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根据汉字发音的三个特点归纳为“出声”“引腹”“归韵”的咬字过程是很科学的。 “出声”部分主要由21个声母来承担,也称字头。“引腹”部分即能延长发响的韵母,也叫字腹。“归韵”指字音的收尾。我们可以把字音发生过程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 咬字头。字头要闭紧或收拢,字头咬字要重,“重”是针对口腔力量而言的。俗话说“咬字千金重,听者自动容”,就是强调字头咬字用力的要求和声音效果。要求字头适当加强口腔肌肉的摩擦力量,使“出字”喷弹有力。出字前找准口腔内闭拢的部位,喷弹出字时追求一定的爆发力,有助于带动整个字音清楚响亮地送出口外。如“我”(W,双唇收拢);“江”(J,舌前部与硬腭前部挤贴,i,舌面与上腭收拢)。这些全关闭或接近关闭而后冲破阻力发出来的音素不通透、不延长,但很有力量,是带字音迅速透出口外并决定字音是否清晰致远的基础部分。但千万不能把“重”理解为粗糙、笨拙的猛冲重击,而是要以巧劲来产生重力。可以说,字正是基础,要“正”,就要施巧劲,从而让参与字头发音的口腔肌肉准确灵活地调动。 吐字腹。歌唱语言中的字腹是声音位置的基础,这与平时的念字发音有着很大区别。歌唱声音的线条主要就是由各个韵母连贯而成的,声音是否圆润,主要取决于韵母发音的准确、连贯、流畅与否。同时,字腹又是歌唱中音色丰富变化的基础。字腹要松开扩充,吐音要圆,“圆”是针对声音共鸣而言的。“字是骨头腔是肉”,“腔”可理解为字腹的造型,“字腹”是一个音节中开度最大、色彩最丰富、共鸣最丰满的部分。因此,圆吐是稳定字音造型、使字头和字尾有所依附从而达到“字正”且“腔圆”的重要条件。如“我”字中的o,“江”字中的a,“普”字中的u,这个阶段发出的是音节中的唯一的元音,如“普”字中的u,有的是多个元音中最响亮的一个,如“江”字中的ia的a,都是整个字音发生过程中最响亮、持续时间最长的音素,是字音的中心和主体。字腹是发声结合最紧密的环节,是最能发挥共鸣作用的关键部分。 字腹发音的口腔动作与字头相反,不是收紧而是放松,尽可能让气流在口腔内自由流动,延长音响,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要做到腔圆,字腹的发音应注意咽腔部位适度打开,做到咬字吐字时,既能将字头字腹拆开,又能圆滑地连贯起来,字腹吐圆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自然流畅,顺水推舟地倾向字尾。 收字尾。字尾是字音消失前的收尾阶段,是完成字音、决定字意正确表达的重要部分,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押韵”或“归韵”。这是歌词音乐美的基础。如“爱”字的i,“江”字的ng,就是字尾,跟组成字头的音素一样,字尾都是口腔收拢至完全关闭或接近关闭而发出的音素,字尾收韵要轻,要求把稳定成型的字腹轻巧柔和地收到尾音上来,使字音有个纯正、完整的结束。字尾的时值要比字腹短暂得多,力量也比字头松弛轻柔得多。具体的做法是,当字音在字尾上结束时,气流稍减弱,音量稍收小,肌肉稍放松,为下一个字头的有力喷弹而积蓄力量。 事实上,只有把“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三步环环相扣,循环反复,话语流动才会达到连贯清晰、发音准确的效果。 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含义 在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是指在演唱中能准确地将字的生母和韵母读出,使近听不刺耳,远听不含糊。准确的运用口腔各个发声部位,使唇、齿、舌、腭等器官灵活运用。将字的头、腹、尾音清晰地送出,而又能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字音。但是在歌唱的过程中,咬字与吐字并不是一气呵成的,咬字与吐字是发音时先后发生的联系紧密的两个步骤,而且在我们中国传统演唱的方式中也存在一套咬字吐字的方法,即咬清字头(出声)――引长字腹(引腹)――收清字尾(归韵)。这种方法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当然,我们还要结合现代汉语字音构成以及发声方法来进行新的解释。 咬字是指在气息的支撑下,按照汉语发音的要求把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音位置,合理的控制并调整喉、牙、舌、唇等发声器官的状态和气息的强弱,予以咬准并将字音正确清晰完整的发出来。 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韵母)的发音,即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型予以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 二、现代汉语的字音构成及歌唱发音方法 声乐是与文字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他艺术所不能及的。当今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中,一般使用现代汉语语音及普通话语音来演唱,只有在特别情况下,如为了强调地域特征或少数民族风格,则会使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俗话说“字正腔圆”,可见正确的咬字吐字在声乐技巧种的重要性。要想在歌唱中做到字正腔圆,或在声乐欣赏中领略字正腔圆的韵味,就必须了解现代汉语的字音构成以及发音方法。 (一)声母五音 现代汉语拼音的声母共有21个,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传统上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其中,唇音通常分为:双唇音与唇齿音,双唇音需要由上唇与下唇接触发音,如歌曲《黄土高坡》中第一段歌词中的“坡”就需用双唇上下接触发出。 (二)韵母四呼 现代汉语拼音的韵母共有38个,按照发音口形的不同分为“四呼”,按照传统的用韵原则又可分为“十三辙”。其中汉语拼音的韵母种类多样,可大致分为:单元音、双元音、复合元音,鼻韵母四个类别,其中,单元音与双元音是由一个或两个韵母组成,发音简单,组成的的字大多为语气词,如啊、喔、饿、儿、衣等等。 复合元音则需要读者在发音时用嘴唇和舌头同时从一个元音的位置过渡到另一个元音,如:唉(从a到i)、奥(从a到o)、鸥(从o到u)、尤(从i到ou)等。 鼻韵母是在前音或者尾音需要带有鼻音的韵母,如:恩(前鼻音)、昂(后鼻音)、安(前鼻音)、英(后鼻音)。 (三)字音结构 现代汉语的字音构成包括三个要素:即声母、韵母和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语气助词及轻声字常为零声调),每个要素都有区别字义的作用。但具体地说,并不是每个字音都包括三个要素。传统的字音结构将字音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三个部分。 普通话字音的字头包括辅音(声母)或辅音(声母) 元音音素(介母)两种形式;字腹是由单元音(单韵母)、或元音音素(部分鼻韵母中的元音)、或主要发响元音音素(复合韵母及部分鼻韵母中的主要元音)担当的;字尾只有五个,其中以元音因素收尾的3个(i ,u ,o)以辅音因素收尾的2个(n ,ng)。 (四)收声方法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十分重视字的收音,并且根据不同韵类将字的尾音归到应有的位置,使得字音唱的准、听得清、传得远。 ![]() 谢谢亲的转发分享支持!辛苦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