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建斌‖秦俑缘(长篇纪实散文之第七章)(主播:宋爱华)

 陕南野山菌文集 2022-06-29 发布于陕西

作者:杨建斌

主播:宋爱华

                                  07

1958年,全国一片大炼钢铁的声音,年轻的杨志发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去参军到革命的大熔炉里去锤炼自己,圆一个军人梦。得知这一消息后,亲朋好友意见不一。大哥劝他别去,并说:“咱家的仇,共产党替咱们报了,国家已解放。在家种田一样给国家做贡献,实话给你说当兵很苦,一般人受不了那罪。我是用身子把子弹擦亮的人……”

杨志发低着头,不说话。

此时,他的心里正燃烧着当兵的火苗,谁也扑不灭。大哥见状撂下一句话:“能吃的那苦,你就去吧!”说完,扭身就走了。他还没见过弟弟不听自己的话,以前的那个弟弟,哪里去了?

夜里星星落下去了,一盏灯火如豆,母亲把杨志发叫到一旁说,“你知道你哥哥为啥劝你吗?”“那是因为你的大哥……”

原来,大哥当年投身川军,后随部队在成都起义,驻守过河北,后又入朝作战,九死一生,他深知军旅艰辛,心疼弟弟才好言相劝。

这年迎春花开放的时候,杨志发和一帮青年报名参军了,在县城周家场的庙里住了一个礼拜后,县武装部特地给他们搭了一个台子,开了一个隆重的欢送会。会上,一位姓陈的政委亲自讲话,告诫他们这些临潼子弟,希望他们此去一定学好本领,时刻准备保卫祖国,将革命队伍的优良传统带回来,以优异的表现回报父老乡亲。讲话完毕,杨志发和伙伴们一起胸佩红花登上了北去的军车。

此时一个俊俏的身影看着杨志发坐上了车,绝尘远去,才依依不舍地回了家。她就是韩秀梅。她听姐姐说了杨志发的故事,心中一动,这次又看到了他心存远大抱负,心里更加爱慕。

杨志发参军的部队隶属于兰州军区陕西境内下辖的304部队,后因变动番号变更为502,是军区一所军械弹药库的守备部队,首长是两位老红军。他们到部队第一堂课就是首长给战士们讲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持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

从那时起,杨志发和战友们都有了一个针线包,从此,学会自己洗衣刷牙,缝补衣物,拆洗被褥及良好的礼仪习惯。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国内其实并不安静,西藏正在平叛,境外敌对势力虎视眈眈,特务破坏活动时有发生。杨志发的部队驻地正好处于关中盆地与陕北山地的结合部,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所以军械弹药安全尤为重要。

有段时期,不远处的山里常有不明身份的人员活动,夜里频频有信号弹无端升起,骚扰视线。鉴于这种情况,他们部队严格执行军事条例,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出入严格盘查,防止敌人破坏。

杨志发的军衔是一名下士,为步兵机枪手,负责一挺轻机枪。与他相配合的还有一名副射手,身配一把五零式冲锋枪,一个备用实弹盘,他们俩人为一个组合。

部队的生活节奏很快,经常是技术比武,打靶投弹,夜间训练,或是在泾河滩上摔跤格斗,武装泅渡。他和战友们一个个练得非常用心,他感觉到部队的生活紧张刺激又很充实,也经常成绩名列前茅。

1959年他获得口头奖励两次,1960年七月他被评为五好战士,1961年11月嘉奖两次,1964年被评为生产标兵一次。

有一年冬,连里派杨志发去炊事班帮灶,在这期间,他负责外出采购,于是后勤给他配备了一匹军马,谁成想他与军马之间有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那匹马个头不高,通体雪白,一双大而明亮的眸子一闪一闪的,杨志发自从见它的第一眼便喜欢上了它,后勤首长吩咐:“马可以骑,但负重不得超过一个人负荷,骑人时马不负重,负重时马不骑人,它认识军营和集市的路可做向导,记得早去早回……”

杨志发向首长行了个军礼,然后接过缰绳牵马出了军营。一出门,他便飞身上马,马儿驮着他踏着轻快的步子向淳化县城驰去。路途中,忽遇一辆绿色的军车飞驰而过,白马突然一声嘶鸣追了上去,三下两下超过了军车,然后故意堵在车前扭着屁股踱开了四方步,还不时打着响鼻,歪着头,鼓着眼,挑逗汽车。惹得开车的小战士直摁喇叭,杨志发见状,忙抖抖缰绳驱它到道旁,心里边想,这马见军车像见了老朋友似的,这么调皮,真有意思。

到了县城,杨志发早早下马牵着它走进集市。集市上人声嘈杂,热闹非凡。而白马却神情镇定波澜不惊,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行走间,集市上的一个闲人瞅白马漂亮,忍不住伸手来摸白马的额头,谁知白马一声嘶鸣,瞪着眼睛咧开嘴巴,好像要咬人,惊得众人四散,那人慌忙抱头,连滚带爬地躲到一边。杨志发吃了一惊,连忙拢住马头喝令白马:“安静,安静!”白马这才安静下来,不高兴地甩着尾巴,杨志发一边给周围群众道歉一边告诫众人:“这是军马,请不要随便去摸,以免伤人。”

通过这两件事,杨志发对白马多了些了解。他觉得白马不简单,不像他最初感觉那样温顺安静,它骨子里其实很烈。

下午买完东西,它将物品整理好,捆扎在马鞍上,便牵马出城。他晓得白马认路,便干脆在马脖子上盘了缰绳,放开手让白马跟着自己走。不料马儿性急“踢通踢通”走得快,一会儿就将杨志发甩在后面。一路上,杨志发追得满头大汗,最后热得受不了,干脆脱了棉衣,用武装带一捆,拎在手中,上身只穿一身单衣在后面急追。追了有十多里路,白马可能意识到自己走得快了,便在一处岔路口停下来,它一边啃着脚下的干草,一边轻轻地甩着尾巴,悠闲地等着杨志发。

当看到脚步踉跄的杨志发赶过来时,聪明的白马竟有些不好意思,它慢慢踱到杨志发身边,用嘴巴在他的背后轻轻地拱舔,嘴里小声哼哼,杨志发又气又笑,一时怒气全消,赶紧抓过缰绳继续赶路。

回到驻地,天已擦黑,杨志发也心疼马儿,赶紧卸了货物,将白马牵到操场上去溜圈,白马抖了抖鬃毛,在地上舒服的打了几个滚,杨志发这才将马儿牵回槽,拴好缰绳,并给它拌上草料,提来温水饮马,趁马儿吃草的时候,他又给白马刷刷毛,马儿也很享受,一边甩着尾巴,一边发出满意的咕噜声。一双黑而亮的眼睛,一直盯着杨志发看,长长的睫毛一闪一闪的,好像对杨志发这个新战友还比较认可。

这时,饲养员过来了,他见此情景边给白马添草料,边给杨志发说:“白马已经认你做朋友了,你看他在观察你呢!它可聪明了。识军号懂纪律,能分辨敌友,是位老战士……”。

就这样,杨志发和白马成了工作上的好搭档,生活中的好朋友。他觉得在部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白马共同工作的时期。

谁知半年后的一天,杨志发突然听到了一个令他心碎的消息,白马死了。闻讯的他心立刻抽泣起来,在晶莹的泪光中,杨志发仿佛又看见白马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对他一眨一眨的……。

在一个通风的过道上,那匹可爱的白马头抵着地,直着身子靠在墙上,头上长长的鬃发遮住了那双明亮的眼睛,大伙抬它时,身体早已僵硬。

团首长听说了此事非常震怒,赶忙上报军区并查明原因,原来是一位新来的战士使用完白马后不知悉心照料,将大汗淋漓的白马栓在过风的通道,使它意外中风而亡。团里严厉地处分了那名战士,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白马的全部历史。

原来这匹白马是一位立过战功的军马,它五岁入伍闯过枪林弹雨,几次穿越过火线,挽救过我方指战员性命,它最后一次立功也是它转到地方部队的原因。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白马身受重伤,它屁股后面到尾巴骨之间被枪弹击穿了一拳头大的洞,鲜血直流,但是它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将我方人员救回后方。

由于枪伤严重,恢复后影响奔跑,才转到地方部队发挥余热。另一方面也是让它养老,谁知自己战士的一时疏忽竟使它意外身亡,让人唏嘘不已。后来部队上安葬了白马,它的墓碑刻有它的一生履历,多年后杨志发每提起白马都伤感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人说秦人祖先过去是给黄帝养马的,他们和马容易产生感情,杨志发听了心想别人信不信我信,因为在自己的从军生涯中有匹白马曾是我的一位战友。

第二年部队进行危房改造,杨志发和临潼参军的战友们中不少是有手艺的匠人,正好派上用场。于是军训之余,杨志发领着他们一起给团里整修危房,改造新的库房。

他们将旧的老房拆掉,砖瓦木料归置,添置不足重新使用,另盖起了一座座整齐宽敞的库房和战士宿舍,提高了武器弹药存放的质量和空间,深得战友们和首长们的好评。

杨志发在部队的事情很快传回家乡,嫂子便托人给人家姑娘韩秀梅提了亲,于是两人很快建立了关系,开始了书信来往。

六十年代初中国粮价暴涨,连部队上都开展节约运动。他们部队的领导也想办法改善战士们的伙食。这期间,部队在淳化山中开垦有农场,派人在里面种粮种菜,并且允许一定范围内可以狩猎,打些野猪、兔子、野鸡等危害群众及农作物的野生动物,用来改善部队战士的伙食。

杨志发因身体素质好思想进步又有一手好枪法,所以被选派去了淳化,他们在农场中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次杨志发在巡山时发现一头野猪,便赶紧招呼战友们进行围捕,谁知野猪机警,觉得情况不妙,迅速逃离。杨志发带领战友们穿越密林,踏着荆棘小路追踪,在十几里外才将野猪截住并开枪击毙。

当时他和战友们的衣服被刮的到处都是口子,但大家顾不上这些,将这只野猪就地宰杀,将肉分成几大块,用衣服包了给部队灶上送去。

这一年,他们种的蔬菜也长得不错,很快提高了连队伙食的补给。

一年后,杨志发被调回驻地,回到了原来的岗位。

冬天的一个夜晚,杨志发正在熟睡,突然,宿舍内轰隆一声巨响,剧烈的冲击波将一件棉军衣炸飞过来,盖在了他的脸上。宿舍里,顿时烟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杨志发赶忙爬起来,快速地穿上衣服,抱起枪,砸开窗户冲到外面。到了外面发现大家都衣衫不整,而且并非部队演习,便立即子弹上膛进行警戒,并派人向部队报告情况。这时,宿舍内又传出一位战友的求救声,杨志发放下枪冲进宿舍,半跪着摸索前行,将腿被炸断的战友背了出来。

团首长和指导员闻讯立即提枪赶到,迅速组织了包围警戒线,搜救伤员,经过清点盘查,很快锁定嫌疑人。团里派杨志发带队追捕,最后在营房外将嫌疑人抓获,缴回了武器弹药。

杨志发因各方面表现出色,深得部队首长们的认可,服役三年后,又被部队留下来继续当兵超期服役。

但两年后一件小事深深触动了他,使他的人生发生转折。有一次,他兴冲冲赶回家探亲,正碰上父亲和村中的几位长辈在饲养室老墙跟下晒太阳。他忙过去给父亲打招呼,但父亲向前伸了几次腰,愣是没站起来,他忙问:“大,你这是咋的啦?”父亲皱皱眉,抿着嘴说道,“不碍事,回家说去!”杨志发搀着父亲回家,寒暄几句,刚想发问,父亲却催着说自己困了,想躺下休息便进了里屋。杨志发悄声问母亲,母亲听了,红着眼说,“四儿,你大这是饿的,今年年景也不好,国家粮食紧张,很多人吃不包,不光咱这一家,你看咱家人多,劳动力少,唉。

听完母亲的诉说杨志发眼眶湿润了。他想这个家太需要有人与父母亲分担家庭的担子了。这天夜里,他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在心里想了好多好多......

回到部队后,他向团里打报告,请求复员回家,部队首长听说这事很意外,诚恳地找他谈话并表示,只要杨志发愿意留在部队,就会一直干下去,前途会更好,希望他再考虑。韩秀梅知道这事后也来信相劝,希望他为以后着想。杨志发经过反复思考,还是坚定回复了首长,坚决要求退伍返乡。见他态度坚决,首长们便批准了他退伍的请求。

临别前,老首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虽然退伍了,可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预备役军人,一旦国家有难,要随时听从党的召唤,拿起武器,保家卫国。我希望你将部队上学到的优良传统带到地方上去,听明白了没有......”

杨志发和几位退役的战士庄严地向首长敬了一个军礼,大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嘱托.......”。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小秦俑,原名杨建斌,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办秦俑村人。好文学,旅游,雕刻,收藏等。著有《秦俑缘》一书。

【主播简介】

宋爱华:热爱唱歌,热爱诵读,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心,做你的真心朋友。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吕学敏   远洲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副主编:墨海顽石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方子蝶        无言年华       小麦的籽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雪舞梨花

大乾州        新新文学       我是布衣

往事余味        力 荐         松风阁语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杨建斌‖秦俑缘(长篇纪实散文之第一章)(主播:海俊)

杨建斌‖秦俑缘(长篇纪实散文之第二章)(主播:沉默的人)

杨建斌‖秦俑缘(长篇纪实散文之第三章)(主播:张志英)

杨建斌‖秦俑缘(长篇纪实散文之第四章)(主播:涟漪)

杨建斌‖秦俑缘(长篇纪实散文之第五章)(主播:赵秀梅)

杨建斌‖秦俑缘(长篇纪实散文之第六章)(主播:耿玉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