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气病与苓桂剂

 昵称61984252 2022-06-29 发布于重庆

(1)水液代谢的核心脏腑:水液代谢的正常生理功能,如《素问· 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的为常也。” 盖饮入于胃,脾 为之行其津液,以灌溉全身;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行治节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主气化开合。总司一身之津液;三焦为水道,是水液气化升降的道路;膀胱为水府,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水液代谢,须经由肺、脾、肾、三焦、膀胱等核心脏器的共同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2)水液代谢的相关脏腑:心是水液代谢的重要相关脏器,心为阳脏而主火,温水而制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只有诸脏腑功能协调,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推新陈致新,从而“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维持水液正常代谢。

(3)水气病的形成:“ 五经” 之气化失调,则司水功能受到障碍,尤以阳气不能化阴,气机不能行水而致,则水液代谢失调。因而造成气寒水凝,水之气为寒,寒为阴邪,必伤阳气,因此,水寒浩淼难制,或表或里,沿三焦为害,而致水气证产生。若其中任何一脏一腑或任何一个环节产生功能障碍,气化不行,水液环流受阻,都将会发生水液停聚,或留滞于中,或泛溢于外,或停蓄于下,或冒泛于上,皆可形成水气病。

总之,水气形成的枢机关键有二,其一为脏腑功能失调,阳气虚衰,气化失职,尤以心肾最为关键;其二为水邪泛溢,湿邪寒浊,充塞脏腑内外,挟其邪气上冲,而出现有关水气病之症状。

水气病的基础症状

水气为病,变动不居,随气而行,流窜甚广,或上逆冲胸,或痞塞于腹,或蓄积下焦,随其侵犯脏腑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症状,现就水邪为患所致的十一种症状,分述于下。

(1)小便不利:由于气化不利,水液不能正常排出,如《素问· 灵兰秘典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 如五苓散证,小青龙汤证的或然证,皆见小便不利。苓桂术甘汤证,虽未明言小便不利,但在《金匮· 痰饮病篇》的方后注有“ 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的记载,可见此证原有小便不利的症状。

( 2) 水渴:即口渴。由于水饮内阻,阳气不化,水不化津,津不上承,故见口渴。其特点是口舌干燥,或不欲饮,或饮后不适,或饮不解渴,常与诸水饮内停症状并见,如五苓散证的消渴:小青龙汤证的或渴,皆属此类。

( 3) 水逆( 包括水吐、水呕) :水逆即水邪上逆作吐之意。其特点是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吐后仍渴,再饮再吐,’名为“ 水逆” 。渴饮的同时必有小便不利,见于五苓散证。若水遏于下,上迫于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者,为“ 水呕” “ 水吐” 。如小青龙汤证的干呕,真武汤证的“ 或呕” 。

(4)水痞:由于水饮内停,而致心下痞。如五苓散证之“ 心下痞” ;苓桂术甘汤证之“ 心下逆满” ;十枣汤证之“ 心下痞硬满” ,皆因水饮内蓄,气机不畅,升降失职所致,故谓之“ 水痞” 与五泻心汤之气痞不同。

( 5) 水悸:由于水气而致悸动不安,常表现在心下脐下。一般来说,心下悸者,多因心脾阳虚;脐下悸者,多为心肾阳虚,水邪停积所致。如茯苓甘草汤证的“ 厥而心不悸” :真武汤证的“ 心下悸” ,是寒水之气上凌于心所致。苓桂甘枣汤证的“ 脐下悸” ,则是心脾阳虚,肾水上犯而成。水悸是阳气虚衰,水停较重之候,正如《金匮要略》记载:“ 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

( 6) 水眩:由于水邪停职,阻遏清阳上升的眩晕。苓桂术甘汤证的“ 起则头眩” 为脾阳虚,水停中焦,清阳被阻而致;真武汤的“ 心下悸头眩” 是肾阳虚,寒水之气上冲所致。

( 7) 水咳( 喘) :由于水寒犯肺,肺气不降而致咳( 喘) 。如小青龙汤证的“ 咳而微喘” ;苓桂术甘汤证的“ 短气有微饮” ;苓桂杏甘汤证的咳嗽等。

( 8) 水肿:为水气病最常见的外在表现,由于水邪泛溢皮肤,流溢于四肢,故为浮肿,真武汤证的四肢沉重即为肿的象证。

( 9) 水利:指因水邪而致泻泄而言。由于水饮停留,下趋肠间,则为下利,或称“ 水泄” 。如真武汤的下利,十枣汤证下利。

( 10) 水痛:水为阴邪,从寒化,水寒之气,凝滞经脉,有碍于气机运行,气机闭塞,不通则痛,如五苓散证的“ 必苦里急” ,真武汤的腹痛,十枣汤的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即属此类。

(11)水厥:水邪内停,阳气被遏,不能达于四肢,而致手足发凉,谓之“ 水厥” ,如茯苓甘草汤证的“ 厥而心下悸” 。

以上为水气病常见的十一种症状,当然不是每证俱见,临床上往往是有此无彼,或彼有此无。其症状产生的多寡,取决于人体内在因素,阳气盛衰,水邪侵犯的部位,以及水邪为患的轻重程度。

苓桂剂的组方结构与相应变通

图片

苓桂剂以温阳、化气、行水为组方基本原则,其药味以茯苓、桂枝、甘草为各方的共同药物,根据三味药配伍作用,可分为二组:一组是茯苓桂枝相配。茯苓在方中作用有四:一为利水渗湿以消阴翳;二为养心安神而止悸动;三为健脾 培土而防水泛;四为甘平入肺,行治节之令而利水道,故茯苓为方中第一主药。

桂枝作用有三:一为通阳化气而渗湿,二为下气平冲而降逆;三为入心补中而制水,是方中第二主药。苓桂相伍,相辅相成,专主通阳化气,利水去湿。二组是桂枝甘草相伍,炙草甘平,通十二经,旨在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桂甘相合,乃辛甘理阳之法,温通心阳之桂枝甘草汤即是其例。这两组药物为苓桂剂群的基础药物,也是治水气的核心药物。

苓桂剂专于治疗水气病,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昧甘汤、五苓散等方剂。

临床当依据脏腑病变不一,水邪停蓄部位不同,其药物配伍灵活变通,可视其病变机理,特异证候表现,涉及脏腑,兼杂症状,辨证立法,依法组方,选用不同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