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武挥鞭(6)横扫河北

 金色年华554 2022-06-28 发布于江西

 十一、祸起萧墙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绍,袁绍连夜逃过黄河,曹操由于缺粮等原因,也没有继续追赶。

袁绍一口气跑到黎阳北岸,进了部将蒋义渠的大营,抓着蒋的手说,兄弟,老哥这条命就交给你了。

蒋义渠已听说了官渡战事,连忙让出营帐,让袁绍主持大局。

袁绍站稳脚跟后,开始各处召集败兵,从官渡逃出生天的袁军士兵听说主帅还活着,陆续归队,袁绍的实力开始慢慢恢复,那些原本打算投降曹操的郡县也都消停了。

安顿下来后,袁绍与众人闲聊,想起当初田丰劝他不要贸然进兵的忠言,不禁又悔又惭,感慨道,我没有听田别驾的劝告,这下子要让他笑话了。

 图片

田丰还在狱里,怎么处理田丰成了个棘手的问题,放还是杀?袁绍犹豫不定。

袁绍是个死要面子的人,打了败仗不要紧,可回来还要让人笑话,实在难以接受。有道是“君忧臣辱,君辱臣死”,非要在“君辱”和“臣死”之间选一样,那就只好委屈臣子了。

谋士逢纪揣摩袁绍的心思,打算送田丰一程,便对袁绍说,我听说田丰在牢里听说了主公战败的消息,仰天大笑,还说果然不出我所料呢。

袁绍大怒,心里却轻松了一大截——你不仁可别怪我不义了,遂下令赐死田丰。

杀了田丰,又有一个叫孟岱的人告诉袁绍,审配的两个儿子被曹操抓住投降了,如今审配位高权重,儿子又都在曹操那边,难保不会有异心哪。

孟岱挑了个头,郭图和另一个谋士辛评也纷纷落井下石,表示审配一定会反,劝袁绍早做决断。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袁绍便决定除掉审配——这也怪不得别人,谁叫你俩儿子都降曹了呢,在古代投敌确是要累及家人的,所以很多人为了保全家人宁死不降。最后,袁绍象征性的征求逢纪的意见,为什么说是象征性的,因逢纪一向与审配不睦,田丰他都要加害,仇人更不在话下。

没想到逢纪却说,审配时常追慕古人的节操,如今虽然他儿子投敌了,但审配的忠心不会改变,我担保审配没有问题。

袁绍惊讶的问,你俩不是有过节吗,你怎么替他说话?

逢纪解释道,我跟他的过节都是私人恩怨,但您问的是国家之事,我不敢以私废公。

这倒让袁绍有些感动了,在逢纪的“仗义执言”下,袁绍饶了审配的性命,继续任用。

自得知俩儿子投降的消息,审配便开始准备后事,袁绍帐中关于自己的讨论,审配也听说了七七八八,本以为必死无疑,没想到却被仇人所救,从此审配视逢纪为救命恩人,与逢纪站在一起。

 图片

要说逢纪为人正派,古道热肠,却也为时过早,他救审配,其实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袁绍自官渡之败后,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加上年纪大,日子已经不多了,逢纪在考虑接班人问题,他看好的是袁绍的小儿子袁尚,可目前维护长子袁谭的居多,逢纪需要盟友。

官渡之战虽然输了,却未影响大局,袁绍仍是北方最强大的势力,此时天下仍呈“北强南弱”的状态。即使袁绍不在了,他还有儿子接班,但很可惜,袁绍又做错了一件事——废长立幼,让曹操成了中原逐鹿的最大赢家。

古代各诸侯王在立嗣,也就是选择接班人问题上,都必须遵循制度,不能凭个人喜好,如没有死亡等特殊情况,一般都要立长子为接班人,虽然长子未必就比弟弟贤能,但好处是符合制度,名正言顺,能从法理上杜绝其他儿子染指王位的可能,确保政权的稳定。

这么说吧,不管你立不立,长子都会把自己当接班人看待,支持长子的官员也必是主流。如果喜欢哪个孩子就立哪个,那么长子和支持他的官员们是不认账的,兄弟相残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按说袁谭是长子,也最有能力,应该立袁谭;可袁绍喜欢第三子袁尚,理由有点可笑,袁绍觉得儿子里袁尚长得最像自己;可碍于制度不好明立,袁绍便将袁谭过继给已故的哥哥袁基,名为大哥一脉延续香火,实为立袁尚扫平障碍。

公元196年,袁谭赶跑青州刺史孔融,占据青州。袁绍顺势表奏袁谭为青州刺史,又安排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三孩子都在外面任职,袁绍自己却带着小儿子袁尚住在首都——冀州邺城,此举虽没有明说立谁为嗣,但明显是想让袁尚接班了。

这要搁在百姓家里,顶多也就是兄弟俩打个架、摔摔碗,但袁绍统治着半个中国,立嗣早已不是家事,而是国事,袁绍废长立幼,势必会造成河北(不是指现在的河北省,而是黄河以北的袁绍治理地区,下同)动乱、生民涂炭。

沮授对袁绍说,一群人追逐兔子,只要有一个人捉住了兔子,其他人便不再争夺,因为名分已定;袁谭是您的长子,名分已定,理应立他为嗣,而您却把他过继出去,这样会生祸乱的。

袁绍解释道,我让诸子各领一州,是要考察孩子们的才干,你就不用操心了。

见袁绍不纳忠言,沮授痛心的说,祸乱必从这里开始!

舐犊是人之常情,曹操跟袁绍一样,也喜欢第三子曹植,在立嗣问题上,曹操也犹豫过要不要立曹植,从犹豫看,他应该不喜欢曹丕,否则便不会犹豫了。曹操后来征求贾诩的意见,贾诩委婉的告诉他,袁绍、刘表正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兄弟相残,希望曹操引以为戒。曹操也认识到,虽然内心偏向于曹植,但只有立曹丕,魏国才能稳定和发展,最终选择了曹丕为接班人,后来曹丕继位很顺利。曹操此举看上去护着曹丕,其实同样也保护了曹植、曹彰兄弟。

眼看袁绍时日无多,大臣们纷纷押宝,郭图、辛评看好袁谭,而逢纪看好袁尚,为此,他专门拉审配站到了自己这边。

打败袁绍后,曹操回许都向天子报捷,展示了袁绍图谋不轨、妄想称帝的各种证据(比如往来书信),汇报了大破袁绍、斩首七万的战绩,还象征性的上缴了一些战利品。

对曹操的报捷,天子给予嘉奖,说了些勉励的话。

每次打完胜仗报捷是曹操的惯常操作,一方面是表示对天子的尊重,维护自己忠臣、能臣的形象;一方面也是自我表功,为日后进步打基础。袁绍打败公孙瓒也报过捷,还把公孙瓒的人头送到许都,心思是一样的,如果曹操官渡没撑住,那么向天子报捷的就是袁绍了,天子照样会嘉奖,说些勉励的话。

打惯了胜仗的曹操闲不住,想到孙策新死,孙权根基不牢,考虑出兵江东,在许昌上班的江东人张纮听说,立即劝阻曹操说,咱们堂堂朝廷军,趁人家的丧事出兵,有损形象;万一打不下来,朝廷没面子不说,还白白树了敌人,眼下袁绍仍然很强,与其树敌人不如交朋友,何不用官职拉拢他。

这个张纮本是扬州广陵郡人,孙策据有江东后,亲自登门请他出来做官,后来曹操以天子名义征召张纮到许都上班,孙策为表示对朝廷的恭顺,只得忍痛割爱。

曹操同意了张纮的建议,便以天子名义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并做了个顺水人情,放张纮回到江东,让他继续为孙氏效力。

曹操此举,是想让张纮找个机会劝孙权归顺朝廷,孙权猜到曹操的心思,一开始对张纮也不十分信任,但张纮一心为孙家做事,深受孙权母亲吴夫人的信任,孙权渐渐改变了想法。

曹操又想打刘表,荀彧劝他,既然打败了袁绍,就应该一鼓作气彻底解决他,荆州不是一时半会能拿下来的,等袁绍恢复了力气,前面的仗都白打了。曹操这才醒悟过来,把心思放在对付袁绍上。

201年4月,官渡之战半年后,各自恢复元气的曹操与袁绍又在仓亭大战一场,史书对这场战斗的记载不详,只知道最终结果是袁绍又败了。

袁绍二败后,曹操并未乘胜追击,他听到了蔡阳被杀的消息。

前面说过,官渡之战期间,刘备曾离开袁绍南下,联合黄巾余部首领刘辟计划偷袭许都,结果被曹仁打败,刘辟阵亡;刘备逃回袁绍大营后,又以说服刘表出兵为由,带领本部人马第二次南下,到达汝南,与刘辟的副手龚都联合偷袭曹操后方,曹操派蔡阳去摆平,结果这次刘备赢了。

杀死蔡阳后,刘备挥着马鞭对曹军说,别看我人少,你们就算有百万大军,能奈我何?可如果曹操亲来,哪怕只有一辆车,我自会退走。(吾势虽不便,汝等百万来,未如吾何;曹孟德单车来,吾自走)

9月,曹操亲自南下征讨刘备,刘备言而有信,再一次发挥跑得快的特殊技能,带着关羽、张飞、赵云等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到了刘表的热情接待。

 图片

官渡之战前期,袁绍曾邀刘表一同抗击曹操,刘表当时后院起火,长沙太守张羡(一说张羡就是医圣张仲景,因张仲景也当过汉末长沙太守)叛乱,刘表根本不敢挥师北进,表面答应袁绍却未采取行动,待张羡病死,刘表这才平定内乱。可此时,袁绍已被曹操所败,这让刘表压力陡增。

荆州南阳郡直接与曹操的地盘司州接壤,刘表自然不敢跟曹操正面刚,旧小弟张绣已经投降曹操了,他急需一个新小弟驻扎南阳为他挡箭,刘备来的正是时候。刘表便派刘备屯兵新野,为他看家护院。

若问刘备到底怕不怕曹操,这个说不好,说不怕吧,每次曹操亲临刘备都会逃跑;说怕吧,刘备偏喜欢在曹操背后捣乱,新野的位置跟曹统区挨得很近,便于搞事,刘备很满意。

刘备成了刘表的客将,那么打刘备等于是打刘表了,北边的袁绍还有一口气在,此时若得罪刘表,自己将陷入南北夹击的困境,曹操想想还是算了,没有追击刘备。

可话说回来,曹操饶了刘备,刘备却一直在找机会偷袭许都,所以曹操事实上随时处于南北夹击的状态。

赶跑了刘备,曹操又命夏侯渊、张辽进攻徐州东海郡。东海太守名叫昌豨(xi一声),本是泰山流寇,曾经依附吕布,吕布死后投降曹操,后来趁袁曹交战再度反叛。

曹操想趁这个机会把后方好好整肃一下,为即将展开的河北战事扫除障碍。

在夏侯渊、张辽的猛攻下,昌豨很快落了下风,但一时还不能攻克东海城。张辽与昌豨有旧,见昌豨有投降之意,料定能说服他,便只身入城劝降了昌豨。在张辽的引荐下,昌豨得到了曹操的亲自接见。自此,曹操的后方算是基本平定了。

顺便说一下昌豨的结局,后来曹操拿下冀州后,昌豨又反叛了,这次被于禁、夏侯渊所平,昌豨又想投降,于禁以“曹公法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为由杀了他。

曹操得知后感慨的说,昌豨不来见我,落到了于禁手里,这难道不是他的命吗? 言外之意是,昌豨若来见我,念在张辽的情分上,我也许会放他一条生路;好就好在他落到了于禁手里,于禁秉公执法,不把矛盾上交,省了我不少事。曹操从此更加看重于禁。

昌豨本名昌霸,曹家修史时因厌恶此反复小人,觉得他不配一个“霸”字,特改名为豨,野猪的意思,做法跟雍正给自己兄弟起名阿其那、赛思黑差不多。

公元202年5月,接连遭遇失败的袁绍病势沉重,带着不甘吐血身亡。

袁绍生前施行宽政,百姓感其恩德,得知他的死讯,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大街小巷里一片哭声,个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

由于没有明确接班人,袁绍死后,袁氏阵营里出现了“立袁谭”和“立袁尚”两种声音,前面说过,郭图、辛评主张立袁谭,而审配、逢纪主张立袁尚。

丧事还没办完,军中“立袁谭”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袁谭远在青州,一时不能赶来掌控局面,审配联合袁绍遗孀刘氏伪造了遗嘱,抢先立袁尚为大将军、冀州牧,统领冀、青、幽、并四州,接了袁绍的班。

袁谭匆匆从青州赶来奔丧,还以为有机会继位,进冀州才知道袁尚抢了先,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袁尚此时的头衔是大将军,袁谭只好给自己封了个车骑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算是勉强承认了袁尚的领导。

整个冀州已成为袁尚势力,呆是呆不住了,袁谭也没有回青州,而是屯驻黎阳,黎阳是防守曹操的前线,算是为国戍边。

袁尚对袁谭不放心,只给了少量兵马,又派逢纪当监军。

袁谭到黎阳后,越想越觉得憋屈,没继承大位也就算了,如今为国家戍边,却没几个兵,便派人赴邺城向袁尚要求增兵。

袁谭屯驻黎阳究竟是自己主动的,还是奉袁尚之命,史书没有记载,从袁尚拨兵以及袁谭要求增兵看,袁尚要求的可能性较大。

眼下防曹操确是袁家头等大事,袁尚犹豫了,但审配认为,拨给袁谭的兵防御曹操足够了,还想多要兵是图谋不轨,不能给!

就这样,要兵的建议被拒绝了,袁谭一腔怒火无处发泄,正好看到了逢纪这颗讨厌的脑袋,便一刀砍了下来。

当初正是逢纪主张拥立袁尚,本想图个好的前程,没想到先成了兄弟斗争的牺牲品,也不知逢纪死前有没有后悔。

袁尚的智力也堪忧,他不会不知道,大哥一则有法理上的继承权,二则有兵有地盘,还有郭图、辛评等老臣的拥护,这么多优势,不可能轻易听从自己的领导,如今侥幸坐了位子,对大哥应多加安抚,避免激化矛盾才是,可袁尚却主动挑起内斗,比如给袁谭派监军,监得住吗?就算要派,谁不能去,竟派逢纪这么重要的心腹去,无异于送胳膊给人砍。现在袁谭杀了监军,等于是公然挑衅自己这个接班人的权威,他袁尚的威信何在?河北军民怎么看?袁熙、高干会不会效仿?位子还没坐热,袁尚就把自己逼到了内忧外患的窘境。

袁家二少掐架的事很快传到了许都,曹操来了精神,立即带兵前往黎阳。

 图片

袁尚坐不住了,他知袁谭兵少,抵挡不住曹操,便留审配守邺城,亲自带兵赶赴黎阳,巩固前线防御。大敌当前,袁谭也不得不暂时放下仇恨,与袁尚共同御敌。

兄弟俩和好了,可逢纪的脑袋还热乎,怎么对外解释?很简单,发个榜文就行——逢纪离间骨肉兄弟,罪有应得。

战斗打响了,面对着战神曹操,兄弟俩一败再败,不得已退守黎阳城,当起了缩头乌龟。

正面打不过,袁尚命河东太守郭援联合表哥、并州刺史高干,以及南匈奴进攻河东,又派人联络西凉马腾,请马腾攻打许都,马腾答应了。

从这里看袁尚是有一些韬略的,他充分吸取了父亲官渡之败的教训,东边黎阳这边打不过曹操,那就和大哥严防死守;同时,他打算利用高干、郭援和南匈奴,在并州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西线战场。

西线战场也轮不到曹操费心,自有司隶校尉、大书法家钟繇对付。

钟繇率军渡过黄河,对占据平阳的南匈奴发起进攻,击败了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此时郭援已带兵赶来,钟繇派人向马腾求援。

一边是袁尚拉拢,一边是钟繇求助,这让马腾两面为难,马腾的态度一直是骑墙的,他希望袁家和曹家能够永远掐下去,自己好当草头王。

考虑到钟繇背后的朝廷,还有许都的人质儿子(官渡之战前,钟繇曾写信给马腾、说服他们送儿子到许都做人质),马腾最终倒向了钟繇这边,派儿子马超去救钟繇。

郭援自以为得势,轻敌冒进,在汾河被钟繇、马超联军击败,郭援本人也被马超的猛将庞德所杀。

收兵回营后,庞德从口袋里取出郭援的人头,钟繇放声大哭,庞德这才得知郭援是钟繇的外甥,连忙道歉,钟繇正色道,他虽是我的外甥,却也是国家的叛贼,将军您杀得没错。

此时,荆州刘表听说曹操和老袁家又干上了,派刘备乘机北上,偷袭曹操后方。

这种事刘备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他带兵向北一直打到了叶县,离许都近在咫尺,严重威胁许都安全。曹操在黎阳无法抽身,便派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南下防御。

前几年刘备被吕布打,曹操还派夏侯惇来相助刘备,昔日并肩战斗的朋友如今却成了敌人,只能叹白云苍狗,世事难料。

见夏侯惇等人横刀立马,刘备倒也没上去拼命,而是一把火烧掉了自己营寨,转身向南奔跑,夏侯惇见惯了刘备逃命,见状就要去追,李典拉住夏侯惇说,哪有不打就撤的,这其中必然有诈,且南方的道路多草木,要防备刘备埋伏兵。

可夏侯惇立功心切,和于禁坚持追赶,果然在博望坡中了刘备的埋伏,被打得丢盔弃甲,得李典救援方得逃脱。

博望坡之战展现了刘备过人的军事才干,《三国演义》对刘备打仗的本事有所弱化,把功劳记在了诸葛亮头上,名为“火烧博望坡”,当时诸葛亮还在襄阳隆中隐居,五年后才遇到刘备,且博望坡之战并未用火。

其实这场战斗曹军未必会输,李典都能看出刘备使诈,问题就在于曹操有个毛病,过于任用亲族,非让夏侯惇做总负责人,而夏侯惇能力平平,导致战败。这件事以后,曹操就让夏侯惇负责督办粮草等后勤工作,不再让他带兵打仗了。

博望坡虽然输了一阵,夏侯惇、于禁、李典却也站稳了脚跟,挡住了刘备北上的脚步。

西线战场不利,刘备无计可施,这时的兄弟俩只能瑟瑟发抖了。

十二、定四州

公元203年2月,曹操大举进攻黎阳,袁尚袁谭再也顶不住,只好放弃黎阳,退守邺城。

 图片

4月,曹操追到邺城,将邺城周边的麦子收割一空,解决了大军粮食问题。而此时的邺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已呈大厦将倾之势,众将纷纷求曹操下令,一鼓作气攻下邺城。

郭嘉建议,我们如果强攻邺城,兄弟俩必会齐心合力守城,即使拿下也将付出一定代价;倒不如撤兵,做出要打刘备刘表的样子,等我们一撤,这俩兄弟一定会掐架,到时我们再回来收拾残局。

曹操称妙,当即从邺城撤兵。

袁谭见曹操撤兵,立即派人去袁尚大营,请求趁曹操尚未过黄河出兵追击,又以军士铠甲老旧为由,请袁尚给自己拨一些新铠甲。

审配听说后冷笑一声,鬼名堂真多,追击这种事要的就是快,你还来得及要铠甲?要来铠甲是对付曹操还是对付我们?果断替袁尚拒绝。

再次被拒绝,袁谭十分恼怒。郭图趁机煽风点火,对袁谭说,这必是审配的主意,当初袁公把你过继给你伯父,好让袁尚继承大位,也是审配提议的。

袁谭顿时火冒三丈,在郭图的怂恿下,袁谭带兵攻打袁尚,结果大败而回,退守南皮,并派兵飞马前往老巢青州,请各郡派兵救援。

要说郭图确实是狗头军师,袁谭离开青州就没带几个兵,此番又是在袁尚的地盘,怂恿客人打主人,结果想也想得到,图啥?

几天后,青州别驾王修带了一支军队来救袁谭,袁谭见救兵到了,立即要整军去打袁尚,王修劝他说,一个人跟别人打架前,先砍掉自己一只手,然后对别人说“我一定赢”,你信吗?兄弟之间干嘛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呢,最后不是便宜曹操了吗?

袁谭一时无言,再想想自己这点兵仍不是袁尚的对手,遂作罢。

又过了几天,从青州发来一封书函,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篇讨贼檄文,袁谭还挺高兴,以为兄弟们为他声讨袁尚的,仔细一瞧,才发现里面骂的贼竟是他自己。

原来,袁谭在青州没什么威信,各郡守也都很现实,听说袁尚继位,都有投靠袁尚之意,只是在等待机会,如今袁谭不顾大局、攻打袁尚给他们创造了机会,大家纷纷声讨袁谭,并宣誓效忠袁尚,等于整个青州都丢了。

唯有东莱太守管统跟袁谭交情深厚,抛弃妻儿到南皮支持袁谭。

就这样,拥有一州之地的袁谭被部下抛弃,只剩王修、管统两个追随者和几千个兵。

听说袁氏兄弟掐架,刘表心急如焚,这些年他的太平日子全拜袁家所赐,他担心这么掐下去,二人终会被曹操所灭,到时候曹操就要来收拾自己了。

文人做事自有文人的风格,刘表立即给二人写信,劝他们化解恩怨,团结一致对付曹操,但兄弟俩根本不听,当然,主要是袁尚不听。

8月,袁尚见时机成熟,对袁谭发动了全面攻击,袁谭寡不敌众,退守平原。

此番袁尚立志要袁谭死,穷追不舍,将平原城团团围住。

此时袁谭最想念的人一定是刘备,当初是刘备举荐他当的茂才,刘备兵败来投袁绍,也是他去接的,交情很厚了。

如果刘备叔来救我该多好啊,袁谭想。

可刘备远在荆州,连消息都不通,看来想活下去似乎只有一个办法了。

投降曹操。

脑海里闪出这个念头,袁谭也吓了一跳,父亲就是被曹操给害死的,这无异于认贼作父啊,后人要戳穿脊梁骨的。

一想到城外的袁尚正在磨刀,袁谭觉得活命要紧,顾不得许多,便派辛评之弟辛毗向曹操求救。

此时曹操正计划攻打荆州刘表和刘备,辛毗的到来让他很是意外。

救不救袁谭,曹操帐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部分人主张不救,任其兄弟自相残杀,最后再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也持此想法,二虎相争多好,何必管他。

但荀攸对曹操说,要救,这是个好机会。

郭嘉也来了,也劝曹操救袁谭。

两个重量级谋士都说要救,曹操不得不重新掂量掂量了。

曹操特地召见辛毗,问,你们家袁谭是真降还是假降?

 图片

辛毗说,明公只看形势是否有利,真假不重要。

这话等于是告诉曹操是假降了,曹操来了兴趣,请辛毗说下去。

辛毗解释道,袁绍连年战败,他死后儿子又相互争斗,无论智愚,都看得出袁家彻底玩完了。袁谭如果不是势穷力孤,也不会向您投降;可即使这样,袁尚也没能拿下平原城,这不正说明袁尚也没力气了吗?您趁这时候进攻袁尚,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局势这么明显,您还管什么真假?

辛毗这番话已经把他的主子出卖了,但辛毗站在曹操的角度,为曹操谋划,就算他袁谭是假降,也挡不住你曹公一统河北。

曹操豁然开朗,同时也对辛毗的坦诚颇为欣赏,卖主子就卖主子,不藏着掖着,不玩周吴郑王,有点意思。

陈登当初也卖过吕布,曹操照样欣赏,再说吕布本来也不是什么好人。

曹操看上了,辛毗也没有再回去了,从此加入曹营,受到曹操及子孙的恩遇。辛毗晚年,曹操之孙、魏明帝曹睿给他“使持节”的待遇,派他亲赴渭水大营制约司马懿,这不是一般的重用和信任。

经过深思熟虑,曹操决定,救袁谭。

曹操后来也想清楚了,袁谭被袁尚消灭并不是好事,那意味着袁尚将成为第二个袁绍,北方又会变得统一而强大,那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10月,曹操再次率军渡过黄河,进驻黎阳。

袁尚听说曹操又来了,忙撤回邺城死守,袁谭因此得救。

二袁虽然互掐,他们底下还是有明白人的,袁尚的部将吕旷、吕翔趁机叛逃,投降了曹操,袁谭听说了这件事,自作聪明的刻了两枚将军印章送给二吕,以示拉拢。

这种低情商的鬼把戏自然瞒不过曹操,一个降将居然敢挖他的墙脚,辛毗说的没错,袁谭投降是假,利用自己赶跑袁尚,趁机扩大实力是真。

但曹操不动声色,继续厚待袁谭,还让儿子娶了袁谭的女儿,成了儿女亲家。袁谭以为曹操没看穿自己的心思,内心还很得意。

袁谭既然获救,曹操又撤军回许都休整。

袁尚一看曹操走了,再次留审配、苏由守邺城,亲自率兵攻打平原,务必除袁谭而后快,此时已经是公元204年2月。

曹操撤兵就是做给袁尚看的,见邺城空虚,曹操立即调转马头攻打邺城。

苏由早看出袁尚不是能成事的主,打算秘密献城给曹操,结果事情败露,苏由偷偷出城投了曹操,还带了投名状——邺城守备、人事、粮草等重要情报。

得知曹操攻打邺城的消息,袁尚并未撤军回援,他知有审配在,邺城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可如果此时撤军,袁谭会在背后掩杀。想到这,袁尚加紧进攻袁谭。

战斗开始了,除了正面曹洪带领的攻城队伍,曹操还组建了两只工程兵部队,一队堆土山,一队挖地道,你没猜错,这正是官渡之战的宝贵经验。

就剩下审配一人守邺城了,审配坚持为袁氏尽忠至死,饭不吃觉不睡,一心扑在城防上,曹军堆土山、挖地道各种攻势均未得逞。

 图片

考虑到邺城坚固,审配用命,强攻是不行的,曹操决定围城,先打断邺城的补给线,把城中军民饿死一半再说。

204年5月,曹操令曹洪继续攻城,自己则率军平定邺城外围。一个多月里,曹操所经之处,邺城周边各郡县望风而降,邺城外援和粮道全部被切断。

但审配依然有办法,曹军虽然围城,却也没到铁桶一样密不透风的程度,他令小股士兵深夜出城筹粮,暂时缓解了粮食问题。

      一日,审配正在检查城防,士兵来报,曹军正在城外挖沟,审配大惊,忙登上城楼观看,见到所谓的“沟”后,审配哑然失笑,这叫什么沟,三尺宽、二尺深,伸脚就能跨过去,这种沟能有什么用呢?曹军要是吃太饱没地儿消耗精力,就让他们挖吧。

很快,这种“无用沟”已经把邺城围起来了,审配感觉有点怪,却也没猜透其中缘由,没有采取行动。

次日清晨,审配听见城楼上很吵,士兵们在议论着什么,忙登楼观看,发现曹军围城的小沟一夜之间变成了两丈深、两丈宽的大沟堑!

更远处,曹军还在挖沟,又深又宽,这条沟不是围城的,是通往北边不远处漳河的。

引水围城!

审配跌坐在地上。

很快,漳河水汩汩流入引流沟、围城沟,成了邺城新护城河,更深、更宽,从此城内与城外彻底断绝,再也筹不到粮食,城中军民开始挨饿。

袁谭这边,袁尚打得异常艰难,从二月打到七月,他依然没有攻破平原城。

此时邺城已经被围三个月了,城中军民已饿死过半,邺城沦陷只在旦夕,袁尚无奈,只好带领一万人马回援。

听说袁尚回援,曹操手下人建议,兵法云“归师勿遏”,咱们要不要退一退,给他们把路让出来。

所谓“归师勿遏”, 是指当敌人撤军回营时,不可完全堵截其归路,否则会逼迫敌人死战。

曹操说,袁尚要是从大路来,我们就放他过去;可如果从西山小路来,我们就狠狠打。

众将不解,曹操解释道,袁尚从大路来,说明打算与我们决一死战,我们就退一退;可如果走小路,说明他不敢跟我们打,我们一战即可消灭他。

《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思想,被曹操运用得炉火纯青。

曹操都准备好让路的,奈何袁尚不是他爹袁绍,格局太小,果然走的西山小路,受到了曹军的猛攻。

审配得知袁尚来救,也从城中出兵想要内外夹击,冲破曹操的包围,结果被打了回去。

此时不得不吹袁绍一句,救邺城的如果是袁绍,多半会鸣锣开道走大路。袁绍虽然武略不足,但战场上从来没退缩过,袁尚虽然继承了袁绍的王位和颜值,却没能继承他的英雄气魄。

袁尚打不过曹操,又无处可退,便向曹操请降,却遭到曹操拒绝。

曹操为什么拒绝袁尚投降,可能是考虑到袁谭袁尚水火不容,既然已经收降了袁谭,如再收降袁尚,无异于逼袁谭反水,自己战略上将处于被动。再说邺城围了三个多月,也快破了,此时的袁尚没有利用价值。

拒绝袁尚后,曹操加大了攻势,袁尚手下将领马延等人纷纷临阵倒戈,投降曹操,这次曹操倒没有拒绝,照单全收。

情势紧迫,袁尚连夜逃往幽州,投奔二哥袁熙去了。

袁尚逃得匆忙,丢下不少印绶、节钺和衣服,都成了曹操的战利品,曹操把这些东西拿到邺城外挂起来示众,邺城守军士气一落千丈,只有审配还命令死守,一面加固城防,一面对城中军民说“我得到消息,二公子袁熙就要来救我们了”,画饼充饥。

邺城的大街小巷,到处能听到“不如投降” “献城”的窃窃私语,审配也不啰嗦,将“降曹派”辛毗、辛评的家人全部拉到城楼上公开处斩。尸体堆成了小山,城里那些想投降的人暂时闭嘴了。

主子逃往幽州,救兵如鸟兽散,饿死的百姓越来越多,有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

审配的侄子审荣负责看守东门,他觉得这种牺牲毫无意义,便偷偷打开了城门,曹军蜂拥而入,审配拼命抵抗到最后,终于被捕。

 图片

辛毗哭着向曹操请求为家人报仇,曹操欣赏审配的忠义,有意招降,审配宁死不降,曹操只好成全了他,也算给了辛毗一个交代。

不知该怎么评价审配这个人,他为袁氏尽忠,视死如归,确也慷慨悲壮,可他对袁氏尽的“忠”是夹杂着愚蠢的,袁家之所以一步步走向衰落,正是因为袁绍“废长立幼”,而审配正是这一错误行为的发起者、推动者、实践者。沮授早看出问题所在,可以说沮授的“忠”才是真正的忠,而审配的“忠”是愚蠢的忠。

曹操又见到了写檄文骂他的陈琳,虽然骂的够狠,可客观上治好了曹操的头风病,让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曹操见到他也没有那么生气了。考虑到陈琳只是替袁家打工的,身不由己,再加上人才难得,曹操便将他留在了身边。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其他六人有孔融、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三曹”以外的文学成就。

打了大半年,袁绍父子经营多年的老巢、冀州省会邺城终于被曹操拿下。

九月,曹操让出兖州牧,改任冀州牧,从此常驻邺城。

董承、伏完行刺事件发生后,曹操总感觉许都没有安全感,但搬家到邺城给曹操带来的不止是安全感和舒适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号称“天下第一州”的冀州让曹操找到了那种“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觉。

是的,邺城比许都好太多了。

从交通的角度看,邺城位于中国北方的道路冲要,北经邯郸可至幽州,南下黎阳可进司州,西穿太行可入并州,东渡黄河可通兖州、青州,总之,从邺城出发讨伐北方诸州,有着交通上的便利,用诸葛亮的话讲,正是“用武之地”。

从防御的角度来看,邺城在自然环境方面具备较好的防御条件。它西边有巍巍太行山脉,守住滏口陉即能阻挡山西高原来寇;其南、东两面有黄河天堑,可以在黎阳、白马、仓亭等津渡拒敌;邺城南北又有漳、洹、滏水流过,能起到阻碍敌兵行进作用。

从经济的角度看,邺城地处河北平原,周围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因此人口密集,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战国到西汉,黄河下游地区最富庶的城市是临淄与邯郸,它们与洛阳、宛和成都并称为汉朝的“五都”,也就是一线城市。但是到了东汉,临淄、邯郸的经济、政治地位日趋衰落,被邺城取代。

 

拿下邺城后,曹操高兴的对别驾从事(曹操新任的冀州副省长)崔琰说,昨天我查了邺城户籍,能征集到三十万士兵,冀州可真是个大州啊!

 

崔琰平静的说,邺城百姓还在饿肚子,此时不应该关心军队的多少,救济和安抚百姓才是最重要的。曹操觉得有理,改容相谢。

接下来,曹操决定以邺城为自己的军政中心(为王业之本基),并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扩建,包括城池、宫殿、官府和仓库等。赤壁之战后又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兼具行政、防务与保障功能。

后世所熟知的铜雀台,虽有游玩享乐的功能,但其本质跟董卓的郿坞城一样,是一座军事城堡,高峻险固,易守难攻,存有海量的粮食物资,当邺城遭到敌人袭击时,铜雀三台可供军队长期驻扎。

攻占邺城最得意的不是曹操,是许攸,大军进城后,他经常在宴会上拍着曹操的肩膀说,阿瞒,你能进得了这邺城,多亏了我吧!

大伙都目瞪口呆,曹操有些尴尬,随即笑笑说,是啊,你说的对。

曹操跟属下不能说君臣,至少也是上下级,还是该有点分寸,许攸偏不讲这个,好在曹操最近心情好,没有放在心上。

问题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许攸像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提自己的功绩,与人遇到一点争执便说“没有我,你能进邺城吗?” 处处显得高人一头, 这让大伙十分厌恶,纷纷到曹操那里告状。

曹操对许攸不可谓不宽容,但许攸不思反省,反变本加厉,搞得天怒人怨,曹操遂下令将许攸下狱,又找了个借口将他处死。

许攸的智商虽然在线,情商却低得可怜,难怪在袁绍手下就人缘不好。以他官渡之战的贡献,跟曹操的发小关系,再加上过人的谋略,本来前途不可限量;就算不思进取,混个不小的官职,一生荣华富贵也是可以保证的,结果却落得身首异处,这还真不怪曹操过河拆桥。

曹操得到冀州后,有人向曹操提出了一个建议——恢复九州制。

九州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扬、梁、雍九州,其中以冀州的范围极大,按东汉儒家学者马融的说法:“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也就是说,后来的并州、幽州、营州,都是由原来的“大冀州”中所分出来的。加上原来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时又被称为十二州。

提出建议的人是谁,已无可考,但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却不难推测,打败袁绍后,曹操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原唯一的霸主,如果说汉献帝是有名无实,曹操则是有实无名,不敢与天子平起平坐,可仅当个冀州牧是远远不够的。

九州是哪九州、位于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大冀州”,过去曹操是兖州牧不好说,如今曹操不是当了冀州牧吗?恢复了“九州制”,并州、幽州、营州等州都要再并回来,曹操则成了“大冀州牧”,凌驾于其他州牧之上,此举名为恢复古制,实为让曹操更上一层楼,曹操当然乐于接受。

果然曹操动了心,可这么大的政治工程自己一个人是不能拍板的,曹操要征求“政委”荀彧的意见。

荀彧忠于曹操,但更忠于汉室,他当然知道曹操的想法,虽然此举并非篡逆,但他认为这不是身为臣子该考虑的事,便明确表态,不同意恢复九州制。

这是荀彧第一次拒绝曹操,这让曹操有些意外,也有些失望,好在孔融这时候站出来,做了一件更让曹操恼火的事,把火力吸引了过去。

孔融也反对恢复“古九州制”,不过读书人的表达方式与众不同,孔融给曹操写了封信,说赞成恢复“古九州制”,但制度应该相配套,既然恢复“古九州制”,那么也应该恢复“古王畿制”。接下来,孔融以《周礼》为依据,主张“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五百里侯畿”,即:以天子所在的许都为中心,周围方圆千里之内,是属于天子的直辖区,不能用来分封诸侯。如此算来,以许都为中心,周边的兖州、豫州,司隶州的东半部,荆州的北半部,就必须全部直属中央,归天子直接管辖。

可能吗?笑话!这个孔融,你反对就反对,还阴阳怪气的弄什么“古王畿制”,曹操生气的把孔融的信扔到火盆里,打消了恢复“古九州制”的念头。

恢复古制的梦虽然化为泡影,但此时的曹操再也不是在洛阳打死权贵的北部尉少年,再也不是喊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奋武将军,那个建议曹操恢复“古九州制”的,不知姓名的神秘人,在他的见证下,曹操由一名忠臣、能臣走向权臣的路由此开始,“恢复古制”只是一次火力试探,只要天子在手,即使做不了“大冀州牧”,他还可以走其他的路,实现登峰造极的人生目标。

入主冀州后,曹操特地准备了祭品,亲自到袁绍墓上祭奠。

 图片

墓前,曹操回忆起两人一起在洛阳玩耍的点点滴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仿佛就在昨天,转眼童年好友已埋入黄土,曹操不禁痛哭流涕。

曹操的泪,可以理解为拉拢民心,安抚袁氏旧吏,却未必不是真情流露,人生如飞砂风中转,多少事身不由己,假如有来世,再做兄弟吧。

此时,曹操又想起与袁绍一起举兵讨董之时,两人的一段对话。

袁绍曾问曹操,倘若事不成,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据守?

曹操反问袁绍,你觉得呢?

袁绍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依靠燕、代之险,再加以戎、狄的兵力,然后向南争夺天下,这样或许能成大事了吧?(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曹操回答,我聚集天下有才智的人,用圣人的思想驾驭他们,将所向无前(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后世许多人看到这段对话,得出“袁绍只看重兵力,不如曹操重视人才,所以才会失败”的结论,其实有些牵强。就像郭嘉的“十胜十败”,说到底还不是袁绍输了才显得高明。其实从这段话看出袁绍还是有一些韬略的。

袁绍问曹操这个问题时正是讨董之初,俩人的背景是不一样的,袁绍是关东联军盟主、车骑将军,据有河内,威震冀州,要地位有地位,要实力有实力,所以能说出“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这样有气势的话。而当时的曹操一无所有,袁绍给了他一个杂号将军,还是代理的,啥都没有,说话自然没底气,只能说“任天下智力,以道驭之”这样的鸡汤话。

有人问,既然袁绍这么厉害,为何官渡还败给曹操,其实未必是曹操多厉害,而是曹操运气太好。官渡之战曹操本来是必输的,只是输的快和输的慢的区别,结果在关键时刻发生了“许攸叛逃”这种小概率事件,一下子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许攸前一秒还劝袁绍偷袭许都,后一秒就到曹操那里上班,若不是历史记载,哪个编剧也不敢这么编吧。

祭奠完毕,曹操慰问了袁绍的妻子,将袁氏的房子和财产全部归还,又命官府负责供应他们的粮食。

破邺城后,曹操的儿子曹丕捡了个漏,纳了袁熙之妻甄氏为妻,这个当然就不用还,也不可能还了。后来甄氏为他生了曹睿。多年后,曹植在回封地鄄城途经洛水时,因“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洛神赋》,有好事者认为洛神的原型就是甄氏,其实是没根据的附会。

九月,曹操颁布命令:黄河以北遭受袁氏父子之害的百姓,今年的租税不必交。同时又加重了处罚豪强兼并土地的法令,百姓都很高兴。

见袁尚被曹操赶跑了,袁谭如地狱里放出来的饿鬼,趁机扩大势力,先后攻占了魏郡以东的甘陵国、安平国、渤海郡、河间国等地,这一行为等于直接宣布背叛曹操。

曹操一看也罢,正好趁这个机会解决袁谭,他不慌不忙,先是给这位亲家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负约;又将袁谭的女儿遣送回家,断了两家的亲事,算是仁至义尽了。

公元204年12月,曹操正式进攻袁谭,袁谭不敌,将主力收缩到渤海郡境内,坚守郡治所南皮城。

曹操打算走水路前往南皮,当时正值隆冬,河面被冻住,船只不能前进,曹操征发当地上千民夫,每人发给一把铁锤、一把凿子,命令他们凿开冰面。乖乖,这差事,想想都苦。

许多民夫干了几天,受不了寒苦,偷偷逃走。曹操大怒,命官差抓捕逃亡民夫,抓住后一律处死,且不准自首,好给下一批民夫立个规矩。

有几个民夫被官差抓得无处躲藏,便主动来到曹操大营自首,求曹操宽恕。

这让曹操很为难,允许他们自首吧,违背了自己的命令;可拉出去杀了又显得不人道。

曹操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便对民夫们说,逃走吧,越远越好,别让官差抓住了。

民夫们无奈,又踏上了逃亡之旅,结果没几天便被官差抓住,就地正法了。

205年正月,曹操大军终于到达南皮,战事一开始并不顺利,寒冬天气,城墙上结了厚厚的冰,攻城士兵无法攀爬,城上箭矢如雨,曹军伤亡惨重。

见此情形,曹操萌生了退意,他打算先退兵,等天气转暖之后再来。

虎豹骑首领曹纯对曹操说,我等孤军远征,就这么撤退一定会影响士气;南皮城久攻不克,我军又伤亡惨重,此时敌人一定会有骄傲情绪,城防必有所松懈,我们再坚持一阵,一定能把南皮拿下!

曹操认为曹纯说的很对,回去容易,等袁氏兄弟缓过这口气来,将来再想消灭他们就难上加难了。

曹操下了决心,哪怕多牺牲一些士卒,也要把南皮拿下。

后面的战斗中,曹操亲自到前线指挥,擂鼓助战,士气大振,在曹操亲自督战下,曹军终于一举攻破南皮城。

城破后,袁军士兵四散奔逃,袁谭也披头散发混在逃兵里,很快便被一名虎豹骑成员抓住,袁谭转身对骑兵说,兄弟,放了我,我能给你富贵!

骑兵笑道,你的头就是我的富贵!说完便砍了下去。

得知袁谭的死讯,曹操高兴的在马上跳起了舞。

郭图后来也被抓到了,不用说他肯定想投降曹操,可曹操能看中他哪点呢?品德还是才华?这家伙构陷同事、离间兄弟不说,还净给袁绍、袁谭出馊主意,简直是朵奇葩,曹操毫不犹豫的杀掉了。

自此青州归了曹操。

消灭袁谭后,曹操趁势进军幽州,追杀袁尚、袁熙。

相对于袁谭和袁尚,袁熙这孩子相对老实,或者说木讷一些,袁绍死后也不参与立嗣之争;老大跟老三掐架,他两不相帮;邺城被围,他也不派救兵,就这么安安静静的在幽州呆着,直到袁尚来投。

事实上袁熙所管辖的只有半个幽州,幽州辽东郡自190年起,便被董卓任命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占据,不归幽州管辖,刘虞、公孙瓒、袁绍都无可奈何。

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早看出了曹操将一统河北的大形势,不愿跟着袁家一起陪葬,发动政变将袁尚袁熙赶出了幽州。焦触自立为幽州刺史。

赶出幽州后,往哪逃是个问题,袁尚、袁熙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辽东,要么去乌桓,考虑到与公孙家关系一向不好,他俩最终选择逃到乌桓。

乌桓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到东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与袁家关系密切,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曹操进幽州后,焦触立即投降曹操,曹操令其继续担任幽州刺史。这种安排表示了对投降者的信任,鼓励其他人效仿,对曹操来说也省事。

容易得到的总容易失去。没多久,幽州又发动了叛乱,以赵犊、霍奴(名字很奇怪,也许不是中原人)为首的变民杀死了焦触和涿郡太守王松,辽东郡的乌桓单于苏仆延联合各郡酋长,大举进攻犷平(今北京密云区东北),摆明了是冲曹操来的。

八月,曹操率军北上,斩杀赵犊、霍奴,又赶跑苏仆延,平定了幽州之乱。

此时,幽州(除辽东外)才算正式落入曹操之手。

邺城攻破的消息传到并州刺史、袁绍外甥高干那里,高干恐惧,向曹操投降,曹操仍让高干统领并州,此时的曹操忙着对付袁尚、袁熙,暂时顾不上西边。

图片

就在曹操幽州平乱期间,十月,高干趁曹操后方空虚,立即举兵反叛,攻陷上党(今山西长治市上党区),又举兵据守战略要地壶关(今天陕西长治东南),以太行山为屏障抵抗曹操。

不知怎么回事,袁绍这几个子侄除袁熙外个个都自带二杆子气质,不闹腾不痛快。袁尚、袁谭闹腾还可以理解,彼时袁氏家底厚、地盘大,如今冀州、青州、幽州都归了曹操,袁谭被杀,袁尚、袁熙逃亡,这时候还看不清形势就太蠢了。

曹操派乐进、李典带兵戡乱,高干依托壶关险要,暂时挡住了乐进、李典的进攻。

206年正月,曹操平幽州回来,亲自率军征讨高干,高干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带几个亲兵逃出壶关,跑到匈奴部落,向匈奴单于呼厨泉求救。

呼厨泉对高干说,我知道你们袁家以前跟我们关系不错,但前面郭援出兵已经帮过你们一次了,这次我们打算归顺朝廷,所以恕我们不能相助。

求援不成的高干无处可去,只好南逃依附刘表,在逃到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被当地的官员所杀。

高干死后,并州正式平定。从此,冀、青、幽、并四州全部纳入曹操的版图。

十三、征乌桓

袁尚、袁熙逃到了乌桓,幽州、冀州追随者多达十万余户,这让人想起了刘备携民渡江的场景。

曹魏方面的传记说是袁尚、袁熙强迫百姓迁移的,但我倾向于认为百姓是主动跟随袁尚、袁熙的。一个原因是袁绍对百姓施行德政,征税不高,百姓生活富足,所以袁绍死时,百姓为他流泪;第二,曹操在徐州屠城、拿人肉充军粮,坑杀八万降卒等恶性事件,令河北人民闻之色变,这次他们跟随二袁,跟荆州百姓跟随刘备是一个性质。

曹操在思索,是继续往北追杀二袁,还是回军对付刘表?

曹军都是中原人,对他们来说,幽州已经够北够苦了,而乌桓比幽州更北更苦,所以大多数人是主张回头对付刘表的,他们认为冀、青、幽、并四州已得,袁绍集团基本被消灭了,袁尚、袁熙成不了气候,乌桓人也不会待见他们,不值得操心。但如果远征乌桓,离中原太远,刘表一定会联合刘备袭击许都,到时候撤军都来不及。

曹操没有表态,他需要听取不同意见,充分权衡利弊。

郭嘉站出来说,我军是通过武力占有了四州,并无恩德于民,而袁绍在四州广得民心,对乌桓又有很深的恩遇,难保乌桓不会帮助他儿子。如果我们去打刘表,袁尚趁机说服乌桓人南下,恐怕冀州、青州、幽州又将落入袁氏之手,我们前面的付出将化为乌有。

郭嘉接着分析说,刘表和刘备不是一条心,刘表只是座谈客而已,自知才能不如刘备,不会重用他的,曹公尽可以放心北征。

其实曹操内心也是打算北征的,十余万户百姓随二袁逃入乌桓,这本身就是件可怕的事,如果二袁与乌桓联合起来,势必会更难对付。可他没想到大家都反对,兵法云“勿以独见而违众”,即:为将者不能固持一己之见而违背众人,就好像一个班考试,其他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唯独你的答案跟大伙都不一样,这时候多半是你错了。这着实让曹操有些为难。

好就在郭嘉及时站了出来,投了自己一票。

有郭嘉的力挺,最终曹操决定,北征乌桓。

从邺城去乌桓有多远?现在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快赶上哥伦布航海了,这么远的距离,首先要解决补给,也就是运输问题,曹操组织人力开凿了两条通往幽州的水渠,以便运输军粮,捎带还能灌溉农田。

随着冰消雪融、春暖花开,时间到了207年,这一年曹操的后方异常安静,孙权在长江上打黄祖,欲报杀父之仇,刘备也没有再捣乱,他在忙更重要的事——三顾茅庐。

2月,曹操下达《封功臣令》,一口气将二十多人封为列侯,其余将士也依次受到封赏,为北征乌桓攒足士气。

一切准备就绪后,曹操正式出兵北征乌桓。

大军到达河北易县(今河北雄安西北)时,已是五月,郭嘉觉得这样行军太慢,起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建议曹操丢下辎重,轻装上阵,曹操遂下令丢下辎重,组织轻骑兵迅速推进。

曹操的计划,是先取道无终(今天津蓟县),然后沿海进攻乌桓,但大军到无终后,遇上连绵大雨,大水泛滥,军队无法前进到海边(傍海道不通),更让曹操没有料到的是,大军的行踪已被乌桓的哨兵发现,前面的路已有乌桓人防守,一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曹操幸运的得到一个消息,无终当地住着一个叫田畴的隐士,曾跟过幽州牧刘虞,刘虞死后到无终山上隐居,颇有谋略,对无终一带的地形也了如指掌,曹操便派人请田畴出山。

田畴是个傲娇的人,袁绍多次请他出来做官,连将军印都刻好了,田畴理都不理,袁尚也多次请他出山,田畴仍然我行我素。

但这次曹操征召,田畴竟然答应了,因田畴一直对乌桓人连年侵犯边境极为痛恨,听说曹操是来打乌桓的,当即表示愿意合作。相比之下,袁氏一直对乌桓关系密切,这也是田畴不肯合作的原因。

到曹营后,田畴告诉曹操,乌桓的主力就在柳城,接着,他又指给曹操一条通往乌桓的小道,该小道已荒废二百多年,如今仅能看出一点痕迹(尚有微径可寻),即使当地人也很少知道,未被乌桓人所防备。

谋划已定,曹操决定抄小道奇袭乌桓,杀他个措手不及。

为了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曹操做出了组织大军撤退的假象,又竖了一块木牌,上书“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待秋冬,再行进军”。

我们都听过“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笑话,撤军就撤军,还把撤军原因、下次进军时间明明白白的写在一块木牌上,是个人都能看出有问题。但乌桓人跟汉人不同,也不读书,脑袋里装不下复杂的东西,乌桓的侦察兵看到木牌后,便回去报告了。

走一条荒废二百多年的山路,谈何容易,跟重新开一条路也差不多了,曹操意志坚决,让士兵挖山填谷五百余里,费劲千辛万苦,总算是把山道开通了。

 图片

在田畴指引下,曹军翻过徐无山,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经过平冈,到了离乌桓老巢柳城二百余里的白狼山,蹋顿这才反应过来,立即组织三郡人马迎击,两军在白狼山遭遇。

让曹操没想到的是,蹋顿带来的人马竟有数万人,而自己只带了数千骑兵,对方全身重铠,精光耀日,而曹军轻装前进,穿铠甲的人很少,兵力和装备相差悬殊,曹操不禁有些惬意。

但曹操毕竟是久经沙场,很快镇定了下来,他发现乌桓人的旗帜混乱,队伍也不成形,应该不难攻破。

此时,张辽请缨破敌,曹操即命张辽为前锋,带领虎豹骑迎战蹋顿。

张辽一马当先冲入乌桓阵营,一枪捅死踏顿,乌桓人百年未经战事,如今单于丧命,乌桓军顿时溃散,虎豹骑奋力追杀。

 图片

袁尚、袁熙见势不妙,逃往辽东投公孙康去了。

打败乌桓军后,曹操进军柳城,招降胡汉人口二十多万,曹操在降兵中挑选了一些青壮年收编到自己军中,日后成为曹魏骑兵的来源之一。收编外国或少数民族人入伍不是曹操独创,诸葛亮在平南中后也有类似做法,收编当地人组织了一支特种部队——“无当飞军”,在北伐中屡建功勋。

打了胜仗,曹军将领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继续征讨辽东,追杀袁尚、袁熙兄弟。

曹操说,不必了,公孙康会把二袁的头送给我的,撤吧。

众将面面相觑,不明白怎么回事,但既然老板说撤那就撤吧。

仗虽然打赢了,人还在乌桓,怎么回去是个问题。

回去的路上,天气又冷又干,几百里荒无人烟,也找不到水和粮食,曹操不得已,下令杀了数千匹马作为军粮,又凿地三十余丈才得到水。

此情此景,说是地狱也不为过。曹操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走回邺城,开始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了。

这时候袁尚、袁熙要是带兵打过来,恐怕要全军覆没了。曹操细思极恐。

路上还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因大军日夜急行,加上水土不服,曹操最喜爱的参谋郭嘉病故,亡年三十八岁。曹操悲痛不已。

 图片

郭嘉病故的这一年,另一位明星人物诸葛亮正式登场,后来有人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这两人没有可比性。郭嘉是曹操的首席参谋,长于军事,善做决断;而诸葛亮不仅长于军事,更长于政治,一定要在曹营里拿一个人与他相比的话,荀彧更合适些。荀彧向曹操提出了“迎天子”的政治建议,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对各自集团发展贡献极大。

曹操回邺城后,立即召集那些反对他北征乌桓的人,大家都惴惴不安,以为曹操要找他们的麻烦。曹操却给了每个人丰厚的赏赐,又解释道,你们当初劝我不要北伐乌桓,都是金玉良言,我这次北伐太冒险了,要不是运气好,早就死在外面了。此次虽然打赢了,做法并不可取,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冒险了。今天的赏赐是想告诉你们,以后再有类似的事,只管大胆提意见,不要有什么顾虑。

在回军途中,公孙康果然派人送来袁尚、袁熙的首级。众人皆不解,曹操解释到,公孙康占着半个幽州,一直担心袁家吞并自己,袁尚、袁熙去投他一定会起疑心;如果我们追到辽东,则会迫使公孙康与二袁联合起来反抗;可如果我们撤军,公孙康为了向我们示好,必会替我们杀掉二袁。

众将十分服气,纷纷竖起大拇指,夸曹操料事如神。

作为回礼,曹操以朝廷名义拜公孙康为左将军、封襄平侯。

田畴因平定乌丸有功,曹操以朝廷名义封亭侯,田畴拒不接受;后来又跟随曹操征荆州有功,曹操第二次封为亭侯,田畴仍不肯接受,曹操拜其为议郎,田畴勉强接受了。

自此,袁绍及其子侄的势力全部覆灭,曹操取得了完胜。

回邺城的路上,大军经过碣石山(具体位置学术界有三说,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东无棣,三是辽宁兴城),曹操来了兴致,独自登山,远眺大海。

 图片

心驰神往间,一首壮丽的诗篇就这么诞生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