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仰羊 2022-06-28 发布于上海

1、咨询关系是人格改变的基础

从人格障碍的形成过程来看,个体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基础。当重要他人以有异于常人的方式对待个体,个体就被迫形成一些与正常人不同的心理行为方式。当个体以这样的心理行为方式与普通人打交道,往往就显得格格不入,影响其婚姻关系、职场关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而造成社会功能受损,被认定为人格障碍。

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以异于常人的方式对待孩子,根本原因是重要他人自身心理是不健康的。比较典型的是他们自身也罹患精神疾病,如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物质依赖等。即使他们没有被诊断为精神疾病,如果存在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问题,也能塑造孩子的人格障碍,比如对孩子控制过多,忽视孩子,溺爱孩子,教养孩子简单粗暴等都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人格障碍患者。如果探究实施这样扭曲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他们自身也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关于这部分原因分析在这里就不讨论了。总的来说,个体在与有心理问题的重要他人互动就无法形成健康的人格,重要他人存在心理问题是个体形成人格障碍的基础。

对于存在人格障碍的患者,我们如果希望其人格变得健康,就需要让患者重建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患者的重要他人是指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重要的人物,父母、老师、同学、同胞、同胞、长辈等。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我们帮助患者重新建构与这些人的关系显得没必要也不切实际。这是因为,患者已经长大成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些曾经对他/她是重要他人的那些人,对现在的他/她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即使患者可以重建与这些人的关系,对于人格障碍治疗来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此外,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曾经的那些重要他人是有着心理问题的人,如果我们要让患者重建与存在心理问题患者的健康关系,这就从对一个人的咨询,就可能变成对一群人的咨询了,这就不实际了。

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让心理咨询师成为人格障碍患者的重要他人,把患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关系变成一种“类亲子关系”。这样做的原因是患者要从人格障碍患者变成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就需要与具有健康人格的重要他人的关系作为基础,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就正好是这样的人。患者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来重建正常的、健康的人际关系模式,然后患者可以把这样的人际关系模式应用到自己生活中的各类人际关系中,比如与配偶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等等。

患者在与心理咨询师的互动过程中,发现咨询师对其反应的回应与早年重要他人对的回应不同,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患者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修正后的心理行为方式更具有适应性,能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并处理好各种关系,确保自己履行各种社会功能。这样,患者的人格就变得健康了。

总之,具有健康人格的心理咨询师,并让这样的心理咨询师成为患者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与患者经历“类亲子关系”,让患者从这种咨询关系获得支持、信赖、温暖、肯定和尊重。患者在与健康人格的心理咨询师互动,修正早年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塑造适应性的人际关系模式,最终具备健康人格。

2、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是人格改变

所有声称能够治疗人格障碍的疗法,无论它使用的概念术语和技术方法是什么,本质上都是通过咨询关系来帮助患者实现人格改变的,认知行为疗法也不例外。认知行为疗法和其他疗法不同的地方在于处理咨询关系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同。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关注咨询关系(和患者生活中各类人际关系)中患者的认知解读、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患者对对方言行的认知解读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对方对患者行为反应的回应使得人际互动朝向不同的方向。

在咨询关系和生活中的各类关系中,有着人格障碍的患者,对人际关系中对方的言行认知解读不同,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把对方的善意看成是假意、笑里藏刀,背后有阴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可能把对方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挑衅和攻击,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就可能认为对方在展示自己的才能。由于解读不同,患者体验到的情绪就不一样,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感到愤怒或怀恨在心,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被激怒,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能感到自卑。在不同情绪体验下,患者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方式。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个问题上面,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采取顺从他人、依靠他人的方式应对,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是过高要求他人、控制他人,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担心被人否定,谨慎小心处理人际关系。

认知行为疗法聚焦在改变患者对于人际关系中的认知和行为,在具体的人际关系情境中,通过自动思维技术(如发散性思维、控辩方)的应用,让患者对对方言行的真实意涵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知,而不是先入为主的、带着人格障碍偏见的歪曲认知,一旦患者能够改变其认知,自然情绪体验也就发生改变,行为方式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有个某种人格障碍的患者,他们与人互动的方式往往是僵化的、不适应的,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带来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比如,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要求他人、控制他人,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顺从或依附他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来独往等。在认知行为疗法会谈中, 当患者的认知改变后,患者就需要尝试一些新的行为反应,这些行为可能是之前从未尝试过的。当患者愿意改变与人互动的方式,而行为改变的后果证明这样的行为方式是好的,患者也就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

在一个个具体的人际关系情境中,患者都能应用认知行为技术去矫正自己带着人格障碍偏见的认知,并尝试改变原来人格障碍的行为方式,应用新的行为方式取得良好人际关系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看待人际关系的认知方式改变,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改变,患者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也就改变了,患者的人格障碍就被修正了,成为一个有着健康人格的人。

【本文摘自《认知行为疗法:10大心理障碍》一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当当、京东和淘宝等网店下单购买阅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