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夏治的中医基础

 小小作 2011-03-05
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夏治的中医基础发布日期:2009年6月26日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内科常见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变应性鼻炎、反复感冒等许多现代疾病。它们大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分别属于中医的哮病、咳嗽、喘证、肺胀以及鼻鼽范畴。因其为慢性疾病,冬季容易复发,故预防和减少其发病次数成为治疗上的重点,临床上中医采用冬病夏治的疗法对上述疾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1. 何谓冬病夏治《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是中医临床治疗学反映天人相应、顺应四时规律的最佳体现,对于治疗和预防冬季特发的疾病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所谓“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炎热季节,特别在“三伏”季节,当疾病的病情处于缓解期或相对稳定阶段,根据中医辨证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阴寒宿疾得以治愈或缓解的治疗方法,主要疗法包括有中药内服、穴位注射、穴位贴敷、食养等,以达到扶正固本、温阳补虚、通络散寒从而治愈疾病或减轻其发作的目的。 2. 用于冬病夏治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特点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慢性过敏性鼻炎、肺心病等具有季节性发病或加重的特点,一般具有发作期和缓解期或稳定期,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发作,天气越冷病情越重,治愈越难,而天气暖和时则不易发作,病情较轻。中医症候常表现为本虚标实的寒证,病人体质也多虚寒,常有畏寒怕冷,易汗出,气短,食少纳差、便溏、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等肺脾气虚或脾肾阳虚之证。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相应”、“治未病”以及“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季尤其是三伏日来治疗往往能取到较好的效果。因为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夏季自然界阳气生发,气温升高,相对应此时人体阳气也最旺,气血充盈,气机条达,经络通畅,故善养人体之阳气。在这段时间治疗,更容易起到通络散寒、健脾益肺、温阳补肾的作用,从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 3. 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夏治方法很多,包括中药内服、穴位注射、穴位敷贴、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穴位埋线、及饮食疗法等。 ⑴中药内服中医疗法讲究和“标本缓急”不同治则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不同的治法。《素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包括因虚致病和因病致虚两个方面。“盛者责之,虚者补之”,才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从而战胜疾病。首先春夏养阳以扶正《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我们对临床无湿热征象,而有形寒肢冷、多汗气短、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脾肾阳虚证候的患者,选用桂附地黄汤、附子理中汤加减等等传统中药方剂,以补肾温阳健脾,均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此还须特别指出的是,有些患者并没有阳虚的症状,根据天人相应的生态医学观,只要没有明显的湿热表现,仍可在夏天予以养阳方法治疗,特别是中老年患者。通腑泻热祛伏邪。伏邪发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正如清.刘文范《羊毛瘟疫新论》所说:“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所谓伏邪,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这里的伏邪主要是盛夏时节湿热侵入人体后,潜伏于内,待时而作,伺机而发。其他还有内伤杂病所致之伏痰或父母遗传之毒,逾时而诱发的许多疾病。在夏末秋初,用通腑泻下法将体内潜伏的湿热之邪清除,至冬感受风寒后不再诱发。这正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之理。 ⑵穴位注射穴位注射一般三伏天或冬令时节进行。盛夏之时人体阳气隆盛外浮,腠理开泄,故气血应当遍布于体表。而阳虚或阴寒内凝之人阳气不能升举,气机郁闭,故不利于祛邪。外治的方法则可引气血达于体表,促使邪气从体表而散。盛夏时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汗腺及毛细血管普遍开放,通过肌肉注射,药物吸收快,易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且皮肤间层有储存作用,使药物浓度曲线平缓,选用穴位作为注射部位是因为现代医学亦认为穴位与脏腑的相关已达到相对特异的程度。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有学者认为从解剖学来讲经络的实质主要是人体内的传导系统(包括神经、体液、膜结构、细胞内外的信使物质以及一些具有传递信息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离子等等),也包括人体的运输系统(血管、淋巴等等),是多种组织结构、生化物质、生理功能的综合概括。在注射用药的选择上种类繁多。以生地注射液为例,生地注射液是本院中药制剂室的自制剂型。祖国医学认为生地黄有清热生津凉血活血,养阴生津功效,肺处上焦而多燥火,肾处下焦而多虚。肾不纳气,气机升降失常,进而累及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生地清虚热可以利肺气之清肃,生津可以润肺;滋阴补肾可以助肾摄纳,引气归根。由此,气有所敛而不致耗散,气有所根而不致喘脱,气促短息随之而解。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纤维化等归属于祖国医学喘病范围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生地具有抗炎、抗放射、影响肾皮质功能、抗氧自由基、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促进免疫功能和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有临床研究表明生地注射液能提高COPD患者肺功能,从而使其缺氧状态、高凝状态均有所改善,使血粘度和红血球压积均降低。生地注射液对大鼠肺间质成纤维细胞ColⅠ、ColⅢ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揭示了其抗肺纤维化活性的机制之一。曙光医院呼吸科一般选在“三伏”之日,根据患者中医辨证结果,选用温阳的喘可治注射液、滋阴的生地注射液、益气的黄芪注射液,在足三里穴位或PP肌肉进行注射,每周注射两次,共6周。 ⑶中药敷贴法该法因其操作简便、副作用少,应用最广。此法来自清代《张氏医通》一书:“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三伏贴敷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初伏,中伏,末伏。一般每伏贴敷一至三次,每次贴二至四片,敷贴时间长短可根据个人耐受程度不同调整,一般儿童每次贴2~3小时,成人每次贴4~6小时,连续3~5年。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即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一般亦10天,闰年为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10天),总称为三伏。亦有炎炎夏日不能耐受其热者,可稍提前时日敷贴。 4. 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中医讲究治养结合。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等多方面有所节制。不要贪凉,少吃或不吃冷饮,以免体内寒气凝滞,影响疗效。不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食物,禁食鱼、虾等水产发物,禁绝烟酒。对于应用敷贴疗法的患者尤其要注意:敷贴所用药膏中加入麝香等芳香辛窜药,怀孕妇女忌贴敷,其他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患者、强过敏体质者及急性咽喉炎、发烧、痰黄、咯血等急、热症患者也不宜用该疗法。总之,呼吸系统属于虚寒证的疾病应用“冬病夏治”疗法能最大限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以协调人体阴阳达到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几率,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则不易被严寒所伤。这种具有“简、便、廉、验”优点的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反应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整体观思想,对于慢性呼吸病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呼吸科 张炜) 返回前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