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教参考 | 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构建

 冰城雪笛 2022-06-29 发布于山东

图片

一、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运行特点
1.治理体系多元化。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办学诉求的多样化和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等特征,在治理体系的构建上需要内外兼顾,注重平衡与协调,其治理体系也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趋势,具体体现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复杂化。高职院校和企业是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直接办学主体,政府、行业组织等则是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产权结构上,学校、企业、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不同类型的主体都在一定比例上拥有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产权,由此,各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具备参与产业学院治理的资格和权利。并且,在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多主体联合办学的协同效应,需要在治理体系中纳入各利益相关者,充分听取多方参与主体的建议和意见。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其必须走多元化治理的道路。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治理结构是为了保证产业学院办学和育人目标的实现,产权所有者对产业学院的管理、运作及绩效进行监督、激励、控制和协调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目前全国各地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治理模式。从已有的实践经验看,顶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党委会,中层设立监事会、理事会、校长,基层设立各类职能部门,是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治理的典型结构。与普通的办公和民办高职院校相比,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管理职权相对分散,管理层级更多,权力机构更多元,总体上更接近现代股份制企业的治理模式,这也充分反映出产业学院治理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2.服务面向产业化。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服务面向产业化,主要体现在其产业专属性和企业专属性。一方面,“产业学院的建立是基于特定的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其产业专属性十分突出。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通常是直接面向区域内特定的产业或产业群开展人才培养、开发科研项目,而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企业通常是特定产业内或者与特定产业的上下游具有密切关联的企业和机构。产业关联性与专业化使产业学院内的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之间产生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校企之间更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诉求,保证了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学院的服务面向是特定的产业、产业群或者产业链,企业愿意投入资源要素与高职院校共同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除了与职业院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所能产生的外部效应之外,显然还有着更加实际的考量,即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搭建了一个便于获取高职院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平台,由此使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备了较高程度的企业专属性。在已有的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实践中,产业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是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规划完成,具体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实践类教学活动,也是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开展,产业学院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鲜明的企业“烙印”,充分体现出产业学院在育人和科研方面的企业专属性。
3.教育功能综合化。产业学院通常是一个综合型的教育机构,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集教育、培训、科研、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其教育功能综合化的特征更为突出。首先,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挥着教师培养功能。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直接面向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其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一线教师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双师”素养。为适应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企业通常会对来自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或者提供专门岗位供教师挂职锻炼,产业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地。其次,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挥着企业员工培训功能。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与高职院校办学一脉相承,继承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拥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上有着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除了培养“科班”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以外,往往还承担着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职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协助自身开展各种形式的员工培训。最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挥着社会性职业培训功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的职业教育机构,同样承担着开展社会性职业培训的职能。与常规的高职院校相比,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校企合作的层次上更加深入,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也更强,也具有相对较强的职业培训能力和优越的职业培训条件,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社会性职业培训功能。
二、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
1.校企利益平衡机制。利益平衡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泉,也是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所谓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基于合作双方义务履行与权益获取之间的对等关系,来确定双方利益分配的规则和比例,并将此分配规则和比例制度化。在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运行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既有共同点,也有矛盾点,校企利益平衡机制的构建,重点是把握好“放大共同点,减少矛盾点”的原则。在具体措施上,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一是要坚决实施规范化管理,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创建之前,校企双方就应充分考虑合作办学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依据双方需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来确立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的方案,形成联合办学的合同条款,作为后续进行利益分配的依据;二是要根据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阶段性的利益分配动态化调整,弥补合同条款规定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职业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企业投入的资金资源成本较高,而在产业学院运行初期,企业能获得的经济价值则相对有限,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构建起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对于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要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各级地方政府应贯彻落实好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强化监督和管理,保障对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能有效落地。同时,高职院校和社会应当给予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如高职院校要着力强化自身的科研实力和专业服务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和更直接的价值;社会各界也应加快形成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共识和文化氛围。
2.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是实现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要联合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构建校企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方式改革,创建教学资源校企联合建设与管理工作机制,由在校专家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成立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一体规划产业学院的专业布局、课程设置、教材编订、培训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校企双方还可以依托信息化建设,搭建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和线上学习平台,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讲义、试题库、课件、教学培训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依靠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跨时空共建共享。其次,构建校企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在校企共同投资的基础上,要实现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最佳的途径是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前期,学校和企业就应综合考虑,注重实训基地生产环境的真实性、实践教学项目的真实性和产品生产的真实性,集实训功能和生产功能于一体,使实训基地的应用和运行能够产生实在的经济价值。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上,要遵循市场机制,满足市场化运营模式的要求,形成稳定的生产计划和合理的用工需求,建立规范的人员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促使实训基地生产运营适应市场化竞争。最后,构建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双方基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构建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核心在于共建科研队伍和科研项目联合开发工作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抽调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组建科研工作联合领导小组,明确产业学院重大科研攻关的课题和方向,并协调组织科研工作队伍;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联合领导小组应建立校企科研项目联合开发工作机制,由企业提出科研需求并提供部分科研资源、技术资源,由高职院校进行理论研究、技术论证,交由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实操检验,形成科研项目从开发、立项到实施、验证的完整闭环。
3.校企“双元”育人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现代学徒制推进较为缓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份界定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由于无法将在校期间的学生界定为企业职工,使得学生入企实训时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学生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身份界定上的逻辑矛盾,即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下,企业成为产业学院的直接创办主体,产业学院自建立之初就具备了人才定向培养的特征,其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为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教育,消解了学生在身份界定上的逻辑矛盾,为深入实施现代学徒制扫清了障碍。在此前提下,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要严格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贯彻落实文件中的重点工作,形成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同时,“科学管理是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目标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基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双元”育人管理体系,要高度重视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结合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制订并逐步完善管理计划,依法依规实施科学化管理。高职院校和企业要联合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企业的生产过程出发,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严格依照专业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依据企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理念和发展趋势等,及时调整育人策略;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入企实训时的监督,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学生入企实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注重收集和听取学生入企实训的信息反馈,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管理,同时维护好学生入企实训时的合法权益。
来源:高职观察,文章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