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山西面食
发表于 2004-12-13 21:52:23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标签:上南花城
山西人做面有两种做法:一是“发面”、一是“死面”即“发酵面”与“非发酵面”。当西方人发面包、烤面包时, 中国人不仅有了发面的馍头、包子、饼子……同时有了死面的数百种食品。 山西人利用当地丰富的小杂粮资源与麦粉,创作了近千种面食与面点,用料之广、 花样之多、制法之巧、食法之殊,在“南米北面”的北方, 可谓独树一帜。“我们山西的面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有声誉的流派。”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先生的概括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面食王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位于太行、吕梁之间的汾河西岸,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发现, 180万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了有灰烬与烧骨的遗址,这是迄今发现的人类使用火种最早的记载。 火使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迈向了文明,当原始人类燃起熊熊的篝火,烤制着各种食物的时候,因为没有制作工具,“释米加烧石上面食之”《古史考》。 而现在的山西乡间,走亲访友,仍拿着麦香浓浓的“石头饼”、“石子馍”、“疤饼”,这种由民间代代相传的烧烤方法--“石烹法”或多或少地让人感觉到上古时人类在烹饪上遗留的原始文明。 烹饪技艺、面食技艺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对工具的广泛使用, 也离不开当地农作物的生产。山西的临汾、运城在历史上就是产麦区,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临汾县志》记载“切碾百余”, 就是磨, 同时有了“涓筛”,这说明加工面粉与制作精粉发展历史悠久。 《中国烹饪史》上看,周、秦、西汉时代,人类主要食品是粥和饭,到了汉代才发展了面食制品。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 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大发展时期,隋唐建都西安,带动了黄河中、下游的餐饮业,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诗)连山村放牛娃都能准确的指示酒家的位置,足见市上酒楼饭店之多。 从谢讽的《食经》和其它古食单来看,当时的面食,煎、烤、蒸、煮、炸俱全。 品种有高梁饭、麦饭、馄饨、饺子、面条、馓子、卷卷、烧饼等。 历史上面食流传较大的一次是元朝忽必烈入侵中原, 黄河中上游的汉民聚集在洪洞大槐树下,祭奠了自己祖祖辈辈繁衍生存的祖宗, 开始南移,他们必然将自己的饮食习惯传播到全国各地。但这个时候, 山西面食也正在发展之中,品种虽不丰富,但饺子、馄饨、面条、烧饼、 馒头已是老百姓们的常饭。 而山西面食发展、丰富时期是在上一个世纪, 山西位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气候干旱、人多地少,传统的农业难以养活民众,为了生存,山西人“走西口”,到外地后做小卖买、种庄稼,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产生了优秀、杰出的商业经营人才,出现了中国金融银行的鼻祖。 今天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即山西平遥的“日升昌”, 历经了一百多年的艰苦创业,山西的平遥、祁县、太谷、 灵石等地一批票号遍及国内85个城市,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发展到国外的东京、大阪、神户、朝鲜汇川、新加坡、俄罗斯、莫斯科等。400多个票号“汇通天下”。 “海内最富”的山西商人他乡富贾,把积累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归故里, 谁都想光宗耀祖,谁都要置地盖房,不盖则已,一盖就盖出个豪华富贵, 平遥的整整一条街富丽堂皇,平遥的“日升昌”, 祁县的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拍摄地),渠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 各领风骚、各有千秋,庄严沉静、气势宏大、雕梁画栋、精雅别致。 深深的庭院让现代人羡慕不已,同时让参观者扬起无数的遐想, 钟鸣鼎食之家其掌柜、伙计、学徒及家眷每天吃什么、喝什么。 走南闯北的商人,一定吃的是南北风味、山珍海味。但从今天当地流行的饭菜来看, 充分体现着大院主妇对风尘仆仆归来的亲人的一片炽爱之情, 利用家乡的资源,精心加工出的面达百十余种,还有菜码、小料与鲜汤, 山西的面食也随主人走南闯北散落在全国各地。山西400多种面食、面点,但 70%的花色品种在大院的土地上,它们大多工艺复杂,费时费工、 精工细作,如开膛搓鱼鱼、剪刀面、转盘剔尖、变尖、油丝掐疙瘩等面食, 现在也只能到当地才能享受其美味。当地老百姓的话说, 买卖字号人家吃的讲究,他们吃出了花样、吃出了气派、吃出了儒雅、 吃出了山西的“面食王国”的雅号,可以说上一个世纪, 山西的面食发展到她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 二、“面食之乡”的多彩风姿 面食有400多种,在面食的制作过程中, 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许多操作方法独具匠心,许多操作工具随手招来, 极为简单。其烹制法十余种,有蒸、煮、炒、焖、炸、烤、烙、贴、 烩、煎、汆……山西面食的制作工具有河捞床、抿面床、拨鱼板、拨面刀、削面刀、剪刀、称盘、瓷盘、擀面杖、石板、石头子……山西面食的操作技法三十余种,用不同材料揉成的面团, 在面点师手里巧夺天工,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异的各种面点:他们擀、推、拉、剔、拨、 削、压、捏、搓、抿、折、滚、蘸、剪、切、拖、戳、铲、转、摊……充分体现了物质基础并不富裕的山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山西面食的品种大致有饭、粥、糊、羹、糕、团、粉、饼、饺、包、条、卷……每个品种有不同的口味,如咸、甜、苦、酸、麻、辣、鲜。面点的色彩丰富,有白、黑、绿、黄、红、紫……粗粮细作,菜面合一、色彩丰富、 香味扑鼻、味道不同的面食面点让一个人在一个月内不食重样饭。 初步估计,煮制品70多个品种、蒸制品120余种、烤制品40余种、 烙制品30种、煎制品15种、焖炒类55种、汤饭类20种, 共410多种。 三、山西杂粮丰富的营养价值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土壤结构、气候条件形成了晋南为小麦主产区,晋中、 晋东南以谷子、玉米、高梁为主,晋北以莜麦(燕麦)、荞麦、大豆、土豆为主。 晋中盆地盛产有名的“晋祠大米”。五谷杂粮:冬小麦、春小麦、荞麦、黑豆、绿豆、豌豆、豇豆、扁豆、小豆磨成的面粉, 制成的食品都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 晋北的莜面可制作成栲栳栳、搓鱼鱼、切条、窝子、窟垒、团子等,也有现代化机器加工成的“燕麦片”。 巧妇双手搓鱼鱼十分好看,两只手同时搓14根,长约60厘米的面鱼,其形翻腾摆娜, 互相碰撞、冉冉而出,如鱼得水。莜面栲栳栳, 有一块油光发亮的石板放上小面条,一推一翻,薄而透亮的筒卷整齐地排在笼屉上。 请康熙皇帝上五台山朝释,以台蘑汤与莜面栲栳栳为美味佳肴。 “豆面”根据不同的豆粉做成不同面食,有:抿 斗、蘸尖尖、 筷夹流尖、豆面拖叶、豆面条、长豆面、漂泯蛐、豆面凉粉等。还可以制成豆制品如:享有盛名的“寿阳豆腐干”、 “清徐豆腐干”,还有豆腐、豆腐皮、豆腐乳等。豆类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 氨基酸和多种微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老年性心脏病、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辅疗治疗功能。 荞麦面与苦荞麦面可制作荞面碗托、荞面灌肠、 荞面棋棋、 荞面扒糕、荞面凉粉,太原最盛行的风味小吃就是街上小摊卖的凉面“荞面灌肠”、“豆芽炒灌肠”, 一股浓浓的蒜醋味让过路人无不垂涎三尺。荞面内含有多种氨基酸及钙、磷、铜、铁、 锌等微量元素,含有特有的芦荟及叶绿素、维生素B1、B2、亚油酸等, 对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均有一定的预防和保健作用, 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四、山西面食的菜码、浇头与汤面 “一面百吃”是指面食的品种多,但传统吃面,晋中、 太原一代乡村有钱的大户人家吃面是十分考究的。其一,必须有时令蔬菜为菜码。 吃面配食的菜码既可以丰富饭菜的色彩,增进食欲、调节味道, 又讲究合理的营养比例,现在看来十分科学。菜码制作讲究四季新鲜、 必须保持蔬菜的原汁原味,许多菜码淡淡清香。春季里有:绿豆芽、白菜丝、 莲菜丝、香椿芽、小葱拌豆腐、菠菜梗、糖醋水萝卜丝、芥辣丝、豆腐丝、土豆丝、榨菜丝、黄豆嘴、自制泡菜、家常酸菜等。 夏秋季里有:黄瓜丝、香椿豆腐、莴笋丝、油菜丝、圆白菜丝、豆角丝、葫芦丝…… 隆冬季节:萝卜、蒜泥茄子等。其二,必须配带各式小调味,酸、甜、辣、咸、鲜均有, 小料按品种分两类:一是市场上销售的已制成的调味品,如芝麻酱、腌韭菜花、腐乳、糖蒜、辣酱、臭豆腐与各种腌制小菜。 另一类是新鲜的调味品,如:葱丝、蒜片、香菜、豆苗、蒜黄、韭黄、 黄府辣椒油,还有夏季调制凉面的芥末糊、麻酱汁、蒜泥汁等。 浇头是指食面时的卤汁。一般分为炸酱、打卤、煎炒、 氽卤,有荤有素,浇配各种的煮面。炸酱类一般有:猪肉炸酱、蟹黄炸酱、虾仁炸酱、蕃茄肉末炸酱、什锦炸酱等。打卤一般有:肉片打卤、虾片打卤、 三鲜打卤、什锦素打卤、蕃茄卤、肉片氽卤、酸菜豆腐卤、 清卤类葱花醋酸卤等。煎炒一般有小炒猪肉、小炒羊肉、宽汁过油肉,清炒里脊丝、 羊肉稍子、酸菜肉片等。 汤面:做汤的面一般掌握细、短、薄、碎。 酸的汤为清汤面, 炝锅面、烧烩面、沙锅面四种。清淡类可口不油腻,适用于病人食用。 炝锅面在山西冬季食用较广,常用大海碗,有菜、有肉、有汤、有面, 根据食者不同口味和喜好选菜、选面的品种。如拉面、切面条、面叶、 抿面、拔面、揪片等都可做汤面。 五、山西面食是一个有声誉的流派 山西面食的制作与丰富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 而山西面食又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广为流传。 随着山西商人的脚印遍及全国乃至世界,随着解放战争南下干部流传江南。山西面食开始显露自己的独特风格。 自然条件的恶劣,造成了山西蔬菜产量除了土豆、白菜、萝卜, 其它时令蔬菜品种少、产量低、季节性差,历史上,山西民间食猪、 羊、牛肉,不食鸡、鱼,更谈不到其它海鲜。 维系这块土壤靠的是这里得天独厚的杂粮系列,因此山西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由来已久。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山西的餐饮业发展很快,除了将粤菜、川菜、沪菜、 淮扬菜与当地口味结合创新出了不少好菜,山西面食更是“洋”为中用, 风味小吃、杂粮与奶油、沙拉结合,创出的新鲜、营养的面点食品, 已登上大雅之堂。 如今,泰山之巅,南海之滨,台湾海峡, 到处都有“山西刀削面”的招牌。与北京炸酱面、武汉干面、四川担担面、 扬州伊府面同属中华五大面食,剔尖(拨面)、刀拨面、揪片、猫耳朵等, 正随着科技现代化而漫步世界,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六、山西面食特技表演 山西的面点师傅在长期的操作中, 练就了一身富有表演性的特技动作。让人感到:吃山西面食是一种口福,看山西面食制作更是一种眼福。九八年,山西组织烹饪大赛时, 就选择了20位厨师到各地进行了14场面食特技表演,参观的数千人,场场爆满,阵阵掌声,大家赞不绝口。 学会“山西拉面”这一招,可以制作空心拉面、夹馅拉面、小拉面、锅沿面、油拉面、龙须面、银丝卷、一窝酥等。 面点师手持五斤多重的面团揉成长条, 各执一端, 上下晃动, 甩向面案, 又离案悬 空。这一系列动作钢柔并济、 姿势优美, 一分钟时间, 五斤重的面团变成了4096根如丝如发的龙须面,变成了大众常吃的大拉面, 尤其是最后的造型动作就如银蛇飞舞、凤凰展翅、瀑布般飞入面案。 “山西刀削面”的醒目招牌全国广为流传,台湾最甚。 面点师一手持圆柱形面块、一手持弯弯的削面刀,只见刀不离面、面不离刀, 胳膊挺直手端平、一刀接一刀,一梭赶一梭,弯刀削出了三棱条,刀光之中,一条条粗细均匀、八寸长短的面条如张张柳叶,飞入锅中。 周围人点数真正的飞刀削面手每分钟可削128刀。 用诗描绘刀削面表演:一叶落物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捎。 “山西刀拨面”拨面用的刀长约50厘米,两端有柄、刀刃平而直,与之相配的案板应平整光滑。擀好的面折成六层,两手握刀柄, 然后一刀一刀连贯拨出,刀与案的碰撞声,如骏马奔腾、气势磅礴。 面条随刀而出如银燕出巢、鱼贯而入, 优秀的面点师一分钟内可拨面199刀,出条994根,重量8.8公斤。有词作比较形象贴切地歌颂了“刀拨面”的操作与神态:“拥云堆雪、卷玉脂长条,轻朴粉、叠数遭, 横掘刀、躬虚腰,一声令下、地动山摇,刀声咚咚千浪翻,手影闪闪白帘飘。” “山西剔尖”又名“拨鱼儿”,“剔”、“拨”指操作技法,“尖”、“鱼儿”指面的形状, 又有“转盘剔尖”“变尖”“剔拨股”之称。瓷盘,称盘,长形小板,圆形铁板为工具。如“转盘剔尖”, 面点师一手持青花瓷盘,一手拿三棱形筷子,边剔边转, 瓷盘的边沿上一条条六寸长、两头尖的小鱼儿,如流星赶月跳入锅中。“变尖”, 面点师一手托称盘,一手拿刀形竹片,在轻快而有节奏的敲击声中, 尖尖细细的银鱼儿翻腾跳跃飞入锅中。 参加面食特技表演的项目中,平遥的油丝掐疙瘩, 用“掐--推--弹”系列动作,一气呵成,面厚薄均匀,小巧玲珑。 晋南一带的“腰带面”边拉边甩,薄而透亮,轻嫩滑口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擀饺子皮、包饺子、驴油甩饼、墩稍梅皮、搓莜面鱼、 推莜面栲栳栳等14个品种的面食制作特技表演,让观赏者耳目一新,胃口大开…… 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山西面食的存在,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我们相信山西面食文化将在二十一世纪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