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台山(三)菩萨顶、显通寺

 hsgzlgg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菩萨顶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中台龙头之上,左为青龙山(即东台),右为白虎山(即西台),北台叶斗峰为靠山。北魏太和五年,笃信佛教的魏孝文帝驾幸于此,一眼就看准了这处天造地设的灵山宝地,便下令环匝建十二院。因灵鹫峰为文殊住处,文殊常在峰巅化现(称为化现台),故峰巅所建寺院名为文殊真容院,成为北魏王朝在五台山最早的皇家道场,且“岁时香火,遣官敬修”。到唐朝时,五台山高僧法云再修,并塑文殊真容像,诸帝每年敕送该寺许多宝物,又成了唐朝的镇国道场。至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皇帝对菩萨顶尤为礼遇,太宗敕送该寺金泥书一藏,造金铜文殊,令每岁度僧人。真宗敕建重阁13间,赐额奉真阁,遂使该寺成了五台山诸寺之首。因此,日本成寻一行八僧来华学法,神宗即批准入住该寺。其后,自诩为“文殊眷属”的宰相张商英,曾于元礻右三年一年中三上真容院,礼拜大圣真容,将自塑泥像安放殿中,使菩萨顶达到了空前的隆盛。明永乐九年,菩萨顶改建为大文殊寺,成化、万历年间再行扩建,成为五台山的一处显赫的大刹。

  清朝,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大清的几代皇帝“兴黄教而安边”,对菩萨顶宠遇极隆,菩萨顶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最终由一座历史悠久的汉传佛教寺庙,变成了黄教的领袖寺庙。当时的开国君主清世祖于顺治十六年,诏阿王老藏至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使菩萨顶成了汉藏佛教的首府。康熙二十二年,清圣祖敕封阿王老藏为“清凉老人”,为便于皇帝朝台和蒙古王公瞻仰(融洽民族关系),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又敕令在菩萨顶前后门设立永镇派兵守卫。后又敕帑金令老藏丹贝和老藏丹巴,按皇家宫室形制对菩萨顶大加修缮。据说,这一次修建,大殿全部用黄琉璃瓦覆顶,前至山门,中经牌楼,直到后院,重楼杰阁,曲径相连,共有33院(0.5公里多长),直通到慈福寺。康熙三十七年,圣祖又敕封老藏丹巴为“清修禅师”,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并赐银印、提督印、斩杀剑,并令山西全省向菩萨顶进供钱粮。康熙四十四年,又将五台山的罗目侯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10座青庙改为黄庙,由菩萨顶直接管辖。其间,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度巡山,两位皇帝又多在菩萨顶住宿,拈香礼佛,作诗题匾,恩赐经像金银,给这座寺庙留下了多处珍贵的印迹。乾隆时,不仅重葺了寺字,还在菩萨顶侧构建了行宫。清帝对菩萨顶种种优厚的礼遇(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使这座皇家寺院在五台山成为至高无上的尊贵象征。而黄教的兴盛,又给这座寺庙涂上了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最终形成五台山的一处藏、汉、蒙、满、王各民族僧人理想的修习之所,被人们誉为汉地的“布达拉宫”。

     我们乘免费小巴直达菩萨顶后门,从上往下参观,省了不少力气。上山途中在小巴中看到满山经幡。仿佛到了西藏。

  

下车后,先居高临下拍四周美景。

       寺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分山下,山上两部分。山下建有佛字影壁,牌楼,108级石阶,东塔,西塔等。山上为寺院主体,中轴线上五进院落,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文殊堂,藏经楼。东西两院为禅堂、僧舍、碑亭等。整个建筑都为清代遗构。其形制、手法及雕刻、装绘都为皇宫式样,所以菩萨顶的看点就在它的喇嘛文化和皇家道场。


    我们走的是后门,所以参观顺序由后开始。后院外立一块菩萨顶的简介说明。顺台阶上平台,有一个售票处,正中有一扇门。


门楣上匾额是“菩萨顶”。


一进门,是一个福字影壁,许多人争相摸一下。

    绕过影壁往前走。

左侧有一个小门。楹联:“烟霞藏梵寺,钟磬出松萝”。


里面的小院名大锅院。该院古朴静寂,大体上保持着原有的旧貌。院子打扫得很干净,但院中所铺的石板却是历朝历代的古人脚踩过的古物,虽不如新铺的路面美观,但却让人易生怀古之幽情。


    五观堂是僧人们的食堂,意思是僧人用餐之前进行五个方面的思考,一做尽世间一切善事、二除去世间一切恶事、三普渡众生、慈悲为怀、四想想粮食的来之不易,五看看你有没有资格吃这碗饭。“五观堂”意味着“用斋”亦是一门修行的重要课题。

    房檐下有一个云板。云板中间的字为“南无吉祥王菩萨摩诃萨”,右边为文殊菩萨心咒“嗡阿日阿巴杂那的”,左边为功德主“香港锦胜集团庄金洲敬献”。佛教中的云板是在早课或是中午饭前击打的,起到召集众人的作用。一般心中默颂“南无吉祥王(菩)萨,萨萨萨萨......”。击打时前7下是很分明的,菩字击打不发声,或轻声。连续的萨字的声音逐渐降低。这样敲三遍,再敲六下收尾,第二三声紧连,四五声隔开。


    南面是厨房,里面放置着全山闻名的四口大锅,号称五台山十景之一“菩萨铜锅”。靠东的锅台上安着一铜一铁两口锅,铁锅靠里,铜锅靠外。靠西只安着-口铜锅,最大。这口最大的铜锅铸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01年),直径2米,高1.06米;那口较小的铜锅铸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直径为l.70米,高l米。原来这里放着四口铜锅,除了最大的那口铜锅是明代铸造,其余三口铜锅均是清代遗物。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

         院子里还有全院唯一一只只吞铜钱不吞香火的塔香炉,游客纷纷向香炉扔钱。这是某企业捐赠的。


青蛙造型的下水口。


    在石阶旁有一排僧舍,僧舍的建筑是明清时代保存下来的。在僧舍建筑上平铺了两层木椽,上层为方形、下层为圆形,它们边上各绘有一副图案。方形木椽的图案为“卍”,据说这个图案是释迦牟尼佛与生俱来的,太子降生时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其中一相为胸前长有“万”字标记,这一相又被我们称为“吉祥海云相”,所以这也就是佛教的标志、佛祖的标志,原来是没有发音的,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正式命名为“万”。“万”字标记最初出现于印度、波斯等国,后被佛教采用,作用“吉祥”的标志,是为了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横竖表示佛力向四方无限延伸、无尽的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众生。

    四块琉璃八条龙,因为皇帝是九五之尊,只有皇宫才能用九条龙装饰,做为皇庙就只能用八条了。菩萨顶是藏传佛教寺院,红黄两色正是他们的象征。

    经过大乘门。藏传佛教也是属于大乘佛教的,“乘”是运载工具,将我们从生死之此岸渡到解脱生死之彼岸。在佛教中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较狭隘,最高果位只可以修行到罗汉,大乘佛教比较广泛,最高果位可以修行到佛,所以现在大部分人信的都是大乘佛教。

    菩萨顶最高的一进大殿----大文殊殿。大殿前方里有一座石牌坊,上书“五台圣境”,为康熙御笔,并刻有“康熙之宝”印章。这四个字笔力雄健,洒脱大方,又出自皇帝之手,该牌坊自然就成了菩萨顶的一件瑰宝。

    牌坊南面的是大雄宝殿的背面。有楹联三副。“花雨缤纷 双树枝头联贝叶  香云缭绕昙花影里放金光”。“念处正勤 三十七品为其行  慈悲喜拾四无量心运其心”。“佛驾遥临 百万神灵皆拥护  法门宏开三千世界总光明”。

匾额:“妙现真容”。相传,这座菩萨顶最大的殿堂,在唐时由高僧法云(雁门人,赵氏子)和尚重建,是他在殿中首塑了真容文殊像,留下了一个神妙离奇的故事传说。

  故事说,这法云原本是大华严寺中的一个笨和尚,他12岁出家,整整当了20年和尚,连几句简单的经文都不知道,人们后来就干脆叫他“牛”(故也称牛云)。法云为此非常着急,到处寻找文殊菩萨。一次,当他走到东台时,见到一位老人怀里抱着一团雪打坐,法云就急急上前问道:“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问这有什么用?”法云说:“我生和笨,求他开示。”老人说:“这与你的前生有关,你还是不要找他了。”法云听了这话,真是痛苦级了,便不顾一切地向北台走去,冷不丁被卷来的一股风雪扑倒在地。朦胧中,法王眼前又出现了那位老人,只见老人对他说:“你还是找文殊吗?”法云说:“我就是死也要见见文殊。”老人说:“既然如此,我就告诉你吧,因为你前生过贫贪心,故你已经入了牛类,你过来,我给你看看。”老人说着,就拿出一个如意钩来,然后从法云的口中探入,勾出他的心脏来,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团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肝五脏一件件勾出,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一朵白云擦干净,然后再一件件给他安放进去。法云在恍惚之间,一觉醒来,眼前不见了老人,原来自己是在一个梦中。只是顿时觉得心里异常明亮,从此读经,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

  法云后来到菩萨顶当了住持,景云二年(711),他将大文殊殿拆葺得焕然生彩,只缺殿中的文殊塑像。这时,有一塑师安生应召而来,他按照自己心目中想像的文殊形象,先后塑了七次,却是“七塑七裂”。安生便问法云文殊是何形象,法云只是默然不答。那天晚上,法云便叫安生随他进殿,在大殿正中焚香诵经。过了一会儿,安生便见蓝色灯花中显出了文殊真容,便急忙照着塑制起来,这灯花中的文殊显了72次,安生每有所疑,便回头观看(有的故事则说,文殊在空中现出真容,安生照着塑)。安生塑好文殊后,觉得容光焕发,端丽无比,简直像真的一样,一时心中感动,便跪在像前说:“我愿劫劫常常为文殊弟子。”安生说完,竟溘然跪化,随愿而去。法云、安生塑的这尊文殊、就是五台山独一无二的真容文殊,故大殿也叫真容文殊殿。又过了100多年,日本圆仁至此瞻礼,见骑狮真容文殊端丽无比,身上还披着一领御赐架裟,说是每显灵瑞。


    正面是大文殊殿,石碑和大殿之间有一座塔香炉。塔香炉六面开门是指六道,六道轮回的六道,不同的道需走不同的门,香客上香就应走“人”门,哪里是“人”门呢?就是正对大殿的那个门。


    大文殊殿,面阔三楹,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琉璃黄瓦历经寒署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座,两端置鸱吻。


    四条戗脊上,前有龙、凤、狮、海马、天马、牙鱼、行什等七件饰物。这种规格,过去只有皇宫专用,该殿顶较皇宫略降一格,只用了单檐。檐下斗棋密致,檐角高翘。出檐斗棋施以彩绘,12块隔扇上均雕刻着团龙图案,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

    基座为石砌束腰须弥座,并围以1米高的汉白玉栏杆。前面留有供人上下的台阶。


中间斜坡为御道,铺着雕有团龙的汉白玉。

    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丹陛石上面成了蜂窝状。相传文殊菩萨常住在这里,为显其灵验,故而“智水长流,永扫愚昧。”游山者每到此,以手接之洗面的,以嘴接之洗心的,或排队或围观,常呈热闹非凡之景象。有人说,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但是,问题是:这储水层有多大容量,以保证从春滴到夏从夏滴到秋,不紧不慢,老是那么往下滴呢?

    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传说当年毛泽东在五台山,大师就用这个景点“滴水穿石”隐喻毛泽东(泽字含水)必胜蒋介石(有石字)。 

 

       两边楹联:“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 又是晨钟悠扬 晚磬清彻 香烟缭绕 胜幅翩跹”“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 依然日出东台 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不仅写出了佛教圣地五台山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经坎坎坷坷,但又欣逢盛世而佛运顺畅的欢愉,又巧妙地赞美了五座台顶瑰丽迷人的自然景观,堪称是一副对仗精巧、蕴藉精深的好对联。


    殿内佛坛正中为文殊菩萨,左侧为观音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合称“三大士”。这一陈置格局,是唐代宗李豫钦定的。三像腰肢纤细,蓄思含情,中尊文殊似有所思又不露痕迹,略有动感又不失庄重,展现出一种高妙的思索,透射出一种复杂的内在情感,表达了入世菩萨牵挂众生的崇高情怀。文殊菩萨是密教的奠基人,又是般若智慧的化身,很为藏地人民崇奉。西藏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原来的三尊铜像,是明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可惜早已被毁。后为康熙皇帝赠送,现在这三尊像系1985年重塑的,显示了较高的雕塑技艺。还有一盏现代吸顶灯。

       殿内悬挂着乾隆皇帝御匾一块,上书“人天尊胜”四个大字,意即该殿在人趣和天趣中均为地位尊贵的胜境。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两壁还有无数小佛龛装满器物。殿内还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天然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珍品。 


    文殊殿西配殿为金刚殿,面阔三间,悬山顶,前出廊,顶盖黄色琉璃瓦,正脊中间置鎏金铜法轮,标准藏式风格。门廊两边置有转经筒,共六个。楹联:“演扬清静甚深妙法   传承密部金刚上师”。


    金刚殿里中间供四臂文殊铜像,文殊左右分别是抱着明妃的大威德金刚和胜乐金刚

  



    大威德旁边那个小小的铜像是藏传佛教前译宁玛派大圆满祖师布玛莫札。

    右边背后插着小旗的是藏传佛教中最具神威的智慧护法神格萨尔王。


    文殊殿东配殿为祖师殿,建筑结构同金刚殿一样,门前也立着六个转经筒。楹联:“祖灯登明香云花开世眼  师德永佑 碧岭青峰觉迷心”。


    殿里的祖师不再是达摩,而是藏传佛教的祖师莲花生大士,五台山唯一一座莲师像,在莲师像的心口还有一尊伏藏品的小小莲师。

莲师背板上还有各种喇嘛教尊者

敏珠林寺敏令德钦尊者

    荣仁多吉尊者(莲师大弟子贝若扎那的转世、同时也是敏珠林寺的住持、鲁木饶寺的创建人)。

    莲师右侧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巴喀大师

虹化大成就者白玛邓灯尊者(荣仁多吉尊者的上师)

莲师右侧不认识

    文殊殿前面是大雄宝殿,院里立有两株参天的古松树。


    还立有三个皇帝康熙、乾隆、嘉庆的三通碑。一齐把一个古刹铺陈得深幽雅谧。这种景象,不由叫人生发出一种思古之幽情。昔日“真容院”的气息似乎已被千余年的山风荡去,代之而来的却是帝王深宫一般的豪华。首先是那位痴心不泯的“痴道人”顺治(顺治自号“痴道人”),他一心吵闹着要来五台山出家,一眼就把菩萨顶当作了他理想的栖身之所,曾派遣阿王老藏到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实则是为他来五台山当和尚作准备。可到头来只能带着他永久的梦幻静静地躺在河北孝陵。这是一段颇使人伤感的历史。此后,由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教导成人的康熙,却成了中国帝王中的一位盛世明君,他对用长城抵御外侮嗤之以鼻,却能理智地善待佛教,使菩萨顶成了他用于边防安宁的一个重要枢纽。接下来的乾隆皇帝,好佛而绳武先祖,就在菩萨顶的殿院中,多次举办祈愿大法会,还把陪他的三世章嘉拉到自己身旁,两人同坐一个宝座,其尊崇黄教和喇嘛可见一斑。因此在他的手上,菩萨顶和五台山的黄教达到了空前的兴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嘉庆,据说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但在朝台时整整准备了一年,修葺了五台山的寺庙和道路,也着意风光了那么一回。他在菩萨顶礼拜了真容文殊,还赏赐了该寺三千金,可在以后,就给清帝朝台划上了一个不声不响的句号。一个寺庙,数通石碑,就把大清朝的历史显现得如此真切。



    只有嘉庆碑帽上有一湿脚印,常年不干。传说,嘉庆里的碑高于其他两通碑,文珠菩萨看到这个碑欺祖,就踩了一脚,把碑踩矮了一些,从此,碑上就留有这个脚印。

    另外的一个版本是:茅蓬山庄是1970年林彪炸毁五郎庙为自己在五台山修建的一处别墅。修好后的茅蓬山庄成为多年的军事禁区。寺庙的旧址为北宋的太平兴国寺。因杨五郎曾在此处出家,后人改此寺为五郎庙。据说当年林将军下令炸毁五郎庙后,文殊菩萨显灵菩萨顶。临走时在石碑上留下了这个警示性的脚印。这个脚印是潮湿的,遇到下雨会自动扩大,晴天就是图中这样。这个脚印出现的那一天开始,三年后的同一天,林彪坠机身亡!也许只是巧合,但是警示语是这样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佛殿面开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三彩琉璃瓦盖顶,前置重檐抱厦,勾栏围绕,朱漆彩绘,立在石砌束腰须弥座上,彰显雍容华贵。门前对联:“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将灵鹫峰和真容院巧妙嵌入,颇耐人寻味。另有两副楹联:“大雄大悟大聖主  无垢无染无如著”和“通云达妙离幻即真  开权显实随极应化”。


    四条戗脊上仅五件饰物,比大文殊殿少两个,大雄宝殿的等级竟然比大文殊殿低。


    殿内设置和塑像藏风浓厚,挂满彩色幡帷,梁架上悬挂着“心印毗昙”的乾隆御匾一块。“毗昙”,全称阿毗昙摩,意译对法、胜法、无比法,指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是佛教高僧大德对佛经的理解和阐释。殿中幡幔高悬、经案、鼓磬、法器罗列有序,洋溢着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红衣整肃的喇嘛们就在这里举行重大的佛事活动。


    殿内供三方佛,正中供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智慧印。其左右分立迦叶、阿难两位大弟子。右供阿弥陀佛,左供药师佛。前塑宗喀巴大师像和他的两个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佛台之下,两侧塑韦驮将军和密迹金刚。

    大雄宝殿东配殿为“带箭文殊殿”。相传昔日康熙皇帝从北台归来,路过澡浴池见妇女们池边洗衣,却有一和尚池内裸浴,甚为不雅,康熙拔箭怒射,和尚带箭逃去,最后在菩萨顶发现了带箭文殊,方大悟系文殊幻像与民同乐,最后敕封该殿为“带箭文殊殿”。殿内有彩塑的文殊骑狮像,结跏跌坐,结说法印,双肩有肩花。身上披着经幡,也看不到有洞,毕竟传说不能当真。殿右墙绘金刚手菩萨,左墙绘绿度母,传说绿度母是观音的眼泪所化。


    大雄宝殿西配殿为“怖畏金刚殿”。可惜没开门。据介绍:殿内分别是头戴骷髅璎珞,为观音化身的法王金刚,大自在天化身的六臂大黑王金刚,文殊菩萨化身的大威德金刚;还有原为印度女神、佛教收为大功德天的吉祥天母以及“白鼠护法”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这几尊密宗塑像面目狰狞,徒刑古怪,韵味独特。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威猛的形象教化众生。其中的大威德为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五台山高僧能海入藏,就学得了大威德全套密法。这尊大威德文殊法相,9头、2角、34臂、16足(均具有象征意义,如9头代表大乘九部经,2角象征二谛等),呈牛首人身(又称牛头明王),脚踩人兽,为文殊降魔示现的教令轮身,展示了大愤怒大胜利的英勇气概。至于它呈示的双身相,即中二手抱明妃罗浪杂娃,也有种种解释,有一种是说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表示阴阳和合,圆满具足,智慧双成,理智不二。总之,藏密塑像种种局部形象的展示,都赋予了深刻的佛教象征含义,但也并不是说形象本身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许多藏密塑像造型夸张,面目怪诞,具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神秘的韵味,铸造得也十分精致,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枝丰艳的奇葩。。

    大雄宝殿两侧分别是经堂和客堂。




  在大雄宝殿院中,东、西两侧还有禅院,东禅院,从前是扎萨克大喇嘛的住处,过去叫方丈院,分前后两个小院,中间由过厅相边接。


御碑院

    在通往后院的过厅里立着一通汉白玉四棱绞龙碑,碑身四面分别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57年他第六次朝台时所书的一首“六度重兹到五台,默符天地数中该。不期再至却常住,既曰言归底幻来。大士如如据莲座,金容永永镇华垓。梵宗儒理本无二,七字因缘讵辩才”的《灵鹫峰文殊寺瞻礼偶效禅语》七言律诗。



  在后院中建有一四角亭,亭内也有汉白玉四棱绞龙碑一通。

此碑立于乾隆51年,四面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雕刻乾隆皇帝第五次朝台和第六次朝台写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上五台山时,章嘉国师和乾隆皇帝这两位“福田施主会聚圣地,在文殊像前举行伟大的最后回向发愿活动。象征着章嘉国师和大皇帝二位福田施主如同一双日月,以政教事业的光辉照耀着众生利乐的道路”。第二句“梵经宣教率章嘉”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初二,章嘉国师率众喇嘛诵经迎驾。“霏微示喜舞天花”是三月初二,乾隆皇帝到灵鹫峰瞻礼文殊宝像时,适值瑞雪,僧俗人等咸谓天花飞舞,文殊示喜。“曼殊师利寿无量”之中的曼殊师利是指文殊,而曼殊谐音“满珠”,乾隆皇帝也应怀柔西藏,西藏当地尊称他为曼殊师利大皇帝。竺兰宝号与我朝国号相符,用征亿万年无量福祚也。

    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珍贵的艺术珍品。据载,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

诗文是:“开塔曾闻演法华,梵经宣教率章嘉。台称以五崇标顶,乘列维三普度车。索缪抒诚陟云栈,霏微示喜舞天花。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 

 刻写“大悲咒”的影壁。


    西禅院,过去是皇帝行宫院,菩萨顶在清代是五台山备受皇家青睐的第一寺院。康熙、乾隆曾多次在西禅院住宿。民间传说,康熙寻父到五台山后,住宿于菩萨顶,骑马闲逛,在台怀街遇一民家美女梅枝,便略施小计使其成为野妃,梅枝为康熙生了一个儿子叫铁蛋,铁蛋长到17岁时,梅枝带他到紫禁城找父亲,但康熙为保全圣面,授铁蛋斩杀剑一柄、提督金印一枚、黑虎刑鞭两根、半副銮驾十八对,以壮其威,并敕旨山西108县向其纳贡。铁蛋从此便以皇子身份,把寺庙主要建筑上覆盖了黄色琉璃瓦,建成了皇宫形。少年得志的铁蛋权大势威无所不为,惹起民愤,康熙得知后,收回其特权,罚其面壁十年,结果不到一年,铁蛋就在忧郁中死去。现在西禅院住的是寺院现任住持章样摩兰。

    天王殿左右有对称的钟楼鼓楼,


    两侧还有“般若门”和“解脱门”两道门。按正常顺序一般从般若门进解脱门出,走进般若门就是打开了聪明智慧之门;

走出解脱门,便是把一切尘世间的烦恼都丢下。

    天王殿,三开间,长10米,宽6米,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盖顶。前后面檐墙装板壁,正脊中置铜制莲花宝瓶,屋脊两端置鸱吻。天王殿门前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山门霭浮,三千觉树托金莲”;下联为“鹫峰云封,百八台阶浸银汉”。意喻灵鹫峰顶的菩萨顶霭浮云封,高耸人云,所有在这儿修持的人如同坐在金莲上被祥云托上天庭可成正果。


    殿内正面供弥勒佛。


    面青色,穿甲胄,持宝剑者,叫毗琉璃,为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让众生增长善根。 


    面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者,名多罗吒,为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护佑众生,手持琵琶表示要用音乐感化众生,使其信佛守法,最好能皈依佛门;

    穿甲胄,手缠一龙者,叫毗留搏叉,为西方广目天王。“广目”之意是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他是群龙领袖(故持龙或赤索),对那些不信佛或对佛有玷污言行的人,用索捉来,使其改邪归正,或最好能皈依佛门;面黄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宝幡),左手握银鼠者,叫毗沙门,为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指他福德名闻四方。持宝伞,握银鼠表示用以制服群魔,保护众生财富。

    “四大天王”在古印度时均真有其人。传入我国后,完全被汉化并赋予了中国寓意,即:南天王职风,东天王职调,北天王职雨,西天王职顺,合起来为“风调雨顺”,暗示为五谷丰登。

    传说原先的四大天王被鲁智深损坏了,当年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来到该寺出家,但他仍贪恋酒肉。一次在台怀喝得烂醉之后,摇摇晃晃回来,竟把四大天王砸了个粉碎,又大闹僧堂……”。

走出天王殿就是山门,两者相距很近。


    在山门里看天王殿,可看见头顶上的匾额:“佛光普照”,也可看见天王殿两边的侧门。

山门内一侧有一个巨大的转经筒。


菩萨顶的山门为三券洞式,上置“敕建真容院”匾额。

    屋脊上是西藏庙宇的标志“双鹿听经”。双鹿和法轮。轮是南传、汉传、藏传佛教共通象徵物,表义佛法;轮心表戒,轴表慧,外圈表定。双鹿不是普通的鹿,而是某种特殊的鹿(羚羊?獐?猄?)。传说这种动物对声音痴迷,猎人吹笛它们就会安定不动束手就擒。佛教使用这标志不是寓意“呆”,而是寓意对修学佛法的专注。

    山门外阶下左右各有一个藏式覆钵式白塔。


    殿前台阶中间有汉白玉阶陛,雕刻的图案是“九龙吸水”。九龙翻滚,浪花飞溅,堪为石雕之精品。 


两边树起两根高高的幡杆。还有一座金色的佛塔。

    石阶平台处有一座四柱三门七檐的高大彩绘木牌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所立。中间的牌匾上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四个大字“灵峰胜境”。雕龙刻风的“灵峰胜境”牌匾真迹,上面有康熙皇帝的御用大印,奇就奇在"峰"字下面少了一横,这一横呀,原来有几个版本。
    版本一:传说康熙题字的时候喝了酒,少许有些醉意,写的时候没留神就漏写了那么一笔。问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谁敢那么大胆说他写错字。可皇帝写的字又没人敢随便加一笔。后来当地一个道台想了个办法,在制作匾额的时候干脆将错就错说皇上故意少写一笔,意思是留恋忘返。这道台拿现在来说是百分之一百的执行型干部,挺会来事。
    版本二:康熙来到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皇帝,遇到一高僧,上前询问法号,高僧没有言语,在地上写了八加一个X,康熙很是纳闷,为何高僧是此法号,走出好远,顿时大悟,原来八叉,合在一起便是一个"父"字。后悔莫及,就这样康熙皇帝与父亲顺治,从此无缘再见,在此处写下这"云峰圣境"四个字,峰少一笔,预示自己遗憾终身。
    版本三:传说康熙认为就算用灵峰二字,也表达不出眼前的胜境来,所以就故意少写一横。
    版本四:据说康熙是运用书法的“缺书”手法,来表达自已的心情。书写“峰”字少一横,这一横代表烦恼。登高望远,让人就会感受到忘却尘世一切烦恼,身心无比清净。

    人们说,五个台顶的山脉就是逶迤盘旋的五条龙,菩萨顶坐落的中台这条龙地位最尊,清朝重修后的菩萨顶活像一条跃跃欲飞的黄龙,那天王殿的两个窗户是龙眼,两座喇嘛白塔是龙耳,两根幡杆是龙角,木牌楼和108级石阶是龙嘴和龙舌。

       还有东边这尊没有舌头的狮子。故事说:过去真容院和灵鹫寺僧人共在灵鹫寺斋堂吃斋。一天早上,斋事僧掀开锅一看,刚刚做好满满的一锅粥少了半锅,以后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斋事僧一边刷锅一边思考,忽然发现锅台上有兽蹄的爪印。第二天早晨天不亮他煮好满锅粥后,便藏在门背后等待动静。不一会儿,有两头狮子突然蹿进门来,然后跳上锅台,拱去锅盖“腾腾腾”地就吃起来,事后,大家便商议在煮好的粥饭中放上几把快刀。第三天,那两头狮子再次跳上锅台,其中一只伸入锅中只吃一口,便猛地嚎叫起来,接着相继夺门而出跑掉了。几个和尚一看,但见滴滴鲜血落下一地,他们顺着血迹上了菩萨顶,却见一只狮子大张着嘴,却是满口流血,口中的舌头早被锅中的利刀割去了。于是,就鹫寺为了防止菩萨顶狮子再偷吃粥,便在菩萨顶的山门外建了一道大照壁,至此偷吃粥的事再也没有发生。

    若在这“人天相接处”向下俯望,但见殿宇鳞次栉比,周围群山逶迤,绿树青松簇簇,一幅宏大美丽的佛国图画就在眼前,那一种美妙的色彩旋流,际天极地的高华气韵,使人心旌摇荡。难怪陈毅曾作诗云:
    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
    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
这是黛螺顶。

黛螺顶山脚。

这是台怀镇。

    108级台阶,代表世上108种烦恼,沿路走过,便是将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


    山门的佛字影壁,也摸一摸,沾沾佛气,小人退散。这也前面说的防狮子偷食的影壁。


    佛字最后一笔最下方打了补丁,称为“佛脚”,有句老话“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释迦牟尼说过“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我们大家来五台山是为了寻找最初的佛性,就在这里结个佛缘,摸摸佛脚吧。


回望108级台阶。幸亏从后山乘车上来的,否则累坏我们了。

下山路过鲁智深雕像。

下一站显通寺。

显通寺

    显通寺坐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历史最悠久的寺庙。相传,东汉时,汉明帝从印度请来两位高僧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便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同一年,这两位高僧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一眼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请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于是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显通寺的前身,是东汉水平十一年始建的大孚灵鹫寺,它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佛教
最早策源地之一。 
    至于高僧选中五台山的原因,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
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之前,五台山就已经有一座佛塔了(见塔院寺的传说)。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菩萨顶所在的那座山也被称作灵鹫峰了。
    显通寺也是台怀镇最大的寺庙,占地8顷,坐北朝南,有殿堂400多间,多为明清建筑。
中轴线上,是一连七进的大殿,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楼。显通寺涵盖内容丰富,院内山寺起伏,殿阁巍峨,掩映在苍松古柏之间,佛教气息浓郁。因此有人说:不出显通寺,方知五台事。

不可错过的看点

1,三大特色殿:全木结构的大雄宝殿、全砖结构的无量殿和全铜结构的铜殿。
2,显通寺四大怪:钟楼建在外、山门斜着开、经阁前后盖、殿殿文殊在。
3,著名的三有三无:有门无佛、有碑无字、有殿无梁。
    首先,钟楼建在外,建在寺外的大钟楼,显通寺钟楼,它建于明代,是显通寺较早的一处建筑。它的下层是一个石旋洞,是通往显通寺的要道。上层是高大的木结构钟楼,为两层三檐庑廊式结构,上承十字顶,脊顶四端有四个雕刻精巧的龙头。

    钟楼正面的石券门洞额上刻有“震悟大千”4个楷体金字,意思是幽冥钟的钟声可唤醒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蒙昧迷惑

     内悬名为幽冥的铜钟一口,铸造于明天启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钟,高2.5米,钟口径1.6米,重达9999.5斤,为什么不是万斤呢?因要避讳“万岁”的“万”字。钟外面刻有万字佛经一部。钟口边缘呈波浪形,颜色呈暗褐色,敲钟时发出深沉圆润、深厚宏亮的声音,顺风可传十多里,余音达几分钟。


    其次,有门无佛的大门,只要跨过门槛就算进庙了,没有一般庙宇的天王殿,没有如来佛和四大天王。楹联:“圣容毫光菩萨妙用游戏有无中梵宇金碧法王神通变化色空里”

       山门的左半间,立着一通古碑,高约1.8米,宽约0.8米,上书一个大草“龙”字;右半一间,也立着一通同样大小的石碑,上书一个大草“虎”字,落款为“雷雨居士光宅书”,是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巡抚雷雨居士傅光宅所书。这两个字仿龙摹虎,一笔写就,潇洒自如,气势磅礴,堪与西安碑林中的龙虎二碑媲美。明代以前,现在的显通寺和前面的塔院寺原本是一座寺庙,天王殿在最前面,明成祖永乐五年(1047),分为现在塔院寺和显通寺两处庙宇,显通寺就没有天王殿了,但一个寺又不能没有守护神,于是在两侧立了两块石碑,一边是“龙”,一边是“虎”,用“龙”“虎”代替四大天王守护寺院,名叫“有龙虎把门,何须劳驾四大天王”。

  

     此处也是导游讲的显通寺四怪之一“山门侧着开”。显通寺把大门开在侧面是因为把塔院寺划了出去,山门和天王殿都归了塔院寺,两寺离得太近根本没法再开门建殿,所以只好开个侧门出入。

    进了这一山门,就到了显通寺的正院。这一正院坐北向南,中轴线上就有七层殿堂,东西两廊即是禅房客堂。青石铺地,树荫洒院,花池中种的芍药、牡丹等细草杂花,香气飘溢,彩蝶飞舞,香烟缭绕,梵声琅琅,一派佛国圣地的景象。 

    院的南端,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清代建筑观音殿,又名南殿,五开间,面宽23米,进深15.5米,单檐硬山顶。门的正上方挂着一块蓝底金字横匾,上书“霞表天城”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乾隆皇帝的御笔。门内上方悬“用昭慈惠”的蓝底金字匾一块,为民国十年(1921)代县庠生郎弼瑞所献。


    殿内佛坛上彩塑着三尊菩萨像,中间为结跏趺坐在束腰须弥座上的观音菩萨,前侧为龙女、善财二童子,高2.3米。观音左面为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的文殊菩萨,右面为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的普贤菩萨。他们的明显特征是其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都有各自的固定坐骑朝天吼、狮子和白象。在文殊、普贤二菩萨的左右二边,是两尊雄纠纠、气昂昂的护法金刚。以其主像是三位大菩萨,故该殿也称为“三大士殿”。殿之东西两侧摆满了经架,上面放着明正德五年(1510)的一部《大藏经》,计3210本,是该寺储放经籍的藏经柜,故亦称该殿为藏经殿。传说,早先时候,该寺的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水陆道场,就是一种向水陆众生遍施饮食、救度亡灵的大型法会,故该殿亦叫水陆殿。

    该殿东侧,有地藏王殿三间。


    内供地藏王菩萨,像高1.6米,左右为道明和闵公父子,均高1.35米。地藏菩萨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执莲花。传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其诞辰,本寺也按时举行圣诞法会。


    观音殿对面是清建文殊殿五间,面宽25.5米,进深11.6米,单檐歇山顶,后置重檐抱厦,装饰华丽,宏伟壮观,重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门的上方挂一匾额:  “大文殊殿”,上款为“大清光绪二十八年立”,下款为“忻州梁硕光”字体魏碑,款式气派,功夫颇深,一看就非同平凡。前檐柱上挂着木刻对联:“德相非空非有应随机以恒周,法身无去无来住寂光而不动。”


    殿内佛坛上,供着六尊文殊圣像。正中为木雕大智文殊,像高3米,左手持梵箧,表示般若的白性清净;右手执利剑,表示般若智慧能够断除一切烦恼怨敌。坐骑是一头绿毛狮子,表示文殊菩萨智勇双全,雄猛无敌,能够降伏一切魑魅魍魉。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这五尊铜质文殊,高1.5米。他们表示五台山的东、南、西、中、北五座台顶,故合称五方文殊。它源于密教的五字瑜伽观行,说明它是密教的一个道场。该殿的东西两面的平台上,还有十二尊一尘不染的金黄灿灿的圆觉菩萨。其从左到右依次是: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大势至、观音、净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等。他们是禅宗经典之一的《圆觉经》中的十二位大菩萨。可见,这一文殊殿既是密宗道场,即为藏传佛教所崇奉,还为禅宗所供养。这就充分体现了文殊菩萨容纳百川的无量智慧和豁达大肚。殿内还悬挂着乾隆十一年(1746)御书的蓝底金字“十地圆通”木匾一块,嘉庆皇帝御书的蓝底金字。“宝地珠林”木匾一块,光绪三十二年(1906)御书的“点化生春”木匾一块,还悬挂着一块民国十年(1921)写的“保我次子”木匾一块


    在文殊菩萨背光后面,还有一尊面对大雄宝殿的护法韦陀天神。他本来是印度婆罗门神话中的一位天神,后被佛教吸收为驱邪护法的天神。到中国之后,他的塑像就成了一位左手执杵着地、右手叉腰挺胸、左脚略微向前的英俊年青的武将形象;也有的是双手合十,立正平视,将金刚杵置于双肘之上的一位精悍威武的武将形象。据说,前一种姿势表示,他所护持的寺院是子孙庙,不承担接待游方僧人的义务;后一种姿势则表示,他所护持的寺院是十方庙,游方僧人可以随来随住,长短皆便。而文殊殿中的这尊韦驮塑像,即是前一种形象。它表明了显通寺是一座子孙承业的寺院。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碑亭里各立一块汉白玉石碑,左边有字,系康熙御笔,右边没有字,人称无字碑。关于这两块石碑,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盖碑亭的地方,原是两口圆形的水池。有一年,康熙皇帝朝台,来到显通寺文殊殿前抬头一望,只见远处的菩萨顶好像一条龙,昂头高卧在那里。山门牌楼正是龙头,两根幡杆便是龙角,一百零八层台阶从牌楼上延伸下来,仿佛龙吐舌。康熙越看越象,越看越怕,心说:真龙天子只能有一个,这又出现一个算怎么回事呢?于是他对随驾的住持说这只是一条没眼睛的死龙,可是不懂得察言观色的主持还一个劲儿在那说:“这龙是有眼睛的,每日正午时分,太阳照到这两个池上,那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就会出现两个圆形的光环。”听到这,康熙再也忍不住,大发雷霆,“龙长了眼睛,不会飞走吗?龙飞走了,五台山的灵气还会有吗?这两个水池,你给我填平喽,上面再立两通石碑压住!”不久,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来。住持请康熙写碑文,康熙才提笔写了一篇,便起驾还朝了,右边的石碑空下了,因为没人敢写碑文与皇上的碑文相对称。于是,显通寺出现了无字碑。

两侧配殿之一,祖堂

两侧配殿之二,珈蓝殿。


    文殊殿的后面是显通寺的主殿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l米,占地一亩一分,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108根木柱围于四周,前置重檐抱厦,雕梁榱栋,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庄重瑰丽,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殿的前檐柱上挂着两付木刻对联:“跨五大洲雄立宇宙,越三界天出离世间。”“锦绣云峰法轮常转,胜境清凉佛量无疆。”
    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还高悬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真如权应”木匾一块,蓝底金字,圆润潇洒。还有一块是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钦福铭恩”木匾,色泽大小与上匾相同。匾下垂吊着锦缎横幅和条条宝幡。佛坛上并列着三尊庄严高大的金色佛像。中间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他身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于莲台上,手作说法印。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两眼微睁。眉间有白毫,背后有火焰纹的身光和头光。左边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他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持药钵,右手执药丸,表示他能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痛苦,具有消灾延寿的大用。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也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仰掌,叠置足上,掌中托着莲台,表示他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这三尊佛像,合称横三世佛。均为彩塑,高3米。释迦佛的前侧,还站着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和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均高2.4米。


    在三尊佛像的背后,中间为骑着朝天吼的观音菩萨,左边为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右边为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合之曰:“三大士”,均高2.5米。在大殿东西山墙的平台上,还有奇形怪状的十八罗汉。他们自左至右依次是:宾度罗跋罗度阁、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堕阁、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喉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阿难和摩诃迦叶。这十八尊罗汉中没有普化寺大雄宝殿内十八罗汉中的摩耶夫人和弥勒尊者,是典型的汉传佛教所传的十八罗汉。


    佛坛前面的供案上,不仅是宝鼎焚香,佛灯长明,供着各种水果、点心、糖块、鲜花,而且还放着钟、磬、铛、鼓、木鱼等佛教乐器。供案前面,地面宽敞,摆着圆形蒲团。显然,这里是本寺僧众进行早晚功课的集合场所,也是五台山全山僧众举行大型法会的重要道场。每当此时,这里便是佛灯闪亮,香烟缭绕,梵声琅琅,佛乐悠扬,不由自主地就会将你度出喧闹吵杂的凡尘,进入神秘莫测的佛国境界。

    在该殿后面的门楣上,还挂着乾隆御笔“象教精严”木匾一块,更加显得庄重严肃,非同一般的殿宇。


    在大雄宝殿院中,还有一个新铸的大香炉和日晷。香炉是为佛烧香的器皿。这个香炉是由炉坐、炉身二部分组成。炉坐为石雕仰覆莲花座,座的平面上还阳刻着三幅狮子滚绣球的图案。炉身团圆,两耳,全身布满吉祥花纹。下面三只粗壮结实的老虎腿鼎足而立,显得相当稳固。炉身上为六角攒尖顶的炉顶,闪闪发光。它比文殊殿前的香炉还大,是五台山最大的铜质香炉。

    日晷,亦名曰表,是古代时候,依据日影测定时辰的仪器。这一日晷是由晷盘、晷针组合而成。其下为石雕须弥式底座,坐上立一六棱石柱,柱石上安一台座,台座上设一水平盘面,上刻着十二个时辰,与水平盘面成角度者是一斜撑着的晷面,其正中安着晷针。在未有钟表之前,这一日晷就是显通寺计时的准确工具

    在此院东厢房的走廊里,还悬吊着一块高2.35米,宽1.7米的铁质云板。云板是报开饭时间的打击法器,以板形似云故名。每当早、午饭前,若打云板36响,则称为长板。每当此时,僧众即可拿着钵盂去吃斋,故又名下钵板。显通寺这一云板,是由二十一块铸铁连接而成。每块可发一音,合起来打击,即可发出1、2、3、4、5、6、7等不同的声音和音调。它是明万历十年(1602)由太原府盂县张澜领铸造的一件鲜有的珍贵文物。


    在其走廊里,还悬吊着一只大木鱼。木鱼是佛教的一种打击乐器。显通寺这一木鱼,龙头鱼身,以鱼可化龙,比喻人亦可由凡入圣;这一木鱼,两眼圆睁,昼夜不合,以示修行者要忘寐修道,永往直前。这一木鱼,身虽披鳞甲,心中无一物,击之作声响,时时惊昏惰,示人不要昏沉、懒惰,而要吃苦耐劳地修行大道。

    无量殿正在外装修,但里面可以参观。该殿面宽明七暗三,28.2米;进深四间,16.2米,高为二层,20.3米。重檐歇山顶,二层上饰檐廊。它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时,神宗皇帝命妙峰祖师开始用磨砖券成的一座华严道场。唐代清凉国师曾在此殿内著述《华严疏抄》。清凉国师本名澄观,为七朝九帝之师,殿内写作达四年之久。该殿正面七个拱洞上面,都嵌着一块磨砖雕刻的匾额:“法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林园”。这是表示,释迦牟尼在这七个地方说了九次《华严经》,弟子们辑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因此,无量殿又称七处九会殿。殿内由三个拱洞构成,拱壁即为山墙,墙上开有拱门,串通三洞。以其纯系磨砖券成,没有一根梁柱,所以人们俗呼为无梁殿。


    三个拱洞中,原来供着三尊万历年间铸成的金铜佛像,即法身佛毗卢遮那、报身佛卢舍那、应身佛释迦牟尼。现在只存主洞中的那尊卢舍那佛了。这尊佛像连同他所坐的束腰须弥座,高达4.7米,高大魁梧,妙相庄严,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因他能够遍照一切处,承办众务,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具有无量无边无数的法力,所以该殿亦名无量殿。


西次间为木雕药师佛,高2米。



    东次间内安放八角十三级密檐式木塔1座,高7.75米,镂刻精细,为元代作品。



此间地上摆满了僧人像。


    总之,这座建筑型制奇特的无梁殿,不仅巍峨敦厚,宏伟壮观,庄重肃穆,而且内部的藻井雕刻精湛,设计新颖,别出心裁。从殿内两侧夹墙中的砖砌楼梯上,还可上到殿内四周的走廊上,一面可以俯视殿内的陈设,一面还可以从大殿四周的墙窗中向外眺望本寺乃至台怀全景,真是一座国内鲜见的砖券建筑。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在无量殿的后面,就是该寺中轴线上的第五重殿宇,殿虽小,但有五台山独一无二的极其珍贵的铜铸“千钵文殊像”。殿檐下面悬有一匾,书曰:“干钵文殊殿”。殿宽三间,13米,进深两间,9米,硬山卷棚顶,通瓦房,坡度较陡,出檐颇短,椽檩门楣,彩绘一新。从建筑型制上看,当为清代建筑。前檐柱上,挂着一副木刻对联:“法法皆圆愿海应念即六度咸成,尘尘尽具行门目击而真心普遍”。


    殿内佛坛上,供着一尊形态殊异、端庄秀丽的菩萨圣像,名曰:“千臂千钵干释迦文殊菩萨圣像。,简称“干钵文殊像”。这尊塑像高约5.4米,紫磨金身,金光耀眼,十分好看。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子背上,身着妙宝天衣,系着百宝、璎珞.头戴七宝佛冠,顶戴五佛如来。身体左右伸出干臂干手。胸前有手六只,其中两只粗大而长,高高举起,托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置于顶端;中间两臂屈伸,双手持铃,置于脸盘左右;下边两臂举于胸前,左手握铃,右手拿着金刚杵。其余臂膀伸作扇形,犹似展开双翼,扶摇而飞。各手中持着琉璃钵一个,钵中又有一尊化佛,干尊释迦同时涌现,一派金色世界的佛国景象。

    该殿东面是本寺的罗汉堂,内供五百罗汉,高0.8米,其中有190尊是明代的铁罗汉。其余是泥塑的贴金罗汉。这些罗汉造型生动,形态各异,面貌无一雷同,个个惟妙惟肖,为五台山罗汉中的佳作。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7世纪初)。相传,李娘娘示意万历皇帝建造一座铜殿,为百姓祈福,做点功德善事,以保大明江山万代传。可是万历皇帝误以为老娘娘要为她自己建造一座铜殿。据传说,穆宗驾崩时,少主年幼,皇亲李良接了江山后,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入冷宫,断其水火,欲绝明裔。徐彦昭、杨波进人冷宫进谏,李娘娘将少主交给徐、杨带出宫外。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在徐、杨等人的扶持下当了皇帝。万历皇帝为了感谢母亲,决心在母亲面前尽点孝道,已筹划给李娘娘建造圣母祠或圣母堂之类的建筑,但还没有“定稿”。正在举棋不定之际,传来娘娘建造铜殿的指示,正中下怀,于是下令建造一座意为祝愿李娘娘万寿无疆的铜殿。在建造过程中,处处取个“万”字,以图吉利。铸造此殿的铜来自全国一万家,共用铜十万斤。人称“显通,显通,十万铜”,即指铜殿而言。这是一座货真价实的铜殿,也是国内保存最好的一座铜殿。相传,铜殿的铜是妙峰祖师从全国一万家化缘化来的。铜殿的建造者也是妙峰祖师。妙峰祖师,山西平阳(今临汾)人,12岁出家。妙峰大师曾以舌尖之血和着朱砂书写《华严经》。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拜其为师,人称为“人天师表”,“法门砥柱”。他曾铸过3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

    铜殿的四角,上下各有四根铜柱,铜柱和柱础浑然一体,稳稳地固定着这座十万斤重的铜殿。铜殿上层的四周,围着1米左右高的栏杆,栏壁上面同样雕铸着各种各样的优美图案。

    殿脊两端铸有跃然欲飞的两个“鸱吻”,殿脊的中间,装有葫芦似的一个风磨铜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胜似一团火焰。






    铜殿宽4.7米,深4.5米,高8.3(?5)米。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外观两层,实为一层,上层四面各有6扇门,下层四面各有8扇门,每扇门上均铸有花卉人物、飞禽走兽。其中有二龙戏珠、鱼跃龙门、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莲下松鹤、老鼠盗葡萄、狮子滚绣球等等。每扇门分别由一个省负责铸造。这些雕刻艺术品,铸工精巧,形象生动,是五台山雕铸艺术中的杰作。 
    室内四面的格扇壁上,整整齐齐地雕镂着跏跌而坐的诸佛铜像一万尊,小巧玲珑,各具情态,无一雷同,布满了整个内壁。取一个“万”字,意在祝李娘娘万寿无疆。


    在这座铜殿中央,供奉着一尊文殊骑狻猊铜像。金容满月,面目慈祥,体态优美,姿式端庄,领纳着一万尊佛的朝拜。《憨山大师梦游全集》云,大智文殊是七佛之师,常有佛菩萨一万人,听其说法。这一万尊佛便是象征着他的万名弟子。狻猊口方目圆,昂然回首,徐徐而行,给人以雄健勃发之盛。他的背上驮着圆形莲台,文殊菩萨半跏趺坐在莲台上手作说法印,眼睑下垂,双目似闭非闭,两腮似鼓非鼓,咀唇紧闭,鼻梁端正,鹅蛋脸形,头戴五佛之冠,腰细膀宽,身着璎珞,臂有花饰,看去有一种敏慧秀逸的感觉,当为明铸铜像,是表示金胎两界结合的一尊密宗文殊像。在这尊像的前面,是一尊渗金的善财童子像,高0.45米,铸造精细,童态逼真,给人以一种天真活泼的感觉。善财童子是福城长者之子,他有弟兄五百。因“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以“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而出名。这尊铜像来源于上善财洞,从其造型上看,约为清初之作,是一件珍贵文物。殿内的景泰蓝供器,均为康熙皇帝朝山时所赐。     

    相传,康熙皇帝首次朝台时,非常仔细地参观了这座铜殿。观赏完殿内又转到殿外西北角铜柱旁,对这座铜殿是否全部为铜铸产生了怀疑,于是问身旁的老僧:“铜柱里搀杂着其他东西没有?”“启禀万岁,铜柱全部用铜所铸,并无假也。”康熙又追问一句:“果真全部是铜?”老僧答:“佛门戒妄语,贫僧岂敢在圣上面前说假话欺骗圣上?”康熙一时性起,抽出宝剑“嚓”的一声,在距地面1.6米处的铜柱上劈开一条裂纹,惊得随行人员连连后退。康熙唤他们过来看时,见被劈的地方黄灿灿的,确为铜铸,不禁龙颜大悦。这就是铜柱上裂纹的由来。
    铜殿前置有五座铜塔,以五方排列,有两种说法,其一,这五座铜塔是隐合五台之数,因此这五座铜塔分别叫作东台塔、南台塔、西台塔、北台塔、中台塔。其二,这五座铜塔代表五个方位,即五方:东、南、西、北、中央。每座铜塔上分别铸有五个方位的佛,他们是:东方阿阀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据“五智五身”之说,这五座铜塔分别叫作:

大圆镜智塔(东台塔)


平等性智塔(南台塔)

妙观察智塔(西台塔)

成所作智塔(北台塔)

法界体性智塔(中台塔)。

    五座铜塔,有两座铸于明代,有三座铸于清代。铸于明代的两座铜塔是货真价实的铜塔,铸于清代的三座铜塔是包铜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铸的两座铜塔(东台塔和西台塔),次年完工,由本寺僧人胜活和尚建造,至今保存完好。这两座铜塔直径约二尺,高两丈余,自踵至顶十三层,每层各八面,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清朝铸的三座包铜塔已毁。1992年将已毁的南台塔和中台塔按原塔形补铸竣工。至1993年,式样各异、造型美观的五座铜塔又奇迹般地呈现在旅游者面前。这五座铜塔点缀在铜殿前,使这座铜殿显得更加庄严壮丽。
 
    西边一座铜塔底层的西南角,有一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铜铸土地神像。相传,康熙皇帝来五台山时,看到它特别小,便风趣地说:“好大的土地!”不料,“土地”一下跳到地上,立即跪倒叩头:“谢主隆恩”。于是,就被封为山西大土地爷。这个传说,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位小小的大土地爷,远近闻名,凡是到五台山游览的人都要观赏一下。
    藏经殿以其在该寺的最后最高处,故俗称后高殿。该殿二层五间,面宽16.3米,进深8.2米,高度9米。原来,楼上楼下都贮藏着经书,故名藏经殿。

    后来,改作保存本寺珍贵文物的地方,故又名佛教文物陈列室。现在,殿内供着一尊金光闪闪的甘露文殊铜像。文殊顶戴佛冠,低眉垂眼,颈系璎珞,左手端着甘露钵,右手捏着莲枝,两手作说法的样子,结跏趺坐在狻猊背上的干叶莲花台上,表示文殊菩萨在为芸芸众生演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盘,故名甘露文殊。因此,这座藏经殿,现在又名甘露文殊殿。

    在该殿东西两壁的佛台上,置有木制佛龛,内供八大论师,即龙树、无著、陈那、释迦光、圣天、世亲、法弥和功德光。这八尊师像,骨相奇特,张口露齿,一派梵相。他们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创始人和论师。其中龙树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自幼“诵四韦陀典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并领其义。青年时即为婆罗门教学者,“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后来皈依佛教,精通三藏。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后,周游他国,更求他经。他大力传教,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风靡全印度。著作甚多,有“干部论主”之称。无著,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对《华严经》等大乘经义,皆能通达理解。后劝其弟世亲也弃小乘佛教而改学大乘,著作很多,主要有《摄大乘论》、《六门教授习空论》、《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6,《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等。世亲,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无著之弟。据称他遍称小乘十部教义,不信大乘。后弃小乘从兄学大乘,广著大乘论书,解释大乘经书,并著作评论瑜伽行派理论。著作很多。圣天,亦称提婆,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之一,龙树弟子。“博识渊览,才辩绝伦”。他从龙树出家为僧,发挥龙树的中观学派理论,著有《百论》、《四百论》等。法称,古印度大乘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因明学者。主要著作有《大乘集菩萨学论》、《金刚针论》以及《因明七论》。陈那,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新因明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释迦光和功德光,精通论藏,论释佛教经义,著作很多。这八尊大论师像,都是铜质,铸于1995年。他们骨相奇特,张口露齿,一派梵相,是五台山诸寺中独有的塑像。
    殿内陈列着陶、木、金、石等多种文物珍品和书画艺术品,魏孝文帝时的铜质镀金镇风印,上刻“清凉摄受”四个篆体字,说是五台山一年四季风大,众僧人集四十八两黄金制成此印,用来镇风。镇风印原在清凉寺内存放,和神话传说里文殊菩萨从东海友王那里取来的歇龙石(也叫清凉石)放在一起,互相配合,镇风降雨,以济万民。这里保存的早期文物还有,北魏太和年间的铜铸旃檀佛,南北朝时期的石雕观音菩萨和侍理菩萨。此外,北宋开宝年间印刷的雷锋塔藏经,宋末元初赵子昂夫妇画的马和观间菩萨,明代沈周画的关云长,明代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画的十八罗汉,是研究我国古代印刷和绘画的珍贵资料。清代烧瓷济公和尚像和苏武牧羊花瓶,木雕善财童子和观音菩萨,铜铸刘海金蟾和四十八臂观音,以及水晶塔、银制塔和各色景泰蓝供器等,精巧玲珑,色彩缤纷,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传说杨五郎使用过的铁棍,长五尺,重八十一斤,现也保存在殿内。尤其应当提到的是华严经字塔。字塔长一丈七尺,宽五尺,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上写华严经八十卷,计字六十万零四十三个。绫上写字不算奇,奇的是用一部经文正好组成了一幅宝塔图案。远望象用绫上用工笔画的七级高塔,塔身嵌以楼阁佛像,飞檐吊以风钟,塔边饰以花卉,十分形象。近前细瞅,原来拼成高塔的每根线条都是蝇头小字排列起来的。莲花的细茎,风钟的吊绳,佛像的眉毛,都是一行行的小字。难察经文起着何处,不知经文落款何方,经毕塔成,浑然一体。华严经字塔系清康熙年间苏州三定弟子许德心用十二年功夫书成。这帧经字塔,没有周密的设计,没有顽强的毅力,是难以完成的。苍海拾贝,由此可见五台山佛教历史的悠久与佛教文物的丰富。
    殿内还置一件雕刻华丽的经柜,内藏纽约光明寺沙门寿冶亲书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净行品》、《行愿品》、《梵行品》。这是寿冶和尚亲自送给显通寺珍藏的抄本。
    寺庙里还珍藏着一幅当年林彪的侍卫从天空中拍摄到文殊菩萨的真身像。

不过珍藏楼开放时间不定,要靠机缘,可惜我无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