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评分享】国际著名诗人评论郭金牛

 置身于宁静 2022-06-29 发布于浙江

名家点评 中国打工诗歌

我被诗人郭金牛的诗作《重金属》的强韧以及《罗租村往事》的丰富想象所震惊,此人兼具狂野的幻想力和对一切生存“搏斗者”的悲悯,他或许是我所读到的当代中文诗人中具有大情怀的担当者。对于我来说,郭金牛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著名诗人杜尔斯·格仁拜因

郭金牛的诗集《纸上还乡》,同时具有当代中国现实和当代中文诗歌的双重典型意义。它不诉诸社会喧嚣,却用真切、鲜活、极具个性化的词句,向我们敞开了一个无声者的世界。他写作意识清晰,技巧成熟。一粒“米”、一点“白”,灵动的语感、跳荡的节奏,举重若轻,似轻愈重,以柔声、甚至气声唱法,贴近心灵的颤动,丝丝缕缕挑开挤压成块的凝重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底层。能够意识到这个底层,写出这个底层,且写出它的深与广,反映诗人的思想深度和情怀,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著名诗人杨炼

郭金牛成为近年来中国诗坛的一匹黑马绝非偶然,他的诗歌兼有相对当代社会现实和诗歌的双重典型意义,尽管他首先致力于书写他真实的生存处境和内心世界,却无意中成为底层千百万“打工者”的代言人。他的诗歌与其说呈现了当代诗歌一道夺目的风景线,不如说穿透了所有的风景线,同时,穿透了一切“诗化”的美丽谎言。他的犀利使“刺痛”成为诗意的核心;而他的节制则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清越饱满的美学品质。这种品质与温柔敦厚无关,而仅仅是为了捍卫劳动者的尊严,同步实现其撰刻“打工者的汗青”和“纸上还乡”的精神目标。他的诗举重若轻,似轻愈重,精警、敏捷、灵动,其节奏与以至于呼吸之间,既有某种惊人的合,又显出自身独具的魅力。他以某种微妙的反讽方式,同时向传统诗词和当代诗歌汲取养料,以一念间抓住真实和正义的综合创造力,深化、拓展、延伸和辐射其冰火覆集的诗学空间,通过不同角度的反复书写,他极大地丰富了“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传统母题的内涵,并迫使其前所未有的部分,成为本时代对诗歌的重大贡献。

——著名评论家唐晓渡

农民工诗人的写作还比较单一,大多是对城市、乡村、身份的疼痛式的体验,但文学不仅仅是疼痛,在美学上显得狭窄一些。不过,从去年获奖的郭金牛的诗里能看到不同的层次,从他的字里行间能闻到一股令人肃然的气息:生命的轻与重,诗歌高与贵,艺术的美妙与独绝。

——著名诗人、评论家霍俊明

从小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无法体会郭金牛的诗歌的,如这样的诗句 “662大巴车662次乘坐/662大巴车不是起点也不终点/它经过罗租工业区,石岩镇,和高尔夫球场/就像我经过小学初中和大学……”令人欣慰的是,诗人把这种独特的感受呈现出来时,已经没有了那种悲戚与自卑感,而是显得水乳交融。像郭金牛这样的城市诗歌,既没有波德莱尔那样偏执的“恶”,也不是飞机、高铁、楼堂馆所和灯红酒绿的城市浮华外表,而是从城市人的精神向度上雕刻标记。

——著名诗人梁平

郭金牛是一位寄居他乡的蓝领诗人,一个于工业园中眺望田园的抒情诗人,一个不无幽默感的哀歌诗人。郭金牛经验的普遍意义和极端性,不仅在于他背井离乡近二十年辗转广东各地换过多个工种的沧桑打工史,更在于他的乡土情结、与生俱来的浪漫精神、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朴素情怀。他的诗歌在坎坷、复杂、悲凉的底层经验的打磨熬炼下,逐渐形成了一种十分特别的灵动、尖锐、一咏三叹的语言风格。之外,郭金牛的写作技巧成熟,对抗与顺应,首尾相连,举重若轻地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界面,这种“基于自身生存境况”与“中国式问题”的写作,对人类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进行诊断,用诗歌力量为当下现实提问。

——评论家、《文学界》编辑易清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