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你是否感觉到“委屈”? 已经足够努力了,却得不到认可; 明明能力很强,却得不到重用; 自己没做错事情,为什么同事会针对自己…… 心里委屈似乎成了一部分职场人经常会出现的情绪,因为他们习惯了听不爱听的话,做不爱做的事,竭力的让自己在别人面前展现的更好,于是或许成为了别人喜欢的样子,却已经成为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习惯的力量很强大,就像那些大拿遇到问题时很轻易地就能拿出多个方案,并非他们真的就那么厉害,而是理想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习惯,就像1+1=2,不用算就知道,而123×474=?多少你一下子说不出来一样,需要计算的过程。 所以,改掉以下三个坏习惯,能让你不再时常感觉到自己“委屈”。 坏习惯一:过度解释经常感觉自己受委屈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过度解释。为了保持在别人面前良好的形象,试图解释着一切。 比如,有人说:“最近你瘦了。”本来是一句客套话,结果这类人习惯性解释,最近节食、锻炼起到效果,甚至还会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节食、锻炼,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 事实上,与对的人交谈,根本无需解释,跟不对的人,解释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尤其是那些与你无关的事情,别人可能只是随口一说,解释得越多,说明心里越没底气,不是什么事情都有解释的必要。 过度解释,是感觉“委屈”的坏习惯。因为如果对方在意的情况的话,哪怕你不用解释,他也能记住,也许会追问,当你主动开始解释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认为你在掩饰什么。 所以,要养成不过度解释的习惯,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交谈不是请示、汇报工作,没必要解释过多,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可能会起到负作用。 坏习惯二:在意评价大部分感觉自己受“委屈”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可能因为别人一句夸赞高兴一整天,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评价让自己好久缓不过劲来,甚至有时自己说过的话,还会想是不是自己说错什么,是不是这样说不好,容易得罪人。 这类人经常陷入“患得患失”的状态之中,别人的评价往往会影响自己当时的心态。试想一下,一个心态不稳定的人,时常感觉“委屈”也就是常态了。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别人的评价或许有指导意义,但有些纯粹就是以自己的立场去评价而已。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抬驴”的故事,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自己的驴骑也不是,不骑也不是,怎么样都不对,干脆抬驴了。反而这个时候,没人评价了,因为他们觉得抬驴这种事情都能做,评价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人无完人”你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理解你的行为。这就像厨师这个职业一样,哪怕是再好的厨师,由于众口难调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所以,对于别人的评价,要善于倾听,但不需要太过在意,因为那只是别人的立场,别人的想法。 坏习惯三:同理心泛滥感觉自己“委屈”的人,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同理心泛滥”,还总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 前同事小夏就是如此,由于岗位调整,自己与接替工作的同事交接,他认为不应该有所保留,结果接替他的同事觉得他有些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于是同事心里想:“就你行,就你能,这点小事也需要强调?” 而小夏接替别人工作时,同事有所保留,他认为不应该有所保留,就武断地判断对方“人品差”、“怕自己超越他”…… 事实上,每个人的认知架构不同,行为也会出现差异,你觉得对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不一定对,所以,总是感觉自己“委屈”。 小结:总感觉自己“委屈”的人,或许只是为了展示自己更好的一面,可你是自己的主角,别人同样也是自己的主角,每个人会在意别人,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当然还有一个词叫做“委屈求全”,所以,“度”的把握十分关键,同时也是一场博弈。 “委屈”才能“求全”一只狼可以咬死一只羊,却打不过一头狮子,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离开了团队也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各人各样,无法达到完美的统一,所以只能在一定程度保持平衡,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想要达到那个平衡,就像是人体的各器官的平衡一样,否则就会生病。比如,嘴不断地享受美食,胃受不了就会提出抗议,人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那么嘴就需要“委屈”一下达到平衡,而过于“委屈”营养跟不上,其他机能就会出现问题,胃就需要委屈一下…… 如此往复循环,人体各器官适度“委屈”自己,才能“求全”,让各机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委屈”有时不是懦弱,也不一定是坏事,只是为了“求全”过程中不缺少的一部分。 写在最后职场上,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总受“委屈”,那么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以上三个坏习惯,如果存在,那就加以改进。同时,不要一味地追求不委屈,因为“委屈”才能“求全”,只有掌握好“度”,达到平衡,忍得了“委屈”,才能成得了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