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伤寒论》|什么情形下只能用泻心汤来治腹泻?

 学中医书馆 2022-06-30 发布于山东
           

近日线上课讲到心下痞泻心汤,关联到如下两则医案。

合并《伤寒论》原文来琢磨,对泻心汤的认识可更为深广。

医案一 《橘窗书影》

一妇人,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糜烂,两眼赤肿,脉虚数,羸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数十日,下利止,诸证痊愈。

医案二 胡希恕医案

任某,女,16岁。于1958年患痢疾,久治无效。现大便仍下脓状物,剧则五六行,时腹痛、肠鸣,口干,心下痞,舌苔白根腻,脉弦细。与半夏泻心汤加芍药。上药服六剂,腹痛、心下痞皆减,便中脓状物不见,大便溏稀日2~3行,原方再服七剂而诸症已。

无论是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或是生姜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自然是无需再证,否则也不会叫做“泻心汤”。

但实际上,每个方剂能治疗的人体问题,又不局限于其针对的那些典型情况。

正如麻杏石甘汤,明确针对温病,但同时也能运用于阳热情况下的表水证。

大黄、芒硝,第一印象一定是泻下药,但可攻的心下肋下痞硬亦可用到。

泻心汤同样如此。治痞能用到,治“下利”也相当合用——当然,前提是:与泻心汤能量状况以及淤堵情况匹配的“下利”。

我们可以将上两则医案排证,去探求这种“能量状况”以及“淤堵状况”:

1、能量(阴阳)

医案一“脉虚数”,医案二“脉弦细”,都指向津液虚,甚至偏阴。

2、渠道(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两则医案都有“心下痞”(病位在“半表半里”和“里”之间)。

两则医案都有“下利”(病位在“里”)。

3、寒热

医案一:脉数。有热。

医案二:口干。有热。

(泻心汤本就针对胃弱津液虚导致的上热下寒。)

4、淤堵

“心下痞”可以看作是一个淤堵。

“下利”,结合其脉上能量偏少一并考虑,其实是虚实夹杂的结果——

“里虚”、肠胃运化能力不好,导致了“里实”(可能水、气、宿食都有)。

身体需要将这个“实”排出去,所以下利;身体能量不够,所以即使多次下利,却也未能有效驱逐病邪;同时,身体即使面临下利津液流失太多的情形,也无法自己控制局面。

这种情形下的“下利”,其实是介于阳明病的“热泻”和阴证的“寒泻”之间的情况。

所以,调胃承气汤也并不完全适用,四逆汤也不完全适用。

而在这二者之间的汤剂就是泻心汤了:

干姜、大枣、炙甘草、人参建立能量;黄芩、半夏、黄连组合起来,破下之力弱于大黄芒硝,却也刚刚好。


《伤寒论》相关条文:

第149条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肋下(肠中)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第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成都研习室   

创办者:郑远伟罗浠 夫妇

自有幸觅得明师刘希彦先生,学习《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后,生命维度得以提升。故以“硕果满筐,不敢独享”的心情创办《伤寒论》成都研习室。致力于将《伤寒论》传递给更多有缘家庭,并已与许多受益家庭达成共识:定要将《伤寒论》作为传家宝传给下一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