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北京】

 宜宾客 2022-06-29 发布于山西

云居寺在帝都西南房山区,算是帝都最偏远的国保了,如果从大广场到这里往返至少在160公里以上了,此行得力于孟哥崔姐的诚邀襄助,结局完美。

云居寺的国保项包括云居寺塔、石经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3处。寺院从山门到毗卢殿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构,老庙遭受了抗战时邻居日倭的蹂躏。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今天存有唐、辽、金、元、明、清等诸代遗存,另一个信息可以解读出古代政权对幽州的确权,缺席的有五代、宋,它们各有理由。

历代释徒在此不倦经营,也见证了此庙的重要性。有好事者说它是“北京的敦煌”,这有点言过其辞,“藏经洞”倒是有点恰如其分。

北塔是云居寺第一高物,和蔚县的南安寺塔都是大辽天庆年间的产品。其高30多米,为楼阁式、覆钵式混搭塔,与蓟县白塔相貌上有着表亲血缘。

基座上有砖雕力士、乐伎、谒语等。两层塔身为楼阁式,每层出塔檐和平座,并装饰有砖雕仿木斗栱,美感度和层次度高于白塔。塔身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部分为明清时重修。

北塔周围是小塔、碑碣、经幢的聚合地。四角各有一座唐代方形小塔,通高皆为 4余米,七层密檐式汉白玉石塔。

立面开有券形门,左右雕两力士,门内正面为一佛二胁侍或兼有供养人。塔身上镌刻有文字。

田义起合家供养塔,唐太极元年(712年)

广公禅师塔,金泰和二年(1201年)

白话圣旨碑,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原在孤山口,1975年迁此。

贤劫千佛碑,碑阴有篆书“隋刻千佛之碑”,碑阳有唐武德四年(621年)题记。此碑出土于房山窦店古城遗址。

医隐贾君阡表碑,元大德八年(1304年),碑阴为贾家家谱。

左:辽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右:孙士林神道碑,唐光启四年(885年)。

李公石塔,唐开元十年(722年),此塔是四座唐塔中保存最为完好,内容也是最多的一座,内有一佛二胁侍、供养人和胡人形象,塔东面壁,刻有梁高望书行书《大唐易州新安府折冲李公石浮图铭》,书法也漂亮。

唐景德二年(711年)石浮屠

辽陀罗尼经幢

单檐唐塔,高1.8米,1976年从水头村蔡德武家移至此。

左:《石经山大云居禅寺藏经之记碑》元至元二年(1265年),右:《重修云居寺壹千人邑会之碑》辽应历十五年(965年)。

《唐故律大德道行之碑》唐咸通八年(867年),原立于杖引泉西,1976年迁至北塔下。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石塔。石浮图铭的旁边还有民国年到此一游的涂鸦。

北塔北面的三座清代砖塔

嘉庆御碑

日倭炮弹的痕迹

1990年房山天开塔地宫出土的辽代舍利塔,高1.7米。

云居寺南区还有辽塔、石经版等精粹。高5.7米的石质开山琬公之塔建于辽大安九年(1093年),须弥座上雕有海葡萄等图案,上为八角形塔身,再是三层檐及莲座、刹顶,此塔该是辽代为隋唐时期静琬大和尚建的墓塔。

这位云居寺开山之祖功不可没,从隋大业到唐贞观,30多年孜孜不倦,刻有《华严经》《涅盘经》等,让柔脆的纸品质变成坚牢磐石,以期天长地久。

刻经是个繁浩闳毅的工程,寻经、采石、书写、镌刻、保存等程序与财、智、体三力环环相扣,作始也简,将毕必钜,需勠力同心而终得善果。

静琬圆寂后,其弟子前赴后继,继续刻经,直到大唐集团关张。度过了五代战乱的寂寥期,笃信释教的辽、金两代接手前业,再接再厉,基本奠定了寺藏。刻经工程一直延续到明崇祯年间,回望隋大业,时光已逾千年。

与新建的仿辽南塔合影

压经塔在静琬塔的前面,是一款玲珑秀颀的石塔,八角九层密檐式,高约5 米,建于辽天庆八年(1118年)。

须弥座底层刻有狮子滚绣球等动物图案,上为覆莲,束腰为伎乐,再上为飞天,美轮美奂。塔身上镌有“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文字清鉴,可以读到“闻道宗皇帝赐钱造经”等字。

压经塔下就压着一万多块经石,这个地穴是天庆八年善锐、善定两和尚在藏经洞房地产不够的情况下挖掘的,里面的经石均竖放,大小不一,层层叠叠,成为云居寺保存石经最多的一处。

纸质易找易翻,而石头的属性则相反,它的功能是纸质失损后的补充,是个相对恒久的记忆硬盘。

北郑院邑人起建陀罗尼幢,辽应历五年(955年),1977年北郑塔内出土。

站在云居寺下,往寺外西北山顶处望,有一小塔遗立,即老虎塔。问好路后,穿过几个清代的碑和一处吠狗的据点,开始顺着山路不停的上升与盘旋,老虎塔始终收在视线里。

此处人迹罕至,因为这尊辽塔颜值太低。八角五层密檐式,面南开券门,其余为直棂盲窗和假门,无花色砖雕,其貌不扬,是为到此一游。

石经山在云居寺东北1.3公里处,穿过京原线,顺着山路往上走,就是云居寺另一处存放经版的地方。

这里共有9洞,分上下两层,藏有经石4000多块。除了第五洞雷音洞开放(但禁拍),其余八洞在贮满石经后即以石塞炉熔铁锢封,有的通过窗隙可勉强观之。下层只有1、2洞,是唐开元时期惠暹和尚准备刊刻大部头经卷开凿的。

雷音殿在上层,开凿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原是阿弥陀佛的经堂,石门已不见,唯见直棂窗。

四周是隋、元经版,紧紧贴砌在墙壁上,中间是四根精致的石雕千佛柱,这里实在找不出禁拍的理由,人防、技防加物防,怕破坏,那就不让进就完了嘛。

石经山上现存南、东两个石塔。我指着几个人在南塔附近晃悠,问管理员能不能上去,回答是不行,因为怕山石脱落。执意前行,原来这里根本不是他说的理由,而是在考古。走过瓦砾遍布的遗址就是金仙公主塔。

塔为七层密檐石质方塔,高3米多,为荐福塔,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年),面南开有火焰型拱券门,左右是力士,里面雕像已毁。与云居寺内几座唐塔形制大同小异,都是那时的流行款。

塔身外壁刻有唐开元九年《云居石经山顶石浮图后记铭并叙》、开元二十八年《唐金仙公主请译经施田记》、辽太平六年(1026 年)韩绍勋供养等题记,文字多模糊不堪。

施田记上面写的是金仙公主赐云居寺大唐新旧译经四千余卷及施庙产事。后人因金仙公主名气,一叶障目,不等看完其他碑文而臆断此塔为功德塔,其实它最早的功能就是追远祈福。

金仙公主是睿宗第九女,玄宗同父同母之妹,据说名字叫李无上道。这位道姑看样子也热衷于佛教事业,捐经做母本就是例子。

她始封西城县主,后升级成长公主,大概是实封,否则不会有麦田、果园、山林这多私产赐给云居寺。

金仙公主陪葬于蒲城桥陵,她的墓志铭、盖现存放于蒲城文庙,有兴趣者可以去一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