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中朝教授偏头痛刺络放血从肝论治临床经验

 正统董氏奇穴网 2022-06-30 发布于河北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发作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如今偏头痛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吴中朝教授治疗本病多采用刺络放血从肝论治 , 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以期达到行气袪瘀,通络止痛的目的,吾现将吴教授偏头痛刺血从肝论治学术思想简单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若肝气调畅,则气血调和。肝在志为怒,情志不畅而肝气郁滞,郁久化火,导致肝阴耗损,肝阳上亢;肝阴不足,或肾阴亏虚,导致肝阳上亢。中医上有关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历代众说纷纭,引起的偏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内伤头痛但多与肝、脾、肾的关系密切。其中,偏头痛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伤头痛发作无规律,且易复发。肝气郁滞日久化火,上逆引起头痛。《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头痛》云:“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上踞,厥阴之风火乃能逆上作痛。”从经络上,强调了肝经与头痛的关系。李金博等认为内伤头痛的关键病机在于肝。

辨证论治

2.1 肝阳上亢型-上病下取大敦用,肝俞耳尖首当冲

症见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或头部胀痛,尤以生气或情绪激动后加重,或见面赤目赤,口干,大便秘结,失眠多梦,耳鸣,有的患者伴有高血压。舌红,苔黄,脉弦滑。治以平肝潜阳,理气止痛。选取肝经井穴大敦清肝泻火,膀胱经肝俞穴疏肝理气,经外奇穴耳尖清热泻火,共奏平肝潜阳,疏肝理气止痛。图片2.2 肝经瘀阻型--阿是穴位散刺从,配合膈俞效尤宏

症见平时心情不畅,多抑郁寡欢。可有外伤史。头部多呈针刺样疼痛,痛多有定处,或不时窜至巅顶。发作频率可随时间增加,疼痛加剧。或伴有心悸、恶心呕吐、健忘、多梦等症,舌质紫暗,脉弦涩。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多采用头顶或颞部阿是穴散刺法,合并膈俞穴刺血拔罐。阿是穴血能使局部气血疏通,调整瘀滞经络。膈俞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腧。具有活血通脉,理气止痛。两穴配合最终达到瘀血去新血生的目的。图片2.3 肝郁气滞型--太阳紫脉放血功,上病下刺亦太冲

症见长期情志不畅,头部胀痛、窜痛,或牵及眼部、耳部,病史又较长,头脑不清,或见视力、记忆力明显下降。每次发作常在心情急躁后症状明显。舌质暗滞、舌苔黄为主,脉弦涩。治以理气通络之痛。选取太阳紫脉刺血有“去菀陈莝”之意,祛瘀以行气止痛,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以从其本。二者配合使用标本同治,以期达到疏肝理气之效。

2.4 肝胆郁热型--太阳率谷追寇穷,行间临泣刺相逢

症见头痛,昏蒙重坠,尤以生气后为著。尤以情绪不畅是加重,胸脘痞闷,乏力,纳差,失眠,二便尚可。患者平素心情欠佳。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以疏泄肝胆,清热止痛。选用头部经外奇穴太阳和足少阳胆经率谷,配合足厥阴肝经荥穴行间(或与足厥阴肝经太冲交替)和足少阳胆经井穴足临泣,此为上病下取之意,有奏清泻肝胆郁热之效,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图片

此外,偏头痛临床上虽有虚实之分,或本虚标实,但与肝有关的偏头痛多为标实为主,且发作时多为标实症状。故本文中与肝有关的上述病案多为实证,或以标实为主,临床表现以实证为主的症状。临床与肝有关的偏头痛无论是实证,还是以标实为主的证型,应用刺血疗法,皆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其后再酌以标本兼治,多能巩固疗效。

验案举隅

李某,女, 43岁,2010年8月5号初诊。因“发作性头痛病史近十年,加重一月”就诊,自诉每因生气或劳累后头痛加重,疼痛部位不定,或偏左,或偏右,或在巅顶胀痛,或抽掣痛。长期服用芬必得,近两个月服药后疼痛未缓解。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查体:精神欠佳,左眼结膜充血、眼眶胀痛、羞光流泪难以睁眼。舌尖边红,苔黄,脉弦数。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偏头痛(肝阳上亢)。立法:平肝潜阳,理气止痛。处方:大敦(双)、肝俞(双)、耳尖(双)。操作:刺血顺序先下肢,后耳尖。肝俞和大敦刺血操作方法:碘伏消毒后,用9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迅速直刺肝俞(双)、大敦(双,局部先作搓揉)数下,待针孔流血后,于针孔处拔火罐,约五分钟后取下火罐。耳尖刺血操作方法:先用拇、食指将患者左侧耳尖部捻至发热充血,0.5%碘伏擦拭消毒后,持9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对准左侧耳尖处迅速点刺一至两下,挤出鲜血八至十滴,待血液由深变浅后,停止捻压,后0.5%碘伏擦拭消毒。二诊:焦虑烦躁、头痛症状减轻,眼部充血已基本消失,睡眠稍有改善,舌红,苔黄,脉弦数。操作:右侧耳尖刺血治疗(方法同左侧耳尖刺血),肝俞刺血拔罐,定位肝俞穴后(操作方法同膈俞刺血)。三诊:一周后可见焦虑烦躁、头痛等症均缓解,精神可,睡眠得到改善。二便可,舌红,苔黄,脉弦略数。按照初诊时的方法治疗。嘱患者隔一段时间继续针灸治疗,嘱平时多进行精神方面的心理疏导,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因平素情志不畅,郁久化火,肝阳上亢,扰乱头部气血,气血瘀滞,从而不通则痛,故见头胀痛或抽掣痛,且部位不定,生气或情绪不佳时加重;肝气郁久化热,热扰心神,则出现焦虑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究其病机,无外乎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故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法,方用大敦、肝俞(或膈俞交换)、耳尖处刺络放血治疗。刺血主要有泻热、止痛、镇静、活血化瘀的作用。其病暴发,痛势急剧。刺血疗法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疗效比较明显。大敦穴为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井穴具有泻火镇静,大敦穴则有清泻肝经热邪的作用,且清泻的作用强。肝俞和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背俞穴能调理脏腑,因患者素有肝气郁结,故用肝俞疏肝理气以治其本;膈俞为八会穴,血会膈俞。膈俞能活血理血。“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故通过活血以行气。《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又有《灵枢·厥病》记载“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痛有热,泻其出血,后取少阳。”耳尖为经外奇穴,具有退热消炎、止痛及具有祛风清热、清脑明目、镇痛降压的作用。此外患者长期情志不畅,需要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3]

吴教授从肝论治偏头痛刺血方法及经验,总结为三个结合:第一、治疗与治本结合。“先治标,后治本。”。偏头痛之“痛”,多为标实或本虚标实,发作时更是如此。因此,治标在前,治本在后。治标刺血,或上或下,循经为要。对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者,选用肝俞穴以疏肝解郁,而对肝经实热证可选用耳尖、太冲等穴刺血以清热泻火;第二、袪瘀与行气结合。偏头痛病机关键为“气血不畅,脉络瘀滞”,气不行则瘀不去,瘀不去则络不通,络不通则痛不止。因此,刺血袪瘀血与行气结合,故采用局部或膈俞类活血穴位刺血,又加用相关腧穴以行气;第三、“辨证与对症结合”。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病证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临床在辩证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症状,应用刺血方法。腧穴选取,有主有次,或配以复合疗法,以获满意疗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