋养阳明,故又用芍、甘、知母,和阳明之血,以致太阴之液,
斯宗筋润、机关利,而脚气历节可平,平则眩呕悉已矣。此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
心胃之治法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评议]  关于本方证病机,徐氏认为“由风湿外邪而兼脾肾俱虚”;沈氏认为“乃
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张氏认为“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尤
氏认为“湿热下甚”;王氏认为“湿热外伤肢节”。从本方的药物配伍及功用来看,笔者
认为此历节乃由素体阳虚,风湿流注关节,久郁化热伤阴,筋脉痹阻不通而成。
    [验案举例]
    l。鹤膝风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易华堂医案》:周奠章,年二旬。因远行汗
出,跌入水中,风湿遂袭筋骨而不觉。其证始则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
兼之两手战掉,.时而遗精,体亦羸瘦,治疗3年罔效,几成废人。诊脉左沉弱,右浮
濡,脉证合参,此鹤膝风症也。、由其汗出入水,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湿成则善流关
节。关节者,骨之所凑,筋之所束,又招外风,人伤筋骨,风湿相搏,故脚膝肿大而成
为鹤膝风。前医见病者手战遗精,误认为虚,徒用温补,势濒于危。岂知手战者,系风
湿人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
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设非驱风去湿,其病终无已时。择用桂芍知母汤。
桂、芍、甘草调和营卫,麻黄、防风驱风通阳,白术补土去湿,知母利溺消肿,附子通
阳开痹,重用生姜以通脉络,间服芍药甘草汤补阴以柔筋,外用麻黄、松节、芥子包患
处,开毛窍以去风湿。处方:。桂枝工2g,生白芍9g,知母12g,白术12g,附子12g(先
煎),麻黄6g,防风12g,炙甘草6g,生姜15g。外用方:麻黄、松节、芥子各30g,研
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服前方半日许,其脚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脚能立,
又服、1个月,渐渐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战.,精不遗,而足行走如常,今已20余年矣。
    按语:鹤膝风,证见足膝肿大,屈伸不能,肢体羸瘦,此乃风湿袭于筋骨所致。因
其兼有手战、遗精,前医误认为虚而投温补,药不对证,病势益剧。易氏指出:“岂知手
战者,系风湿人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人于,肾,肾藏精,而精
不为我摄”,为实证有羸状也。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再配合外治之法,内外
兼治,风湿当无地自容矣。
    2.历节  《金匮发微》:予尝治一戴姓妇人亲验之。但病因与仲师所举,大有不同。
乃知肢节疼痛,仲师特下一“诸”字,正以其所包者广也。盖因此妇妊娠八月,为其夫
病求医,抱而乘车,病人身重,将腹中小儿压毙。夫病愈而妻病腹痛,乃求医。医药而
堕之,腐矣。妊妇本属血虚,死胎既下,因贫不能善后,湿毒留顿腹中,久乃旁溢肢
节,死血与寒湿并居,因病历节,手足拘挛,入夜手足节骱剧痛,旦日较缓,其为阴寒
无疑,盖二年矣!予因用原方以每两折为6g;用熟附块12g,2剂不应。二诊改用生附
子,汗乃大出。2剂,肢节便可屈伸,足肿亦小,独手发出大泡,有脓有水,将成溃
烂。予用丁甘仁法:大小蓟各15g,丹皮30g,地骨皮12g,以清血热。2剂而痂成,4
剂而痂脱,遂与未病时无异,以为可无患矣。忽然阴痒难忍,盖湿毒未尽而下注也。予
因令其用蛇床子煎汤熏洗,良瘥。未几,人市购物,猝然晕倒,诸恙退而血虚之真象
见。予乃用:大熟地30g,潞党参15g,川芎、当归各12g,龙骨、牡蛎各30g。凡20余剂而止,今已抱子矣!
    按语:历节,证见手足拘挛,入夜手足骱剧痛,此乃寒湿侵入筋骨所致。妊妇本有
血虚,曹氏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散寒除湿,以治其实;寒湿除后再调其虚,故收全功。
    3.痛痹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3:17):某女,27岁。初诊:7年前曾患心肌
炎,现心慌、胸闷、胆怯,两膝关节酸痛较剧,步履乏力,经常咽痛,耳鸣,面萎,易
出汗,前天发热,体温38℃,脉细数(92次份)结代(6—8次份)。病属气血两虚,
风湿人络。治拟益气养心,化瘀通络。处方:炙甘草9g,桂枝6g,赤白芍各9g,制川
乌9g(先煎),知母工5g,板蓝根30g,茶树根30g,糯稻根9g,丹参12g。5剂。二诊:
前天起膝关节酸痛渐减,现已消失,常感头痛,脉数已减(81次份),结代,苔薄腻,
舌质淡。原方7剂。三诊:下肢关节疼痛消失,脉细(80次份),无结代。处方:炙
甘草9g,桂枝6g,赤白芍各9g,制川乌9g(先煎),知母15g,丹参9g,川芎9g,南星9g。7剂。    .
    按语:本例两膝关节酸痛较剧,脉细数结代。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关节酸痛消
失,脉数转缓,结代亦消失,疗效满意。
    4.下肢水肿  《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某男,27岁。腹部手术后引起左下
肢肿胀热痛,不能行走,经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症见:形体较胖,面色微
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
走,凉痛,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此乃寒湿热内郁,治宜温阳
除湿,,清热祛风。方用白芍、知母、防风各30g,白术、桂枝、防已、炮附子、黄柏各
t5g,麻黄、生姜、甘草各9g。上方服10剂后疼痛减轻,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
脉滑数,于上方加苍术15g,薏仁60g,银花30g,,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
全消,已能行走,寒湿俱减,配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苏木、刘寄奴、
乳香、没药等调治而愈,现已参加工作,随访3年未复发。
    按语:此病起于术后,病由瘀血阻于络脉,营血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肿胀
乃作。苔腻而黄,脉滑数者,湿热内郁,但肢肿而冷,身觉恶寒者,阳气衰也。尤以气
候变冷加重是其辨证的关键,故用此方发散寒邪,温经散寒,则表里之湿可去,知母、
芍药清热和营,黄柏、防己以清热利湿,使寒湿去而气血行,湿热除而肿胀消,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化脓性关节炎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4:26):某男,15岁。右膝肿大7个
月,外科诊为“化脓性关节炎”。曾抽液5次,共约1000ml,并做针刺治疗月余不效。
诊见右膝肿大,膝围38cm,局部酸痛,扪之发热,屈伸不利,行走蹒跚,畏寒,阴天
痛重,患肢肌肉略萎缩,苔白润,脉弦。辨证为寒湿流注,气血郁阻。治宜散寒除湿,
温经活血。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lOg,炒白芍30g,知母lOg,生麻黄6g,
炮附子6g,炒白术lOg,防风lOg,生姜6片,大枣10枚,。白芥子lOg。煎服10剂后,  .
右膝围缩小至34cm,痛减,屈伸转利。继服10剂,诸症消失,两膝围均为32cm,行
走无不适。
    按语:本例患病已逾半年,经抽液及针药并治无大效,且肌肉略萎,显系久病虚中
挟实证。根据膝肿大、疼痛、畏寒等特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疗效显著。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2:34):某男,38岁。3个月来,
每日下午和晚上两手腕关节部、两足胫部以及颈项处自汗。汗时畏风寒,欲衣被。盖之
则汗出淋漓,两衣袖、裤脚及衣领等处如被雨淋湿。汗后四肢酸胀而凉,项强。在某医
院诊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服谷维素、止汗片等无效。诊见舌苔白腻,脉濡。证属
风湿之邪阻滞经络,,气血失调,营卫不固。处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白芍、生
姜、防风、白术、麻黄根、附子、秦艽、大枣各lOg,知母6窝。煎服完5剂,自汗止,
肢酸项强已瘥,但觉周身发痒,此乃气血未充故也。继以益气活血为法,上方去知母、
麻黄根、秦艽,加当归lOg,黄芪30g,丹参15g,再进5剂,诸症悉除。
  按语:此证属风湿之邪阻滞经络,气血失调,营卫不固,故选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
除湿。因汗多故用麻黄根易麻黄;去甘草加大枣与生姜调和营卫,则汗止、肢酸项强均瘥。
    7.头痛  《国医论坛》(1996,5:15):某女,43岁。5年前患风湿性关节炎,经治
疗后其关节疼痛已止。1年前患头痛,每遇风寒加重,以巾紧东方感痛势减轻,曾先后
服用阿司匹林、安乃近、去痛片等西药无效,前医又用中药祛风燥湿之剂治疗,其病仍
不减。诊见头昏头痛,以巾裹头,精神疲惫,形体消瘦,面部微肿,饮食不佳,夜间口
咽干燥,、五心烦热,大便燥结,三四日一行,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此乃风湿日久,
人络伤阴所致。治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lOg,白芍、生地各20g,矢盱母、白术、
防风、玄参、麦冬各15g,麻黄、附片各6go水煎服。2剂后,头痛大减,饮食大增,
口咽干燥消失,烦热亦除,但大便仍未行,继用上方去附片,加草决明30g,2剂。神
情爽快,诸症皆除,唯舌红苔少,原方去麻黄,加石斛12g,3剂,并嘱善后服杞菊地
黄丸以巩固之。随访2'年病未复发。
    按语:本例顽固性头痛,因有风湿病史,故前医多以祛风除湿止痛为治。然病不愈
者,乃因风湿日久,人络伤阴,阴血亏虚,虚阳上扰所致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既除风
湿,又滋阴清热,从而达到补泻兼施,寒热并进,阴阳并调之目的,故此顽症得愈。
  、8.牙痛  《国医论坛》(1996,5:15):某男,42岁。患牙痛近月余,用抗生素治疗
未见明显效果,又服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疼痛稍减。但右侧下第一、二磨牙牙龈肿
胀,其色淡红,疼痛时作,食冷饮热疼痛加剧,痛以夜间为甚,不能人眠,微恶寒,渴
不欲饮,大便微结,舌淡红少苔,脉细弦微数。证属阴血素亏。风寒内侵。处方桂枝芍
药知母汤加减:桂枝、川乌(先煎)各lOg,知母、白芍、防风、玄参各15g,川牛膝
20g,大黄、麻黄各6g。水煎服。l剂而疼痛告失,唯牙龈肿胀未尽除,继用上方去大
黄,加生地、骨碎补,2剂而愈。
    按语:此案牙痛,历经月余,经中西医治疗而不能痊愈者,乃重实而略虚也。患者
素体阴血亏虚,隆冬之季感受风寒之邪,表现为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证。治疗上若单
攻其邪,则更伤其阴;若单滋其阴,又碍风寒不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既疏风散寒以除
邪,又养阴清热以扶正。方中川乌易附子,意在加强逐寒止痛的作用,加玄参、川牛
膝、大黄更增养阴清热之力,又能导热下行,使阴充热清,而疼痛自止。
    9.痛经  《国医论坛》(1996,5:15):某女,20岁。患者5年前患肺结核,经治疗
后检查已愈。至18..岁月经初潮,身体消瘦,每于经期小腹疼痛,月经量少,色暗红,
手足心热,夜间口苦咽干,腰膝疼痛,下肢不温,2天前月经至时,因下河洗衣服小腹
疼痛加剧,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弦。此乃阴血亏虚,寒湿内侵,人经阻络,气滞血
瘀所致。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白芍、知母、玄胡、川楝子各15g,附片、
生姜各20g,白术12g,女贞子、甘草各lOg。水煎服。1剂而疼痛止,余症悉减,继以
调补阴阳为法。后遇患者之母,告之2年病未发,已婚现孕5月。
    按语:此痛经患者,系阴血亏虚,冲任失养,加之涉水寒湿内侵,人经阻络,气血
凝滞所致。方中桂枝、附片、白术温经散寒除湿以止痛;白芍、知母、甘草酸甘化阴和
血,加玄胡、川楝子以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故能效如桴鼓。
    [临床报道]    ,
    一、内科
    1.风湿性关节炎  以本方为基本方,。若关节红、肿、热、痛急性发作者,加金银
花、蒲公英、雷公藤、薏苡仁、秦艽、威灵仙;若关节肿痛、麻木不仁者,加寻骨风、
防风、海风藤、薏苡仁;若上肢痛重,加重桂枝用量,另加川芎;下肢痛重,加独活、
牛膝、木瓜;对顽痹经久不愈者,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穿山甲等虫类之品。共治疗
30例,结果痊愈(关节红、肿、热、痛或全身发热退尽,血沉和抗“0”均恢复正常,
能正常劳动)15例;显效(关节红、肿、热、痛或全身发热基本退尽,血沉或抗“0”
恢复正常或略高,能正常劳动)6例;有效(关节红、肿、热、痛减轻,全身时有低
热,血沉及抗“0”略高,能适当劳动)5例;无效(关节红、肿、热、痛未减,可有
低热,血沉及抗“。”仍偏高)4例而改用其它方法治疗L1j。
    2.类风湿性关节炎  李氏以本方为基本方。痛甚加徐长卿、玄胡索;风甚加秦艽、
独活;湿甚加苍术、薏仁;病久人络加僵蚕、川蝎、三七粉;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
加生地、葛根;阳虚加仙灵脾。El服1剂,早晚各服1次,一个月为1疗程,服2个疗
程。共治疗143例。疗效评定: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关节功能恢复
正常或基本正常;类风湿因子转阴性;血沉和免疫球蛋白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显效:
具备以上三条者。有效:具备以上二条者。无效:无任何改善或反而加重者。结果临床
治愈90例,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3。71%,临床治愈率为
62.94%。其中121例患者类风湿因子(RP)转为阴性,转阴率为84.62%;血沉
(ESR)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L2,。张氏以本方为基本方。
发热者,加生石膏,薏苡仁;有血虚肢节肿大者,加鸡血藤、鹿衔草、白芷;湿盛关节
肿大者,加萆藓、泽泻、汉防己;气虚者,加黄芪。服药后出现胃部不适者,加蜂蜜。
服药30剂为l疗程。共治疗32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类风湿因
子、抗“。”、血沉、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标恢复正常)工4例;显效
(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显著好转,但未全消失,六项化验指标恢复正常)6例;有效
(自觉症状好转,阳性体征仍存在,六项化验指标中有五项恢复正常)10例;无效(治
疗前后自觉症状、阳性体征、化验检查均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3.7%。有效病
例平均服药21.6剂cn。喜多敏明以本方治疗工0例RF阳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服药后
4—12个月后测定Lansbury活动性指数和RF。结果IjnSburY活动性指数从53.7%±
7.9%下降至30.1%±6.0%;RF从193.4±57.9U/ml降至91.9±37.3U/ml,仅1例临床症状缓解。    、
    3.急性痛风  用本方加味,治疗该病45例患者,并与秋水仙碱对照组比较。治疗
组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炙桂枝、赤芍、白芍、知母、生麻黄、熟附子、白术、炙
甘草、生姜、汉防己。寒盛痛剧者,加制川乌、细辛;湿盛肿甚者,加泽泻,汉防己加
量;热盛者,加黄柏、秦艽,知母加量,桂枝、麻黄、附子减量。每日1剂,药渣敷于
患处,l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秋水仙碱片口服,首剂1.0mg,其后每小时
0.5mg,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时,改为维持量0.5rng,每日3次,疗程
同上。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显效: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局部
无任何反应,活动如常,SUA值降至正常范围;好转:关节肿胀消失,疼痛缓解,但
SUA值未下降;无效: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改变不明显,活动仍受影响,SUA值未下
降。治疗结果:治疗组45例中,显效u例,占24。44%;好转32例,占71.12%;无
效2例,占4.44%,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38例中,显效2例,占5。27%;好转
35例,占92.10%;无效1例,占2.63%,总有效率97.3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
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显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1)L52。
    4。坐骨神经痛  以本方为基本方。寒重者,加重附子用量;湿重者,加薏苡仁、
木瓜、蚕砂;有热者,附子减量或去之,加黄柏;阳虚者,加仙茅、巴戟;阴虚者,去
附子或减量,加石斛,天冬、龟甲;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鸡血藤、首
乌、鹿角胶;瘀阻者,加乳没、桃仁、红花、苏木。每日1剂,7天为1疗程,共治疗
30例。结果痊愈(症状消失,1年内无复发者)18例,其中用药1—2疗程的10例,2
疗程以上的8例;好转(症状消失,1年内复发者)10例;无效(经治3个疗程以上治
疗,症状无改变或中断治疗者)2例L6j。    .
    5.结节性红斑  以本方加丹参、地龙、乌梢蛇、土鳖虫,治疗结节性红斑u例。
结果:6例服药8—10剂,结节性红斑全部消退;3例服药12—15剂,结节性红斑消
退;另外2例病程长,四肢结节呈泛发性,服药18剂亦全部消退。本组患者接受治疗
期间,均未用激素、非激素类的消炎镇痛药物。经1年随访观察,病情未复发。
    6。关节型银屑病  以本方去附子、麻黄、生姜,加桑寄生、秦艽、青风藤为基本
方。病在上肢者,加桑枝;病在下肢者,加牛膝;关节疼痛较剧烈者,加乳香、没药;
肿胀明显者,加防已、苍术;关节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络石藤。共治疗46例。结
果临床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皮损完全消失或
消退95%以上)5例;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
善,皮损消退50%以上)34例;未愈(关节疼痛、肿胀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皮损消退不足50%)7例。
    二、外科
    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以本方为基本方,肿胀明显者,加苡仁、汉防己、独活;脾肾
阳虚者,加川断、牛膝、狗脊。同时配合适当膝关节制动及股四头肌锻炼。15天为l
疗程。共治疗48例。结果经治2个疗程后,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关节活
动自如,B超示关节积液无)34例;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仅有轻微肿胀,
B超示未见明显关节积液)10例;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好转,B超示有明显关节积
液)4例。总有效率91.7%。
[附方] 乌头汤           
麻黄9克 白芍9克 黄芪9克 炙甘草9克 川乌10克(包)    
 主治;寒湿历节:关节剧痛,或痛痹,脚气,雷头风。
[附方]  乌头汤(《金匮要略》卷上)  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各三两(各9g)
川乌五枚(15g)哎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哎咀四味,以水三升,煮
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功用:温经祛湿,散寒止
痛。主治:寒湿历节。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或痛痹,脚气,雷头风。
    本方川乌与麻黄相配,祛痹止痛之力较著;黄芪与芍药、甘草合用,益气养血,和
营缓急,并能制约乌、麻之峻烈。其止痛益气优于桂枝芍药知母汤,但走表散寒之力较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