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名医陈文中提出的“养子十法”

 老睡牛 2022-06-30 发布于河北

宋代名医陈文中所著《小儿病源方论》提出养子十法:

宋以前的医家,对于小儿养育方法,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多种认识,但均不够全面。陈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充分考虑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的特点,从小儿的着衣、乳食、护理用药等方面提出了养子十法,具体内容为:

1.要背暖.因肺腧二穴位于背部,由于小儿肌肤嫩薄,藩蒿不密,加之“肺常不足”,故易为外邪所袭,而伤干肺腧,肺经受凉,而致咳、嗽、喘、呕哕、叶逆、寒热诸症,所以宜常令背部温暖。

2.要肝暖,肚者,胃也。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胃暖则能消谷化食,若受冷则物不腐化,而致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所以肚腹宜暖。

3.要足暖,足系足阳明胃经之所主,俗云:“寒打脚下起”,胃经受寒,寒遏气滞,受纳腐熟失职则易发生上述诸症,所以足宜暖。

4.要头凉.经云:“头者诸阳之会”,“头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目疾,所以头宜凉。

5.要心胸凉,内属火脏,若外受寒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执,轻者,发为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者啼叫惊掣,所以心胸宜凉。

6.勿令忽见非常之物,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畜,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虚弱,则精神中散,治用补心温气药,忌金、银、汞、砂之药。

7.脾胃要暖.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二而恶湿冷,若饮乳小儿因变蒸致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误治后转筋孪而作搐者,缘脾一虚弱,肝木盛冷。治宜补脾温胃下气,忌用冷药败伤真气。

8.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小儿出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腹内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乳、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急宜服长生丸以治之。

9.勿服轻朱.轻粉朱砂虽下痰涎,但其性寒冷损心损神不可妄投。

10.宜少洗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而酿生它疾。

此外,陈氏在“养子调摄”中还强调:“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如“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宜“忍三分寒,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陈氏提出的这些科学的育儿方法,体现了较强的预防医学思想,且其养子一法对后世儿科学也有着重要影响。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