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思考

 欣欣语文 2022-08-31 发布于四川

一堂不成功的课

早就想写这堂课的教学反思了。自己在家反思三天终于提笔。

《好的故事》算是六年以来比较难的一篇可课文了。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解读、去切入教学呢?

看了王崧舟老师是的教学实录,我仿佛得得到了启发。

思考再三我把教学定位于:一、读通。二、读懂。三、欣赏。

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初期,学生读起来拗口,散文诗的教学我也定位于读。因此第一步是读通。

读懂就全靠资料的补充,仅仅围绕1925年这个时间节点,结合课后的链接、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补充的资料。读懂课文、读懂鲁迅。

通过读来欣赏文字背后的美丽。

我的失败主要是想要复刻王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程。结果高山流水,我只能欣赏,难以仿之。结果成了东施效颦。

但是好的是,学生读懂了文章也读懂了鲁迅,在反复的想要和大师接近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居然能够熟读成诵了。

王崧舟教学实录

梳理难词,整体感知

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师:读得非常流利、非常清楚!孩子们,打开课本,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你跳过了哪些词语?每人汇报一个。

师:好的,孩子们,其实你们刚才跳过的这些词语,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语。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现代文学初创时期在什么时候?

师:其实,根本不需要查资料。细心的同学在课文当中就能找到答案。看,有人举手了——

师:这篇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好的故事》,距我们现在差不多有多少年了?是的,将近一百年,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就是一九二五年的前后。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百多年前的这些词语。

师:那么,既然一百年前的词语那样写,一百年以后的词语又这样写,我们可不可以换一换,把所有以前的老式的词语统统换成现在的词语?

师:说得好!是的,这些词语不能换。它们就像是一个个需要保护的文物,正是这些词语,提醒我们注意这篇文章是有年代感的。我想,你们一定不会忘记这篇文章写于——

师:当然,并不是所有跳过去的词语都跟年代感有关。有些词语,主要还是因为含义比较难懂。对这些词语,“课后思考与练习一”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帮助我们理解意思。比如——(出示)

聚焦梦境,感受美妙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师:孩子们,当我们说“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寻找依据的。那么,依据一在哪里?

师:孩子们,如果继续追问下去,我想,一定还会有依据九、依据十,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依据。够了,你们发现的这些依据,足以证明,“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

师: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出示,背景音乐响起。)

借助资料,揭示象征

师: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常常跟人们的愿望、盼望和希望连在一起。那么,这个“好的故事”对鲁迅先生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指名朗读。)

借助资料,把握意图: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眬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师:孩子们,读这份资料,我们需要学会抓关键信息。这么长的一段资料,你认为关键信息是哪句话?扫描,捕捉,锁定最关键的一句话。

师:借助资料,要学会捕捉关键信息。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最关键的一句话——

师:好!锁定这句话,我们继续捕捉关键信息。你觉得这句话中,最关键的信息是哪个词语?考你的眼力,也考你的敏感。

师:课前,我请你们的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找一找“一九二五年前后的鲁迅先生”的资料。谁能简单地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资料?

师:没错,这篇《好的故事》就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孩子们,我也找了一份资料,静静地看,默默地读。(出示)

借助资料,了解背景:

一九二五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公然屠杀、拘捕数百名手无寸铁的革命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血雨腥风笼罩着中国大地。

新文化战线被分化,一部分青年斗志冷却,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开背叛革命,这使鲁迅感到信念动摇的极度苦闷。

黑暗而残酷的现实,让鲁迅感到求索的怅惘、战斗的孤独。他说:“我时时说起自己的事情,怎样地碰壁,怎样地在做蜗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恼,萃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

——选自王泽龙的《论鲁迅一九二五年前后的创作》(有删改)

(生默读资料)

师:孩子们,假如要你从这一段资料当中,找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九二五年的鲁迅的心情,你会找哪个词语?

师:(板书:孤独)孤独。没错,一方面,鲁迅先生在替大众受罪;但是,另一方面,大众却不理解他,这样的鲁迅怎能不孤独?孩子们,查找资料就要学会捕捉这样有价值的关键信息。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既然一九二五年的鲁迅是苦闷的,那么,他应该梦到的是一个苦闷的梦啊!然而,

师: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孤独的鲁迅,一个怅惘的鲁迅,一个苦闷的鲁迅,梦到的却是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幽雅的梦,一个有趣的梦?为什么呀?

师:你们的猜测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出示)

借助资料,验证想法: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表面是在描写故乡的景物“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有删改)

师:为什么梦境与现实完全相反、完全对立、完全矛盾,借助这段资料,你应该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吧?

融入梦境,升华主题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九二五年的鲁迅,前面我们也已经美美地品读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联系现实与梦境,你觉得这个“好的故事”象征着什么?寄托着什么?请你以“在昏沉的夜,这一篇好的故事”开头,写一写你的体会和理解。(出示)

在昏沉的夜,这一篇好的故事:                  

师:孩子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鲁迅先生的散文诗——

附:板书

好的故事

在水里  像云锦

美丽  幽雅  有趣

那是

希望

无论  苦闷

无论  怅惘

无论  孤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