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读懂,简简单单教学《好的故事》

 宝妞 2022-06-30 发布于河南

《好的故事》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好的故事》是典型的“难课文”,似乎没有比这篇更难的了。作为一名资深的读者,我把这篇课文一连读了几遍,感觉依然很晦涩,更别说小学生了。其实,十之八九的老师也是读不懂的。

不过,编者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却是有深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别有用心”!

他们就是要凭借着这样一篇晦涩难懂的课文,让学生习得一种指向终生的极其重要的语文素养,即,怎样去阅读难懂的文章或书籍

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读一本所谓经典,一开始并不懂,但去看看相关的书评以及别人解释和研究这本书的文章,于是也就渐渐明白。

学习《好的故事》,学生就是要去经历这个过程,获取这样的经验。

编者自然是知道大部分师生读不懂《好的故事》,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遇到一本不知所云的书,或者一篇云里雾里的文章时,完全可以“借助相关资料”,——教会学生借助相关资料,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教学的重点!

所以,这篇课文的“难”,本身就具有一种教学价值。

图片
图片

《好的故事》的“难”有三个方面:

第一,读懂语言是难的。

第二,读懂内容是难的。

第三,读懂鲁迅是难的。

教学这样的“难文章”,就是要逐层解“难”。教学要体现三个层次:

读懂语言——读懂内容——读懂鲁迅。

一、读懂语言

《好的故事》写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对此,教材中提供了两个方法:

方法一:跳过去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方法二:联系上下文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读懂语言,主要在第一课时完成。

二、读懂内容

编者当然知道,凭着学生读三遍五遍课文,未必就知道鲁迅在写什么。所以倒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就告诉学生:“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然后,再给学生一个切入点:这个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课后练习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就是强调要凭借和依托语言文字让学生直接感受这个梦境的美好。教学的重点是第五、第七自然段一系列的景物罗列与描写。

三、读懂鲁迅

学生固然可以通过文中的描写感受到梦境的美好,可是无法知道鲁迅到底要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什么,——岂止是学生无法知道,就是老师,若非天赋异禀,单凭这篇文字也是雾里看花。所以,借助资料就成为了必要!我们必须听听知道底细的人(比如冯雪峰)怎么说,要看看研究鲁迅的专家(比如李何林)做的注解。

——冯雪峰告诉我们:“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李何林告诉我们:“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表面上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此时,再回过头去读文章,是不是就恍然大悟了?

课后练习“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分明就指示我们,“借助相关资料”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钥匙”,是走近鲁迅的“梯子”。“借助相关资料”是学习的重要“支架”。

图片

最后,我还想补充几点教学的意见——

1.教学中,学生读不懂这篇课文是很正常的,甚至是很应该的,本课的教学正是要基于学生的读不懂,否则还教什么、学什么呢?

2.“阅读链接”不是课后的拓展延伸,而是课堂上必须阅读的重要材料!

3.教学这样的“难文章”,千万不要过多讲解和分析。

总之,难课文,切忌教难了;难课文,要简单地教,浅浅地教

图片
特级教师用校园小说教你写作文

图片

      编辑&审稿 | 刀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