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慧兰 | 感念母校勤耕耘 不懈追求结硕果——记榆次市政协委员、果树专家杨成亮

 天下孝义人 2022-06-29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有位老人说兑镇是这样来的

·  《三上桃峰》编剧署名之争

作者:杨慧兰
杨成亮是我至亲至爱的亲人。小时候不懂父辈的情感,长大了才慢慢地溶进他的心里,和他聊一些话题。人老了最容易怀旧。叔父常和我聊的就是他的学生时代,尤其是让他刻骨铭心的初中时代。话匣子一打开,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时而欣然自得,时而潸然泪下,言语中无不透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人生愿景的追求。然而,他谈论最多,感动最多的就是他的班主任闫振华老师。他说,是他的老师奠定了他人生的基石,是母校的恩泽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叔父是孝中第二届初7班学生。195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跨进母校的大门,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只是到了初三后半学期,因家境不济,他常常饿着肚子上学,班主任闫振华老师得知此事后,立即和学校领导取得联系,并研究决定让叔父到学校食堂免费上灶吃饭,直到毕业。这段时间虽不是太长,但对当时的叔父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这不仅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改变了他一生的追求。他立志学农,决心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初中毕业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太谷农校果树专业(公费中专),后被学校选送参加高考,顺利考入山西农学院园艺系果专继续深造,毕业后分配到晋中地区,先后在晋中园艺场、晋中农校和晋中果科所一直从事果树的科研、生产和教学工作。职业的选择,使叔父既是讲解师,又是宣传员,更是实践者。他常年背着各种优良品种,上山下乡,走乡串户,走遍了晋中的山山水水。他以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向当地干部和群众讲授果树栽培技术。他常常站在雪地里或爬在五六米高的果树上,冒着风寒,做现场操作示范,进行技术指导,向果农讲解果树越冬的有关知识。与此同时,他每年还要引进和培育苹果、梨、桃、葡萄等优种果苗20余万株,推广到晋中各县市、乡镇和农村。
叔父在担任果科所果树研究室主任期间,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人们对水果的需求,根据全区果树种植急需矮化密植栽培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情况,引进了英国M系和MM系为主的矮化砧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选出了金冠的中间良砧,培育成了以红星、金冠、秦冠和国光为主的优良矮化砧苹果,设计和建成了以北田镇张胡村为代表的榆次第一矮化苹果园,成为该村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并使该村成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

高级农艺师杨成亮赴现场给学生们讲解果树的疏花疏果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瓜果市场出现激烈竞争的局面,实践中的他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赢得市场,必须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对现有的果树进行更新换代,提高果品质量。于是,在他的积极建议下,晋中市全区开展了苹果芽变选种工作。选出了品质好、强的红星系、金冠系、国光系的芽变好品种,同时还选出了芽变早桃新品种;引进日本红富士系列的优种以及津轻、新乔纳金和我国选育的多种优种水果。在晋中市使赵乡鸣李村设计和建成了晋中大型的红富士苹果园。进入盛产期后,大量的优质红富士苹果供应上市,取代了国光系列的旧品种。通过他的技术指导,在晋中建成三百亩至一千亩的果园就有7处,并保持了高产稳产,如晋中果科所只有三百亩果园,但生产的苹果、梨、葡萄和桃等水果盛果期稳产在每年60万斤左右,最高年产达100万斤,累计1800万斤以上,为全区提供了大量的新鲜水果,在当地农民致富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然而,却没有一个苹果、一株果树属于他自己,他只是一个精神富有者。正如当地果农说:老杨无私地给了我们一条致富经,我们打心眼里感激他。
由于长年的跋山涉水和野外站立工作,使叔父的两条腿患上了静脉曲张,核桃大的瘤子随时都有破裂的危险。在党和政府及单位领导的关怀下,他被送进晋中一院进行全面检查,后被送到北做了手术治疗,抽去一米长的两条血管。痊愈后的他,更加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劳动。此后,他刻苦钻研,忘我工作,进行了果树与气象关系的研究,把肥大、水勤、管理条件要求严格的短枝型红富士、新红星、玫瑰红、金矮生以及北海道9号、津轻、新乔纳金和红世界一等优良苹果品种,引到海拔1000-1100公尺的高寒山区。在寿阳县上湖乡常村和昔阳县闫庄乡赵庄村等地建成了近千亩的短枝型矮化苹果园,经过与果农的精心培育,取得了二年结果、三年投产、 五年丰产的好效益,亩产达到1500斤左右,使贫困山区彻底改变了面貌,常村成为寿阳县经济腾飞的十佳村庄之一。
叔父从事园艺工作38年,他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果树科研工作。多年来,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果树栽培、植保和育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在省、地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其中《退菌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效果良好》(《山西果树通讯》1974年第4期),《特平液防治苹果树腐烂病》获晋中地区科研二等奖,《芽变早桃》获晋中地区科研三等奖,《金冠的中间良砧——M7)(《山西果树》1985年第3期),1986年评为山西省优秀论文,并编入《中国园艺学会论文集》。《玫瑰红苹果的山地丰产技术研究》(《山西果树》1996年第4期)《山西山地开发短枝型苹果的气象条件及相应对策》1996年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并发表于《山西气象》1998年第2期。此外,他还编写了 25万余字的《晋中果树栽培》一书,为当地的教学和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高级农艺师杨成亮(左一)和榆次市原市委书记耿彦波(左三)、原榆次市政协主席康柱生(左二)研究果树的夏季管理

上世纪90年代,叔父被选为榆次市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十三届政协顾问。荣誉面前,他不忘本职工作,他在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政议政,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多年来,无论酷暑盛夏,还是寒冬腊月,他都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支农、扶贫和科技三下乡活动,先后深入黄采、 张庆、东赵、北田和乌金山等乡镇20多个村,不厌其烦地向果农手把手传授果树栽培技术,现场解答果农提出的各种问题,受益者不计其数。果农们高兴地赞扬道:老杨才是真正的扶贫工作者。
由于叔父的不懈追求,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他多次受到省、地、市记者的专访,多次受到省、地、市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多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政协委员和政协提案先进工作者,并得到了单位领导的提拔重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先后担任果科所科研科科长、果树研究室主任,期间兼任山西省园艺学会理事,晋中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1987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他的事迹被编入榆次市文史丛书、选入《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库》一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果树专家。这既实现了他献身农业科技工作的夙愿,也展示了一个孝中学子的风采。
古稀之年的叔父,每当忆及当年的往事和经历,总是念念不忘已故恩师闫振华先生,念念不忘母校恩师们的精心教诲。他说是母校得天独厚的沃土培育他成长,是母校无私奉献的园丁们培养他成才。值此母校建校六十华诞之际,他衷心祝愿母校蒸蒸日上,更加灿烂辉煌。
原载于《雨润无声——校友回忆录》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