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榆史话·掌故》82/赣榆县建国初期的教育④速成师范与初中学校的开办

 和善书屋 2022-06-30 发布于江苏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赣榆的师资愈加匮乏,同时,高小毕业生逐年增多,也要求升学深造。因此,开办速成师范和初级中学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Image

1952年初,经临沂专署批准设立初级速成师范学校一所,定名为“山东省临沂地区第三速成师范学校”。

速师招生对象是应届高小毕业生和相当高小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学制原定一年,后因工作急需,提前于当年10月15日结业,结业后除个别年龄小,身体瘦弱,不适合做教育工作,另作安排外,全部分配做小学教师,为教育战线充实了新生力量。

第一届速师计划招收三个班,每班50人,共招150人,但受生源严重不足的限制,按规定条件根本无法完成招生任务,因为当时全县应届高小毕业生仅有54人,都收了只能完成任务的三分之一,只好放宽年龄,降低文化要求,在本县还是招不足,不得已又到新海连、莒南等地招了一些学生,凑足了153人。有的学员年龄已达30岁,而文化程度仅达高小水平。然而就是这批学生到达工作岗位以后,通过业余自学,离职进修等方式,很多人成长为中、小学的领导干部,骨干教师,调整其它部门工作的好多人,也成了有用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Image

速成师范初建时,办学条件十分艰难。首先是缺乏师资。县文教科将全县屈指可数的几位具有中等学校学历的教师反复排了一下队,最后决定把沙河、欢墩、墩尚三所完全小学的校长都调来任教师,因为这三位校长其中一位是东海师范毕业,两位是运河乡村师范毕业。三个教学班好不容易配备了六名专职教师。其次是校舍设备。经县人民政府政务会议研究:第一届速师校舍原定为青口西门外没收地主的44间破旧房屋(县人武部驻地,原人民法院旧址)院落狭小,到处破砖烂瓦,屋内更是一无所有。刚开学时,师生一律睡地铺,用石灰和墨汁涂成黑板,用草把作凳,膝盖当桌。

县人民政府针对当时速师建校实际情况,县长李川同志亲兼校长,文教科长兼任副校长,委任魏介臣,张传聚二同志分任正、副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学校领导管理工作。学校领导号召师生发扬“抗大式”的革命精神,实行劳动建校。

广大师生一边教学,一边劳动,清除杂草、瓦砾,平整坑坑注洼洼,安装了简易的篮球架,单、双杠。一个月之后,校院内整理得干干净净,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总算有了场地,像个学校样子了。但校舍太少,男同学还得在校外租用民房做宿舍。经县人民政府批准,速成师范校址于6月中句,迁至青口东门里原盐警队的旧址(东门里小学)这里房屋60多间,院落、活动场地也较大,但条件仍很艰苦。

Image

速成师范的教师待遇,仍按原标准发小米,学生待遇每人65斤小米,主、副食品,油盐伙草,全部包括在内。学校从粮食局批来粮食,全是由小米折成的原粮:高粱、玉米、瓜干都有,这些粮食要由学校自行搬运加工,学校为节省开支,每月要组织师生下乡运粮,肩挑,车推跋涉几十里,往往要占用整天的时间,但习以为常,并不以为苦,每次运粮出动大队人马,一路歌声,一路欢笑,显得紧张活泼,斗志昂扬。

1952年10月,第一届速师结业,当即又续招三个班,154名学生,同时经上级批准兼招初中一年级两个班,97名学生。这时作为一所中等学校,已拥有5个班级,251名学生,21名教职员工。校风、校貌、教学秩序都初具规模了。

1953年7月,接上级指示:速成师范停办,校名改为“赣榆县初级中学”由胡秀松县长兼任校长,张传聚同志任专职副校长,对第二届速师处理办法是:一部份学习成绩较好,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仍由县文教科分配到本县各小学任教;一部份年龄较小,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分别转入初中班和东海师范前师班继续深造,只有少数年龄偏大,成绩又差的学生,动员回乡参加农业劳动。

作为赣榆县中学前身的速成师范是1952年2月20日开学的,延至3月5日,才举行开学典礼。这就是后来赣榆县中学把校庆日订为3月5日的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