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长的江湖夜话 12 回想山西的面食

 朱福生 2022-06-30 发布于辽宁

村长的江湖夜话




12  回想山西的面食




我长期在外地工作,在外面就餐的机会多。在某地待的时间长的话,就喜欢寻找当地的美食。我惯用的方法是顺着街面挨家品尝,发现好吃的店家就记在心里,备着以后再去。


大凡是饭店,都有千篇一律的感觉,过了那个新鲜阶段,味觉也产生了疲劳,感觉吃啥都是一种感觉,味如嚼蜡。
但是在山西寻找美食的经历却很独特,让我常常回想起,想起当年和好友转着圈吃面食的经历。

许多年以前,去山西做生意,到了晋北地区的原平县。那里有我的好朋友郭洪清,于是约他和我一起操持业务。

他每天陪在我的身边,业务之余,他说要带我吃遍山西的面食。

据他描述,山西的厨师做面食,可以在一个月内不重样儿。我也没有跟他客气,给他提了一个要求:

不求最好最贵,只求新鲜多样,尽可能多地品尝山西的面食。



郭洪青这个人,和我相处了五六年时间。他是个很执着、很认真的人。办起事情来丝毫不打折扣,用管理术语形容,是执行力非常强,这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因此他把我的这次山西之行变成了真正的美食之旅,至今还记忆犹新。

01

第一顿饭吃的是刀削面,典型的山西名吃。全国各地都有卖刀削面的,但不到山西,是见不到庐山真面目的,面条修长,粗细均匀,口感筋道。

同样是刀削面,做法不一样就可以演绎出不同的风格:炒面和臊子面。

刀削面下锅,煮到七八成熟,捞出来,另行起锅,青椒、西红柿、鸡蛋炒好,加入面条翻炒,这就是一盘上好的炒面,此时的面条恰好熟透,又浸润了鸡蛋和蔬菜的鲜味,很是可口(当然也可以选择猪肉或羊肉来炒,看个人喜好吧)。

如果把面条煮的火候再大些,捞出来,浇上臊子,那就是地道的臊子面了。臊子卤也做得很精致,肉丁均匀,木耳细碎,卤汤色泽红亮,一丝不苟。再加上那口味独特的山西老醋、油泼辣子,一碗面下肚,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舒服极了。

02

河捞面也是当地常见的面食,我猜想就是我们老家老人们常说的饸剌(音he le),或许是地方口音不同,被我们叫白了(史书记载,我们老家的人大多是山西的移民的后裔,因此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包括方言口语都会有山西的影子)。

河捞面的面条用模具压制出来的,根据所用的模具不同,可以是粗的,也可以是细的。只是这种面的吃法和刀削面不同,刀削面是瓷瓷实实地装满大碗,再浇上臊子,感觉特别实惠。而河捞面则只有一小撮面条,煮熟之后配上大碗的汤。那面条像云彩一样飘在汤面上,点缀以葱花、香菜,看着很舒展的感觉,其实并不实惠。

挑起面来,吃在嘴里,面是脆的,这和刀削面的筋道的口感颇为不同。喝一口汤,味道特别鲜靓,这是精心熬制出来的高汤。感觉吃面、喝汤两相宜。美中不足就是量有点少,果腹的功能不足。

但是却也名副其实:“河捞面”,有广阔的水面,有捞的动作。我甚至想一般餐馆的菜谱上都写“河捞”二字,大概是用了它象形的一面罢。

03

有一种“苦荞河捞”是个例外。它不是用摸具轧制的,也不是用刀削出来的。是用苦荞面调成稀糊糊,放在碗里,上屉蒸熟,成了坨坨(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做游戏用小碗儿扣的“油粉”)。把这个坨坨用刀划开,似连非连,放在碗里,浇上汤汁,还依稀看得出坨坨的形状。用筷子一拨,又是一根根面梗,入口即化,仔细吧哒一下,有股淡淡的苦味,据说是可以清热去火的。



后来,我们去了繁峙县的砂河镇,在那里吃了一顿抿豆面,印象非常深。
04

一般说来,面的形状不是条儿就是片儿,唯独这抿豆面的形状特殊,是颗粒状的,从汤锅里捞出来,在清水里一过,一朵儿一朵儿像雪白的樱花骨朵,浇上臊子卤,吃起来别有风味。

特殊的形状,自然有特殊的做法,原来,这抿豆面是用豆面和小麦面粉混合起来,和成面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少放水,面团要有硬度,应该比我们手工切面的硬度还要大。然后用擦刀儿擦,面团被擦成面粒儿,直接落在滚开的汤锅里煮熟即成。曾经听老辈人说过一种面食叫擦疙瘩(ge三声、 da四声),可能就和这个抿豆面差不多少吧!

05

一次晚饭的时候,饭已经吃过一半,郭洪青突然来了主意,说要让我尝点新鲜,于是又点了一份面食。

面食端上来,看着是黑黄色的面条,啤酒颜色的汤,这个叫榆皮面。郭洪青让我先动筷品尝,面条脆而爽滑,汤也酸爽可口。见我能接受这个口味,他才给我细致地介绍起来。这个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高粱面(难怪是那种发黑的颜色),但是高粱面并没有韧性,做不成面条的,于是在里面掺了一些榆树皮的粉末(当然是榆树的嫩内皮,晒干以后碾成的粉末),和成了面团,用那种摸具挤压出来面条来。而那酸酸的汤,据说是用了酸菜缸里发酵的酸水,难怪那种口感是前所未有的呢。原来郭洪青怕我不接受这重口味,故而迟迟未给我推荐这款面食。
06


此后,我们又吃了一种叫“拨鱼鱼儿”的面食,口感和做法都和老家的疙瘩汤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所用的材料应该是在小麦面中掺了荞麦面或者是莜麦面,把这种混合粉和成稀糊糊,放在托板上,用筷子一压,向下一拨,拨出去的面掉在锅内的沸水中,煮出来时呈长条形状,两头尖尖,真的好象小鱼儿一般。

然后把这些面鱼儿烩在锅里的大烩菜中,连面带菜,连汤带水一起盛出来吃。





山西的面食好吃但不好做,一来是要用特殊的工具,二来也需要特殊的材料,做法也是祖辈相传的,外人很难模仿。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缘故吧。

07

我唯一学会做的山西面食是“扯面”。那次在山西吃过,学做还是在蒙古工作时,向临汾的同事学的,那是很久以后的事儿了。

扯面用料就是小麦面粉,这是我家乡常见的,把面和好以后,醒一会,之后把面搓成长条,揪成剂子(像包饺子用的剂子一样,个头要大些)。把剂子沾上花生油,一个个放在盆里,用油浸润,放置个把小时。

过了一个小时之后的面剂子变得非常柔软而有韧性,放在面板上轻轻一擀,就变成长条形的面片,把面片拿在手里,继续向长里抻,就成了腰带一样长的面片,放入锅中的沸水煮,翻滚一会儿,捞到碗里浇上卤子。

需要说一下的是,这卤子和刀削面的臊子卤做法不同。其实也很简单的,把植物油烧热,下入葱白,炸几分钟。注意一定要炸的葱白变黑色,就是需要糊了以后的那种葱香才好吃。然后加上香菜、陈醋、盐面,拌一下就可以大快朵颐。


写到这里,禁不住唾津潜溢,心向往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