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见稀少的惭愧

 黎荔专辑 2022-06-30 发布于陕西

日见稀少的惭愧

黎荔




古人射箭,箭中靶心的一刻,每每叫声“惭愧”,意思是多谢、难得、侥幸,是一种客气的说法,就像戏文里白面书生作揖道:“小生惭愧,有缘遇这箇小娘子。”“惭愧”用在这里,是感幸之词,明显是褒义词。
不过,在词义上,“惭愧”主要还是指人做了错误之事,未能尽到应尽责任,所感到的羞惭愧悔,无地自容,是作贬义词用的。中国汉字以单音节词为主,一字一义,“惭愧”可分开解释为,对不起自己叫惭,对不起别人叫愧。
当一个羞愧难当时,愧天怍人,自惭形秽,其表现往往是耳红面赤,汗颜无地,面失常态。脸没处搁,头不敢抬,恨不得找条地缝给钻进去。形容一个人极度惭愧,可说“汗出沾背”,汗水沾湿了脊背,或者说“汗流接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这狼狈不堪的样子,可见惭愧情绪体验的强烈程度,以及对于当事人的重大影响。
可今天是一个惭愧日见稀少的时代。耻感的丧失,源自环境对个人的剥夺,从而导致自我身份的严重低估。在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多重“罪感”,东方文化多重“耻感”。故西方人意识中多有原罪,因此法律大盛;东方人意识中有“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故常以教化约之。耻感发乎天性,有时当时便知觉,有时被蒙蔽,慢几拍,过后才醒悟,所谓“知耻而后勇”。在中国文化里,耻感曾经大盛,一次是孔子感叹礼崩乐坏而梦周公、修春秋、编六艺、注易经。一次是宋明理学搞复兴运动,“存天理、灭人欲”,给中国人穿上了道德的紧身衣。孔子制订的道德衣裳刚刚好;朱熹一路太逼窄了,逼凡夫成圣人,将活泼泼的生命弄得老气横秋。


世界上各个文化群落,都有不同的人格范型。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中国人曾经是耻感人格的。两千多年以来所形成的“耻感文化”,使中国人因为在意他人的评价与看法而规范自身行为,以集体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这种群体意识不断生根发芽,并牢牢扎根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从而促进了国人约束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标准。羞耻与惭愧,是一种被人类普遍认为很重要的价值意义观念。人得生活在一个有约束的世界里,不能百无禁忌,有的禁忌给人带来“恐惧”,有的禁忌给人带来的是“羞惭”。在一个失去了禁忌约束的社会里,习俗的道德与个人的羞惭,自然就会失去依据。
人有人格,耻感的丧失,即人丧失自己的尊严和应有的身份,自我认知也趋于“精神矮化”。从这个角度看,无耻者极有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是无耻的,他们说大话而不觉得难为情,做坏事而从不觉得惭愧不安,做再没有底线、再丢丑的事情,他们也麻木漠然,肆无忌惮。这一切是因为,他们耻感丧失了。坏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当坏人认识到自己是坏人时,坏人才有可能变好。没有任何羞耻感的人,没有任何一种向上的价值引导,而那些总是愧对天、愧对地、愧对人的赤子,一生都在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改正自己的过程中。他们对这个世界爱得越强烈,对自己的要求越高,越是觉得自己做得不足、做得不够,于是深感有愧,内心的自责化为了漫天的谴责,纷纷扬扬地洒将下来。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一生行恶却没有丝毫的愧疚,有的人一生赤子本色,却对自我充满了残酷的剖析与苛责。看一个人是否有耻感,对什么惭愧,能窥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
《惭愧》 杨健 
像每一座城市愧对乡村,
我零乱的生活,愧对温润的园林,
我恶梦的睡眠,愧对天上的月亮,
我太多的欲望,愧对清澈见底的小溪,
我对一个女人狭窄的爱,愧对今晚疏朗的夜空,
我的轮回,我的地狱,我反反复复的过错,
愧对清净愿力的地藏菩萨,
愧对父母,愧对国土
也愧对那些各行各业的光彩的人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