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快到了,冬病夏治正当时!

 静幻堂 2022-06-28 发布于天津
艾学堂 2022-06-27 20:30 发表于江苏


图片


图片

何为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外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张开,炎炎夏日,吹空调,吃冰镇的西瓜,喝冰镇的啤酒、饮料,已成为大家消暑的最爱。殊不知这些冰冰凉的行为最损伤人体的阳气而产生诸多慢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

图片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对于一些在冬季或是遇寒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利用夏季外界气温高、人体阳气及经络气血最旺盛的有利时机,治疗症属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程度的以阳治寒,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及受寒后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在此时治疗“冬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

图片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中医的独特疗法,是冬病夏治疗法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理论,将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研末制成敷贴,再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从而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固护卫气的功能,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预防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图片

图片

什么是三伏艾灸?


中医讲:“血遇热则行,经遇热则通,寒遇热则温,湿遇热则散,风遇热则出,火遇热则解,痰遇热则化,虚遇热则壮”,三伏艾灸是基于中医冬病夏治的基础理论,选择在三伏天阳气最充盛的时候进行艾灸治疗,以调动体内阳气,使其达到温经散寒、补虚助阳、标本兼治的效果,对在冬季或受寒后容易出现或加重的虚劳、寒湿、瘀滞性及顽固性疾病疗效显著。

图片

对于体内寒湿较甚的人群,如风湿疾患,可在三伏天进行督灸,督脉为阳脉之海,全身阳气汇聚于此,督灸可调节全身阳气、通达一身气血,同时艾绒又发挥温热与特殊的香味,能够较快的刺激经络,共同发挥温阳补肾的功效,同时还可以配合穴位贴敷等方法,使得疗效加倍。

图片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当人体内的正气足够强大时,就足以抵抗外界的风邪病毒。《黄帝内经》指出积聚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阳气不足,温煦气化推动作用不足,痰饮水湿瘀血凝结于局部。可见癌症的基本原因是阳虚、寒湿,艾灸最擅长温阳散寒、行气化瘀、大补气血,可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不论是减轻化疗时的不良反应、固本培元以促进手术后体能恢复,还是从癌症本身减轻疼痛症状、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

图片


图片

冬病夏治适应症 


肺系疾病

体虚易感冒、慢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哮喘、肺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鼻渊(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鼻炎等)、喉痹(相当于现代医学慢性咽炎等)。

胃肠疾病

中医脾胃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等)。

肿瘤疾病

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康复期患者,证属阳虚、气虚及气血两虚为主,或夹瘀夹寒湿类患者。临床表现为畏寒、手脚冰凉、易疲倦,腰膝酸软、腰背疼痛,食欲低下、腹泻、尿频、多汗、易感冒等症状;带瘤患者,疾病相对稳定,以气阳不足、阳虚寒凝为主要辨证的患者。

儿科疾病

  反复咳嗽、体虚易感冒、小儿哮喘、厌食、消化不良、消瘦、遗尿等。


妇科疾病

  产后身痛、产后畏寒、痛经、经期易感冒、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症等。


亚健康状态(治未病)

各种体虚属阳虚者,症见手脚发凉、畏寒怕冷,冬天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者,冻疮,免疫力低下及男科疾病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