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武挥鞭(10)述志令——曹操“求贤令”之后的一次危机公关

 金色年华554 2022-06-28 发布于江西

二十、述志令

“求贤令”一石激起千层浪,曹丞相另起炉灶的做法让许都的官员们议论纷纷。

大家交头接耳,认为曹操有代汉自立的想法,再加上赤壁之败,曹操又年迈,即使掌着兵权也没有平定南方的可能,大家觉得是时候让曹操交出兵权,回到封地安度晚年了。

欲取之,先与之,想让曹操解甲归田,就要给予更丰厚的退休待遇,公元210年12月,在群臣建议下,汉献帝主动下诏,给曹操增加三个县两万户的封地。

之前曹操已拥有了一县万户封地待遇,加上这次的封赏,曹操将拥有四县三万户的封地。

汉献帝此举也是一种试探,如果曹操接受,即是同意卸甲归田了;如不接受,是否有其他所图?

公元前226年,为加快一统天下的进度,秦王嬴政命令将军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做出这一决定,嬴政是犹豫了很久的,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掌握着全国的兵力,万一有点想法不是闹着玩的。王翦猜到嬴政的心理,出征前主动向嬴政提出“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告诉嬴政,打完这一仗我就退休了,请大王多赏我一些良田、美宅和园林,我好有家产留给子孙,嬴政这才放下心来。

 图片

曹操人生中,第一次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着群臣质疑、天子试探,曹操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这次舆情事件。

古代制度,对于皇帝的赏赐,做臣子的要上表称谢。曹操先是上表,辞让三县之封,然后向全国发布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就“让县”行为对天下人做一解释。

“让县”本身不是多大事,曹操更想借这篇文章,在“是否会代汉自立”问题上明确表态,并对“是否交出兵权”做出回应和解释。

这是一篇曹操自传性质的文章,也称“述志令”,有必要好好说一说。白话版(红)及评析(黑)如下: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平庸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搞好行政和教化,建立自己的名誉。

谁年轻的时候还没点梦想呢,曹操有自知之明,当不了名士,只能退而求其次,当个郡太守,也就是地级市长,这是第一个志向。

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市长)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权贵。因此被他们所忌恨,我担心给家族招来灾祸,只好托病还乡了。

《红楼梦》里有张“护官符”,面对权贵,曹操选择了明哲保身,这也是大多数官员的普遍做法,一个梦求功名却又谨小慎微的小公务员形象立了起来。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我内心盘算,再过二十年,等天下太平,我才跟同举孝廉的人年龄相等罢了(到时再出来做事也不迟)。所以返回家乡,在谯县东五十里建了房舍,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谢绝宾客。但这个愿望竟也没能实现。

古代人隐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有的则是官场失意,还有的人是借隐居以示淡泊,博得清名,好让朝廷重视而启用。

唐朝时很多人故意隐居终南山,等着朝廷来请,然后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出山,比考试还管用,成语“终南捷径”就是这么来的。

曹操的隐居除了官场失意,当然也有后一种,他自己也委婉表达了想出来做事的意思。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驻军地方官员),又调任典军校尉(禁军副军长),由文官变成了军人,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封个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图片

讲述两个志向,第一个直接说“志向是什么”,第二个说“希望死后墓碑上写什么”,表达不重复,好文笔,写文章可借鉴。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不招更多兵,一是怕管不过来,二是怕成为出头鸟,这话很实在,当时曹操阅历少,志向、眼界、能力都还比较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

实力大增,可也不是有意为之。

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曹公尚在,未可也)

“曹公尚在,未可也”——借袁术之口委婉的秀了一把肌肉,文章开头比较低调,从这里开始走高了。

后来我讨伐袁术,擒了他四员大将,俘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自忖不是他的对手;但想到这是为国献身,能青史留名(因此我仍然讨伐袁绍)。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杀了他两个儿子(应该是三个,袁谭、袁尚和袁熙)。

刘表以皇族自居,包藏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割据荆州,我又平了刘表,才有天下太平(只能说相对太平,此时还有孙权、刘备、刘璋、张鲁、马腾、韩遂等未平)。

曹操陈述了灭袁术、破袁绍、定刘表三大功绩,其实曹操做的不止这些,还有杀李傕,擒吕布,及迎献帝、平乌桓之功,为什么只说二袁和刘表,因为这跟后面的话有关。

自己当上了丞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起初,只想做郡守、封侯而已,没想到三十多年过去,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汉丞相,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一篇文章的文笔好坏,并不在辞藻华丽,要看是否能抓住人,吸引人读下去,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生动的心理描写:年少无知雄心壮志,受打击后明哲保身,隐居家乡幻想二十年后再出来,当了军人踌躇满志,可不敢多招兵怕惹事端,南征北战总算位极人臣……好似爽文主角一般,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秦汉时这样的文章是不多见的。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呢(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图片

我知道有些人在背后议论我,说我妄自尊大,可是国家没有我,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相比之下,那些议论我的人又干了什么?

曹操前面之所以只提袁术、袁绍、刘表三人,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称王称帝之举,这叫前后呼应。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听上去好像是为了国家,其实未必。东征西讨的是你,但获得权力、位极人臣的也是你,你再忙,说到底还是为你自己忙的。

中原逐鹿的大背景下总是要有人谢幕、有人胜出,这个幸运儿只不过正好轮到了曹操,如果胜出的是袁绍、袁术、刘表甚至吕布,一样也可以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更何况曹操说完这句话没几年,自己也称王了,既然一切都是为自己做的,何必拿国家说事。

以上是全文第一部分,交代了曹操的成长经历以及心路历程。

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安。

铺垫良久,终于说到了关键问题。

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天子。

《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以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到死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

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啊。'

我每次读到以上古人的事迹,没有哪一次不感动得流泪的。

引用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乐毅、蒙恬等古人的事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明确表态,我思慕古人,时刻自省,从来没有代汉自立的想法。

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不光是我,从祖父曹腾算起,到父亲曹嵩,再到自己,以及曹丕兄弟,曹家四代人根正苗红,都是忠于大汉的。

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

以上是全文的第二部分,曹操在“是否会代汉自立”问题上进行明确表态。

但是,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解释了不肯交出兵权的原因,因为权力交出去会遭反对势力清算。

确有这个可能。39年后,曹爽就是因为交出了兵权,被司马懿灭了门。

有没有例外?也有。

诸葛亮去世后,权力交给了蒋琬等人,可诸葛瞻走哪都有鲜花,还当了驸马,甚至到了晋朝,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还得到了司马炎的重用。这都得益于诸葛亮无私的品德与治蜀的功绩,蜀国没有人愿意加害他的子孙。

而曹操四处屠城,滥杀平民,又杀了边让、孔融等名士,唯有紧抓权力才能自保。

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被害,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得不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迫不得已的啊。

将个人、家族的安危与国家安全联系到了一起,谁再针对我、针对曹家就是针对国家。

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既然不交权力,那就进一步巩固权力。以上是第三部分,曹操表示不会交出兵权。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总是放下书感叹、反省。

引用介子推、申包胥等先贤逃避赏赐的事,准备让县。

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所虑,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

打胜仗都仰仗天子洪福,跟我个人没什么关系(咦,不刚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嘛)。

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位我不能让;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完)

前三部门分重点都说完了,最后一部分就 “让县”行为做出解释。(完)

曹操这样无拘无束的写文章,在当时也是一大创新,所以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毛泽东也曾赞曰“自明本志好文章”。

 “丑话说在前头”是个好事,曹操这篇文章,自我分析比较到位,把众人的疑虑、猜测,不藏不掖,不装糊涂,都摆在桌面上说了,即使是自己的私心,也袒白示人,这样一来,反而有说服力。我都说保权就是保命了,再为难我的还是人吗?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曹操究竟有没有篡汉之心?

有人说从这篇文章来看,曹操没那个想法,这有些想当然了。

曹操还写过“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出自《蒿里行》)的诗句,但屠起城来毫不手软,杀害百姓不计其数。

《诸葛亮传》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许多人读至此处,被诸葛亮的节操所感动,但仅凭这些文字,我们是无法判断诸葛亮是否清廉的。

别急,陈寿在文后补充了六个字:及卒,如其所言。

所以评价一个人不能仅停留于“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曹丞相不是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吗?我们看看年表,他都做了些什么?

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曹操发表“述志令”。

两年不到,建安十七年(212),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三年不到,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汉帝册封魏公,加九锡、都邺城、建魏国、设百官;七月建魏国宗庙社稷。

四年不到,建安十九年(214),魏公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

六年不到,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进爵魏王、行天子舆服仪仗。

这就有意思了,前脚不让别人称王,后脚自己当了魏王,还“行天子舆服仪仗”。

 图片

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十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立曹丕为魏王国太子。

看这架势,不出一年,曹操的大魏国公司就要敲锣上市了。

你一定会问,那曹操为什么没办呢?

因为刘备在汉水流域闹出了大动静。

217年,刘备发兵进攻汉中,汉中形势骤然紧张。

218年,刘备亲率大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与刘备夹关对峙。同年九月,曹操亲自赶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坐镇,密切注视汉中局势。

同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都,烧了丞相长史王必军营。

219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驻屯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被黄忠所杀。

事闹大了,夏侯渊死了。

219年3月,曹操亲自从长安赶往汉中。刘备收拢军队据险而守,不与曹军交战。

219年5月,曹操见进军无望,补给乏力,只得将所有军队撤回长安,放弃汉中。刘备遂得汉中,占据汉水上游。

六月,刘备命刘封、孟达拿下位于汉水中游的东三郡(房龄、上庸、西城)。

七月,关羽大举进攻位于东三郡下游的樊城,曹操先后遣庞德、于禁前往增援。

八月,天降大雨十余日,汉水暴涨,于禁军泡在水里,关羽乘势进攻于禁、庞德,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被关羽所杀。

此时,梁县、郏县、陆浑县等地百姓苦于曹操徭役,叛上作乱,南附关羽,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曹操所置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都投降关羽,关羽的声势一度威震华夏。曹操的第一反应是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同年九月,魏讽勾结党羽,联络长乐卫尉陈祎密谋攻占魏国首都——邺城。

军事上连连失利,政治上叛乱不息,搞到这个地步,曹操还心安理得的登基吗?好意思说什么“天下太平”?

尽管后来孙权背盟偷袭江陵、公安,帮曹操解了围,关羽也被孙权所杀,但连年操劳,曹操的身体状况也不行了,孙权送来劝进表,他苦笑着说,这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图片

走到了生命尽头的曹操,面对群臣的劝进,只好说一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把大魏公司敲锣上市的机会传给了曹丕。

曹操确是要代汉的,这篇“述志令”,只是曹操的一次危机公关行为,说归说,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下去。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