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汹涌的疯狂攻击,莫言选择莫言

 如海 2022-06-29 发布于四川

文/如海

众所周知,最近莫言又遭到了莫名的攻击。莫言,似乎选择了莫言。他并没有奋力反击。
本周一,莫言写了一篇《你一定想不到,我竟然这样寻找灵感》,告诉热爱文学的人,应该如何在文学世界里遨游。文学大师淡定自若地告诉孩子们,该如何写好作文,如何进行文学创作。
但,我不认为这是莫言关于文学的纯技术贴,他在文中暗含深意,在一种无力和悲哀中反击。莫言不是鲁迅,太多攻击他的人也曾嘲谑他不如鲁迅。莫言也似乎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悲观和懦弱。
各种短视频里,充斥着对莫言的不怀好意。人类的认知和智识,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我认为在急转直下。太多的人,轻易被情绪和煽动左右,变得盲从甚至愚蠢。独立思考和判断,变得越来稀缺。
我始终坚信,唯有文字,才是提升人类智慧的唯一途径。
我关注莫言的微信公众号有一段时间了。每周一,我都能读到莫言的温暖文字,我总觉得是一种福利和幸运,能够离大师这样近。莫言的小说,我并没有完整读过几篇,但其文字功底,非一般人所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莫言的《檀香刑》,他关于凌迟的描写,你去读下就知道,太牛!
对莫言的攻击,特别是司马南加入战团后,一阵骚操作“碰瓷”莫言,公开其怒怼莫言粉丝的录音,网络里更形成了铺天盖地讨伐莫言的力量,黑云压城,暗箭齐发。司马南,已经是自媒体里的顶流,一呼百应,其剑指所指,拥护者一拥而上,顿时势如破竹。一时间,莫言腹背受敌,岌岌可危。
此前司马南手撕联想的时候,我还觉得他有侠义之心,为天下民众不惧权威。而且,司马南也打过假,匡扶正义,但他成为网红之后,纵横捭阖,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了。看来名声这个东西,很容易让人膨胀和迷失方向。
无论怎样,攻击莫言,都是一种卑劣和无知的行为。更严重地说,是一种罪恶。
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第二位靠汉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瑞典文学院的评价是: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人无尚的荣光和伟大的骄傲,他让中国文字和文学发扬光大,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样的影响深远而厚实,福祉天下,功伟寰宇。
莫言是值得人们世世代代呵护的国宝,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使者。
然而,诡异的是,不认同莫言和他的文学的声音始终存在。和莫言同样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刘震云,被问及如何看待如今的中国文坛。刘震云阴阳怪气的说到: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家,说明中国至少有十人都能获奖。文艺评论家陈丹青称莫言:没有读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奖与作品无关。他觉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仅仅是莫言的文章符合西方人的审美罢了。
更可悲的是,在坊间和网络里反对的声音更多。有人认为,莫言一定是迎合了西方人亡我中华的不死之心和价值观,他才能获奖。西方的所有一切,都是我们的敌人。敌人的朋友或者敌人看中的人,必然也是敌人。以这样的逻辑推断,莫言就是公贼国贼,是彻头彻尾的敌人。
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国人长吁短叹,喟叹鲁迅等大家没来为国争光。而当莫言完成中国文学最高奖零的突破后,有人又羡慕嫉妒恨,觉得莫言不配。这是一种阴暗猥琐的心理作祟。
莫言被反复地攻击,还在于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我觉得,这是文人的刚直和风骨,也是莫言对文学最撼动人心的认知和理解。如果一个文人,沦为权贵的附庸之辈,奴颜媚骨,才是文人最大的耻辱。
莫言在寻找灵感的文章中说,我一个人走路时总是感到后边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我一个人到了庄稼地边上,总是感觉到随时都会有东西窜出来。路过大树时,总感觉到大树上会突然跳下来什么东西。路过坟墓时,总感觉到会有东西从里边跳出来。
究竟是什么,莫言内心很清楚。莫言说,他的母亲鼓励他,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怕人!毒蛇猛兽怕人,妖魔鬼怪也怕人。因此人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文学使人大胆,黑夜带来灵感。莫言的豁达、通透和犀利,对黑暗小鬼的无所畏惧,令人动容。
我原本觉得,获得诺奖的莫言,有了金钟罩和铁布衫,完全可以勇猛地反击那些宵小之辈,他完全可以用光环击退所有的暗流。莫言没有选择激进的还击,而是用这样悲悯和充满力量的方式,来完成对攻击的回应。
莫言是大智之人。面对黑夜的幽灵,莫言毫不退缩,用莫言的方式,来捍卫尊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