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秋,禾谷孰也”,秋天万物丰收的季节,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为独特的内涵及意义。齐国的名相管仲曾把春与秋作过对比:“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基于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原型秋意象的内涵自然与春意象迥然相异。秋天万物衰退,常触动古人的哀伤、悲愁之情;而秋天收获以及中秋月满的完美意象,又常常带来喜悦与欢愉之情,凋零与丰收,肃杀与圆满,在秋天完美地融合着。这也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两种抒发感触情感的道路。 屈原的离骚中感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九歌中踌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借秋来抒哀愁,充斥着悲凉之感。刘禹锡于《秋词二首》豪气万丈:“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杜牧在《长安秋望》中感叹:“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是借秋来抒豪情,充斥着喜悦与高怀之情。 秋意象作为四时意象之一,也出现了大量绘画作品,最早在汉代的画像砖中,就已经出现了描绘秋季丰收捕猎的场景的画作,而秋景真正进入画家的笔下,是在唐代,李白就曾为王志安所画之秋景作题跋:“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至此愿挂冠。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这时秋景已经成为画家抒发情感的寄托之一了。五代开始至宋元明清,大量的秋景绘画出现,而这些绘画以情感表达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 一:寂寥之景 倪瓒的秋之萧索与寂寥可以说正是他内心孤寂的写照,正如同《江渚风林图》,近景以凋敝的疏木立于水边的岩石之上,远景以清淡的枯山以示延绵之感,以枯笔绘秋末萧瑟之意,提拔中的“倚杖柴门闲寂,怀人山色依微”正是以枯寂萧索之秋景来表达倪瓒因夫人蒋氏去世之后的忧怀之思。 二:荒率之景 荒率之景可以说最常出现于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笔下,髡残、龚贤、八大皆有绘制秋景之作,他们以枯笔皴擦写秋山渺茫,或用焦墨覆叠绘秋林沉郁,或以简率之笔显秋木荒疏,可谓“荒率之境”各有风致。 三:高致繁丽之景 虽然秋的作品常以“悲秋”来寄托哀思,但也有画家以秋天清爽、成熟、收获的特性,写秋之绚烂、明净。元四家王蒙笔下的秋天就可以说是繁丽之秋的代表。 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中就表现了太湖一带的秋季景色,此画用笔细密,山体以赭石敷染,沉稳厚重,树木多以勾线填色绘就。画中枫叶以朱砂点染,用色虽趋艳丽浓郁,但不显轻飘突兀,枫林之色是为画中秋意的点醒之处。恽寿平曾赞王蒙秋景画:“红林点色,得象外之趣”。可以说王蒙笔下的秋意于繁复笔墨中得幽深之境,用色点染间亦得绚烂之姿。 “秋”有物成之喜、有物衰之戚,更易引发人们对有限生命与无限期望的思考和感喟,可以说山水秋境中蕴含着不同画者的生命感怀。下以时代为顺序,展示不同名家笔下对于秋的思考与感叹,与诸君共赏。 五代十国: 宋: ![]() ![]() ![]() ![]() ![]() ![]() ![]() 元: ![]() ![]() ![]() 明: ![]() ![]() ![]() ![]() ![]() ![]() ![]() 清: ![]() ![]() ![]() ![]() ![]() 近现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