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作者:李延庄子

 作家文坛 2022-06-29 发布于河南

       小时候,我没见过汽车,也很少见过自行车。倒是经常见到马车和牛车。

  1965年秋,我升入在县城的高中。

  父亲借来自行车,驮着行李送我去学校。

  50多里的路走了四个多小时,到校报到后,父亲千叮咛万嘱咐,骑着自行车回家。

  八年后,我终于买了一台名牌自行车,这台凤凰牌自行车在当地寥寥无几,人们都羡慕不已!知道我很有门路。是的,是走后门,是在县商业局当领导的同学帮我买的。

  有了自行车出行就方便了。

  我的表兄在邻乡开照相馆,我爱好摄影,利用工作之余,骑自行车到他那,说了我要跟他学摄影的想法,表兄让我先买照相机,我托一在省城的亲属,走后门,买一台国产海鸥牌相机。

  带着相机去找表兄,他首先向我介绍对相机的保护和使用方法,然后,拿他的胶卷向我介绍,这相机使用120型黑白胶片。

  他说:要得到好的照片,首先“暴光”要正确,即光圈开的大小和快门速度大小要配合好。拍照后的胶片,在暗室红光下冲洗,要恰到好处。干燥后,把胶片放在暴光箱上,再把相纸放在胶片上进行“暴光”,要撑握好暴光的时间,接着把相片放在水中冲洗,最后放在“上光板”上,用烘干箱加热烘干,黑白照片就制作出来了。

  在表兄的指导下,我又看了许多关于摄影方面的书,经过一年的实践,表兄说:“可以出徒了”。

  120型海鸥相机使用的胶片最多拍12张,出徒后,我又买一台135型国产珠江牌相机,可怕36张照片。同时又买一台放大机,根据需要得到大小不同的照片。

  1984年全国公民办理身份证,由照相馆师傅拍照,

  我邻乡照相馆师傅拍出制作的照片,经县公安局身份证工作领导小组检查不合格。

  当地派出所所长只好请高手,我知道后,骑自行车带着我平时拍的照片应聘成功!

  所长把照相馆那位杨师傅

  找来,给我们做了分工。杨师傅负责下乡拍照及冲洗底片,我负责印相,并把照片装入事先由杨师傅填写的有住址和姓名的纸袋里。

  所长又说:“按规定身份证照每人2片,付费4角钱,由杨师傅支付我1角钱”。

  下班后,每周2次去取底片。每天晚饭后,在暗室印相。

  说实在的,杨师傅冲洗后的底片,许多不是“暴光不足,就是过度”。我用了许多时间去调整。每天都忙到深夜十一点多。白天空闲还要用切刀把相片切成符合要求身份证照,很费事。

  将近一个月,把6322人身份证照装袋送到派出所,所长说:“谢谢你!对派出所工作的支持。”

  又过了七年一个暑假,当地照相馆的师傅找我,他说:“派出所长让他去各大队(村)拍照身份证照片,他太忙,全镇十一个大队,让我去其中四个”。

  我还是骑自行车,20里的路很快到了。大队领导为了方便群众,分了三个拍照地。用了一上午时间拍照完,大队负责人要带我去他家吃午饭,我谢绝了。

  在返回的路边遇一个小卖店,买了两个面包,一瓶矿泉水当午餐。

  只用九天时间照完四个大队群众身份证像。

  92年暑假还是骑自行车,还是去那四个大队拍照身份证像。

  九三年因工作需要,跟照相馆那位朋友说,暑假期间不能去拍身份证照。

  九十年代已出现了彩色照。九四年我买了一台日本产“理光相机”。

  利用闲暇时间拍了许多风光片和人物照。

  彩色胶片拍完后,骑自行车到县城,然后乘火车到省城扩印社扩印。

  不久县城有了彩色扩印社,还是骑自行车把拍后的胶片送去,听师傅说:这套扩印设备是日本产,价格60多万人民币。

  自从有了理光相机后,我的摄影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九四年夏季给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在小河边柳树下拍生活照,他们很满意。得到的照片不够用,于是,拿我拍的底片,到照相馆让师傅去县城扩印社扩印,师傅收费后,看底片说:“是哪位师傅拍的”?

  次日,那位师傅找到我,寒喧后说:他要把那年轻夫妻在河边柳树下的生活照,扩一张八寸的摆在照相馆窗口。我们是朋友,何乐不为呢。

  同年秋季,有幸参加省举行的摄影大赛获二等奖。

  .

  .

作者简介:李延庄,笔名:大浪淘沙,李延庄子。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教坛执业四十年,最喜桃香李满枝。捕光逐影(摄影)四十余年。修身习武三十年。舞文弄墨,只想在文字里找欢乐十余年。北京精短文学签约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