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昵称44161008 2022-06-30 发布于江苏

1942年5月初的一天,陈独秀在写作时突然晕倒,他的妻子潘兰珍被吓坏了,连忙求人把丈夫抬到了县城医院。

在经过医生的救治后,陈独秀的身体有了好转,勉强能够下地走路。但随即而来的又一打击,让陈独秀的身体彻底垮了下来。

当他们从医院回到家时,发现家里的两个藤条箱子被偷,里面装有陈独秀的很多手稿和印章,这一打击让他的身体再一次地垮了下来。

到了5月底,陈独秀知道自己活不了几个时日,就把潘兰珍叫到身边,和她说道:“兰珍,为夫对不起你,你跟了我这么多年,也吃苦受累了这么多年,是我对不住你。”

潘兰珍听到他说的这些话眼泪立马流了出来,边哭边摇头,让他不要说这些。

“在我走后,要是碰上合适之人,你可以立马改嫁,”陈独秀说道,“只是有一事你要切记······”

几天后,陈独秀便去世了。

陈独秀最后叮嘱妻子的是什么?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何晚年会过得如此凄惨?

乱世相遇

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1929年,陈独秀被共产党开除了党籍,国民党政府又在四处抓捕他,无路可走的陈独秀不得不隐姓埋名,在乱世中找寻出路。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陈独秀

1930年,陈独秀在上海石库门一带找个房子住了下来,每天依旧苦读马列主义的书籍,宣传新民主主义思想。

在这时,陈独秀遇见了他晚年的第三个妻子潘兰珍,也是这个妻子,陪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2年。

潘兰珍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通州余西镇大悲殿村一个穷苦的家庭。她4岁跟着父母从江苏老家逃难来到上海,一家人就靠着父亲在烟草公司上班的那份薪水维持着生计。

几年后,潘兰珍的妈妈又生下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里的日子过得更是雪上加霜。1921年,13岁的潘兰珍不得不外出工作,赚钱维持家里的生计。

在父亲的帮助下,潘兰珍在纱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有活干,能填饱肚子,就算幸运了。就这样,潘兰珍在纱厂一干就是5年。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随着时间的流逝,潘兰珍也出落得越发亭亭玉立。然而,在潘兰珍17岁时,却不幸遭到了一个流氓工头的强暴,生下一子,不久后就夭折了。

为了生存,为了不给父母过多的忧虑,为了她幼小的弟妹,潘兰珍只好又到她父亲所在的烟草公司去做工。

陈独秀在上海隐姓埋名时,正好住在潘兰珍家的前面,两人因为经常碰面,一来二去的也就熟悉了起来。

潘兰珍看这位先生独自一人居住在这里,就时常给他送点自己做的糕点,吃食等,当她问起这位先生的姓名时,他只说自己姓李。

在潘兰珍眼里,这位李先生有内涵,有教养,和她说话十分温柔,跟以前那些粗鄙之人都不一样,让潘兰珍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潘兰珍

在这之后,潘兰珍经常去给陈独秀送吃的,陈独秀也教他认字,读书。渐渐地,两人越来越熟悉,潘兰珍苦难的身世也引起了陈独秀的同情。但天下又何止潘兰珍一人有这样的经历,陈独秀既愤恨,但又无可奈何。

慢慢地,陈独秀对潘兰珍的关心和爱护让她有了对这位先生不一样的情感,陈独秀也因为潘兰珍的善良和单纯而喜欢上了她。

久而久之,两人惺惺相惜产生了感情,终于情投意合地走在一起了。两人在一起居住期间,潘兰珍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陈独秀则专注于写作。潘兰珍一直称他为他李先生。

两人生活在一起,都把对方作为知音和依靠,日子虽然过得平平淡淡,但苦中有乐。

两年后,潘兰珍还没有怀上孩子,心里十分着急。两人在商量之后,决定领养一个孩子,潘兰珍给她取名潘凤仙。

因为上海战乱,潘兰珍送养女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等到她再回来时,发现她的丈夫“李先生”已经不见了。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潘兰珍找遍了上海所有的地方,都没见到她的丈夫,就在她心灰意冷认为“李先生”抛弃她时,突然在一张海捕公文上,看到了她的丈夫。

这不是我的丈夫吗,怎么变成了共党要犯陈独秀。此时的潘兰珍已经明白了一些,但她还是要找到自己的丈夫。

不远万里,寻找丈夫

在经过多方打听后,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丈夫被押送到了南京,便只身一人坐上了从上海到南京的列车。

潘兰珍的到来,出乎陈独秀意料。他不知道一个身单影薄的弱小女子是怎么从上海找到了南京,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不知求了多少人,才走到了他的面前。

此时的陈独秀什么都给不了她,只是对她说:“你快点走,回到上海好歹还有一份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在这里我什么都给不了你。”

潘兰珍却不听陈独秀的劝,毅然选择留在南京陪着他。

潘兰珍在监狱旁边租了个小房子,每天除了给陈独秀做饭送饭,就是做点零工养活自己。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陈独秀的学生、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段锡朋叫潘兰珍先暂住到他家。潘兰珍看到监狱对陈独秀还算是宽大,自己可以经常见到他,就拒绝了段锡朋的邀请。

段锡朋把这件事告诉陈独秀后,陈独秀对这个妻子更加的刮目相看。

从1932年陈独秀被抓,到他被放出来整整5年,潘兰珍从未离开他半步。除了做零工,剩余的时间潘兰珍都一直守在监狱内,就连典狱长看了心里都直佩服。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在潘兰珍和陈独秀这对乱世佳人身上,丝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潘兰珍是个自由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监狱。陈独秀不能办的事,都由她去跑腿、采购和联络。陈独秀也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在监狱而有任何束缚,他在狱中著书立说,理论上不断发展,还写了大量诗作,“人在狱中,思想飞向辽阔的空间”。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潘兰珍相随服侍,为他收拾材料,整理书籍,生活上百般照料。当然,有时也有使潘兰珍感到头痛。

陈独秀研读重要专著或撰写理论文章,经常通宵达旦。潘兰珍就这样守在他的身边,他通宵,她就陪着他通宵。

在潘兰珍的协助下,陈独秀的专著一部一部地问世。陈独秀体弱多病,可他读书不倦、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这其中的一半功劳,都是属于潘兰珍的。

陈独秀一生 5 次被捕,就数这次牢狱之灾时间最长,可他把监狱当研究室、当战场,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飞机轰炸南京,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幸免于难。

陈独秀认为南京是敌人轰炸的重点,让潘兰珍快回南通家里去。潘兰珍说:“我是你身边唯一的亲人,我怎么能走,死就死在一块儿吧。”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在胡适和中共的要求下,蒋介石同意释放政治犯,陈独秀出狱了。

相守到老

陈独秀出狱后,他的老友胡适曾邀请他回北平继续做一个文人,但陈独秀拒绝了,他还想做一个民主人士。

正好在四川省江津县有一个民主人士邓仲纯邀请陈独秀,他想了想便决定过去一试。

1938 年 6 月,陈独秀在友人的帮助下西去重庆,后又上溯 90 公里到达四川江津县。

陈独秀和潘兰珍到达四川后,住在了邓仲纯的家里。邓仲纯是一位医生,经常出诊不在家,而邓仲纯的妻子私下骂他们是寄生虫,陈独秀忍无可忍便搬出了他家。

搬出邓家后,陈独秀在偏僻的郊外租了一个院子,后又把儿子陈松年一家和继母接了过来。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那时一家六口住在一起,婆母双目失明,陈独秀每日只是伏案写作,家里的事情全靠潘兰珍一人撑起来。

除了每日的洗衣做饭做家务,潘兰珍还会给陈独秀整理手稿。郊外没什么零工可以做,全家就指着陈独秀的一点稿费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也算非常温暖。

陈独秀的品行一向是刚正不阿,绝不低头,别人来找他写稿子,他还要挑人。遇到那些他“不喜欢的人”,他都会当场拒绝,即使稿费开得十分高,陈独秀也不为所动。

也正是因为陈独秀这样的性格,来找他写稿的人也越来越少,一家生活得十分困苦,几次都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一次潘兰珍走到正在写作的陈独秀的身边,说道:“先生,家里面真的没有米下锅了,能不能先从那部分钱中拿出来一点用。”

谁知陈独秀立马抬起头来严肃地说道:“不可,就算是饿死也不能用那里的一分钱。”

原来,陈独秀曾经被教育部邀请写一本语言类的读本,并提前预付了他两万元的稿费。

谁知,在读本完成后,陈独秀把他命名为《小学识字课本》,教育部却不同意,非要他把名字改一下。

在文字方面极其要强的陈独秀怎么会修改自己写的题目呢。双方僵持不下,这本读物也就搁置了。

陈独秀一生要强,对于他没有完成的文稿,坚决不收一分钱,于是那两万元就被他存在了一家钱庄里,谁也不能用,不能花。

潘兰珍看家里实在无米下锅,就瞒着家人当了自己的戒指和耳环买了些米面维持生活。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陈独秀的一生波荡起伏,尤其到了晚年异常的艰难。但幸运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遇到了潘兰珍这样一位妻子。

在陈独秀去世后,陈松年这样评价他的继母:“他对我父亲很好,我们对她很尊敬,尊之为母,我的孩子喊她奶奶。”

不久,陈独秀的儿子、儿媳分别到学校去教书,陈独秀一家也离开了江津县城,到了山村鹤山坪——一个四周高山耸立、人迹罕至的地方。

1942 年 5 月27 日,陈独秀因久治不愈的高血压引起突发性心脏病而停止了呼吸,终年 63 岁。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嘱咐妻子:你可以速改嫁,但有一事要谨记

在陈独秀临终前,他把潘兰珍叫到床前,嘱咐她两件事.

一是:“兰珍吾妻,我去后,你务求生活自立,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

二是:“为夫立身人世间,虽非高风亮节,但也不失做人之节操,教育部寄来之款不能用,切勿以我的名声去换钱。”

遵照陈独秀的遗愿,潘兰珍在丈夫去世后在四川一家农场劳动,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工资虽低,但生活能自主、自立。

1946 年,潘兰珍重新回到上海,在一所小学校食堂找到煮饭的工作。

她把养女潘凤仙接来上海团聚,过着自主、自立的生活。

潘兰珍心里,陈独秀永远有着一处无法填充的位置,直至她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