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岛札记108:历史的神奇、无奈和警醒之处

 劳月 2022-06-30 发布于浙江

宋仁宗42年统治之后,是宋英宗(4年)、宋神宗(17年)、宋哲宗(15年)、宋徽宗(26年)。从宋仁宗的太平盛世,到宋徽宗手里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究竟发生了什么?60年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大宋朝,为什么突然就遭遇灭顶之灾?赵冬梅教授的《大宋之变》以司马光、王安石为主线,深刻剖析了英宗、神宗两朝政治斗争对宋朝的伤害,认为从英宗即位到司马光去世的这24年,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宋仁宗赵祯开创了仁宗盛治,但却没有继承皇位的儿子。并不是他生不出儿子,而是生下的儿子都夭折了。前前后后他有过16个孩子,其中3个儿子,都没活过3岁。不得已,在大臣和嫔妃的劝说下,仁宗从濮王赵允让府上收了一个养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当时还叫赵宗实)。但仁宗收养子并不是想让他继承皇位,而是让他来“招弟”的。当年宋真宗赵恒的儿子赵祐八岁夭折,赵宗实的父亲赵允让曾因此入宫“招弟”。7年后赵允让“招弟”成功,宋仁宗赵祯出生,赵允让即被礼送回府。谁想到,若干年后,“招弟”的使命再次落到赵允让儿子赵宗实的身上。

神奇的是,赵宗实进宫后果然也“招弟”成功,苗贵妃为仁宗生下儿子赵昕。赵宗实遂被送回濮王府。但赵昕只活了三岁。后来,仁宗又有过一个儿子,也只活了三岁。于是,大臣们一再劝谏仁宗,立赵宗实为子。但是,不死心的皇帝总是以后宫已有嫔妃怀孕为由拒绝。他曾经哭着对谏官范镇说:“朕知卿忠,卿言是也,当更俟三二年!”。

直到嘉祐七年,仁宗去世的前一年,无奈之下,他才把赵宗实认为儿子,改名赵曙。此时的赵曙已离开皇宫23年,并已结婚,育有三子三女。接到立为皇子的诏命后,赵曙称病上奏推辞。仁宗不允。赵曙不得已,只好启程。临走他还吩咐家人,守好屋舍,皇上有了后嗣,他就回来。次年,仁宗突然驾崩,赵曙才登上皇位,是为宋英宗。

长期当“备胎皇子”的精神压力,使英宗即位第五天就发了疯病,只得由皇太后垂帘听政。疯病稍愈,英宗和垂帘听政的曹太后争夺皇权,和大臣们争议生父濮王的名分,导致这位36岁的皇上心力交瘁,再次倒在病榻上。此时,他还迟迟不肯明确谁是太子。在宰相韩琦的一再催促下,临死的英宗才写下立颖王赵顼为太子的诏书。还未册封太子,英宗就一命归天。

如此神奇、荒唐的故事,并不是后人的虚构,而是真实的历史。权力,是一种难以戒断的毒药。一旦沾染上,至死都不愿意放弃,不管是给亲生儿子还是养子。生不出儿子的宋仁宗,不肯让他人当太子;吃足“备胎皇子”苦头的宋英宗,连亲生儿子都放心不下,实在都病态得可以。

宋神宗即位时已20岁。父亲在位4年的风雨,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即位之初,他就开始反击。他以英宗遗愿的名义,废除了“驸马升行”制度。所谓“驸马升行”,就是给驸马爷升一个辈分,避免公主殿下纡尊降贵向公公婆婆行大礼。但是,让公主称公公婆婆为兄嫂却又极其荒唐,坏了中国传统的伦理秩序。于是,神宗下诏废除了“驸马升行”制度,以英宗之口驳斥这种“扭曲人伦长幼秩序”的制度。

此事虽小,但却收到一石三鸟之效:一是替父亲挽回面子,表达英宗对伦理秩序的原则性尊重;二是讽刺了包括司马光在内的侍从礼官:皇帝认生父为爹你们反对,公主叫公婆为兄嫂你们却视而不见?三是表明神宗拨乱反正,维护伦理秩序的态度。

由此一件小事,可看出宋神宗的聪明,看出他欲为“中兴之主”的宏愿。所以,当他遇见同样具有治国安邦理想的王安石,两人一拍即合,就顺理成章了。也正是因为聪明,神宗一旦明确执政思想,就极其固执,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即便在重压之下将王安石罢相,神宗也坚持变法,严厉处置反对变法的人。

开封府安上门监门官郑侠画《流民图》并上疏批评新法害民,被罢官流放至广东英州监视居住。宰相吴充利用宰相府对例行公事的直接审批权,将郑侠悄悄转移到湖北鄂州。不料被神宗发现,亲自批示:“郑侠原犯目无尊上、大逆不道罪行,情节极其悖逆。饶他不死,已是极大的恩惠。不得变更居住地。”同时处分了宰相府和刑部办事人员,收回宰相府的独立审批权。从此以后,所有入奏公务,都必须等皇帝亲自画可之后,宰相才可以签字下发。于是,能对君权起到制约作用的宋朝宰相制度被阉割了,宰相府终于成了皇帝的秘书处。

所以,皇帝昏聩无能并不是最大的悲剧。当皇帝自以为聪明,固执己见,听不进任何人劝解时,事情才会很难办。这就是历史的无奈之处。

《大宋之变》的主角并不是皇帝宋英宗、宋神宗,而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司马光与王安石。他们是两位悲剧人物。后世对两人也毁誉参半,说好的捧到天上,说坏的贬到地下。但无可置疑的是,他们都有伟大之处,也都有致命缺点,是有缺陷的伟人。他们所造成的党争,才是大宋之变的最主要原因,是历史对于后人的警醒。

司马光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却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他最大的贡献是主持编撰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文化遗产。但是,在政治上,司马光却是保守和幼稚的。在生命最后18个月,他走上宋朝政治舞台的最高峰,却一事无成,黯然消逝。

王安石,人称“拗相公”,有远见,有胆识,有气魄,有能力。他的变法改革迅速取得成效,扭转了宋朝积贫积弱现状。但他却极其固执、执拗,为人偏狭,爱走极端,任用奸佞小人,把宋朝宽容的政治风气毁坏殆尽,造成了官僚集团和士大夫的分裂。司马光评价他:“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神宗和王安石先后推出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以及军事方面的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力图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反对王安石的人一个一个被赶出中枢。神宗企图以枢密副使的高位,换取司马光的停止批评,但被拒绝。1071年,司马光退出中央政坛,隐居洛阳,全心全意编撰《资治通鉴》。

宋神宗和王安石先后病逝。一直强烈反对变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立即起用司马光为宰相。重新站上政坛巅峰的司马光却未能力挽狂澜,被激烈对立的新旧党之间的口水淹没。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又缺乏治国政治经验,以致大宋朝在官僚集团白热化的政治斗争中一步步走向衰落。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苏轼。“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狱。苏轼因奏表中的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改革派御史弹劾,被逮捕关进御史台(人称“乌台”)监狱长达5个多月,差一点送命。王安石去世,司马光就任宰相后,苏轼又反对司马光改革役法,当面质问司马光:“难道说您如今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说话了吗?”王安石当政时,任何事情都上纲上线,对保守派赶尽杀绝。司马光当政后,政治正确再度成为标志。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南宋学者吕中这样评价:“因其利而去其害,那么,两种役法都可行。可惜,熙宁年间提拔的主张雇役,元祐年间提拔的主张差役。是非曲直,全无公心,令人叹息。”

后来,宋徽宗听任蔡京谗言,把元祐年间司马光、文彦博、苏辙、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三百零九人列为奸党,将姓名刻石颁布天下,永不任用,更是将这种党争发展到极致。

从宋英宗到宋哲宗,两次太后垂帘听政,给皇帝留下逆反阴影。再加上王安石、司马光的新旧党争,宋朝的士大夫阶层严重分裂,几十年难以修复。宋仁宗时代敢于直言的言官风采,演变成官员阵营之间的恶意攻击。这种结党营私“翻烧饼”的恶劣风气,一直延续到明朝。

宋朝是一个武将打造的朝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抑武重文”的朝代。虽然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最终两次被外族击败,终致亡国。其中的警醒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改革与守成,武将与文人,都是一对矛盾体,少了谁都不行。强调一面,走到极致,最终一定是死胡同。

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是现在的镜子。从历史中,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现实问题的答案。在传承宋韵文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探究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秘诀,更要探究大宋朝两次败于外族最终亡国的原因。这就是阅读《大宋之变》,回望大宋朝由盛而衰历史,对于今天的意义。

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宋朝政治文化重镇。宋高宗赵构定都杭州后即改年号为绍兴,还把越州改名为绍兴,以宣示其“绍祚中兴”之宏愿。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共6位皇帝以及宋徽宗的遗骨均安葬在绍兴,后人统称为“宋六陵”。可惜元朝年间,宋六陵被盗掘一空,遭到严重损坏,如今只空留坟山。

绍兴图书馆发出《大宋之变》阅读分享会预告后,受到书友热烈欢迎,报名马上满额。我们做分享所在的“清白泉”清廉图书室座无虚席。主持阅读分享的周莉莉告诉我们,之所以叫“清白泉”,是因为距此不远的府山上有一口清泉,范仲淹任越州知府时将其命名为“清白泉”,借以表明自己“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从政之道,并在井上构筑“清白亭”,将其住处的凉堂命名为“清白堂”,还专门写了一篇《清白堂记》。她说,绍兴和宋朝的关系特别密切,绍兴人特别能感受转眼之间由盛而衰的那种历史惨痛,所以我们需要回顾这段历史,需要解读这本《大宋之变》。

果然,绍兴书友对宋朝历史的热情很高,分享后的讨论很热烈。大家聊到中兴四将和岳飞,聊到宋金和议,聊到宋朝著名诗人、绍兴人陆游,聊到陆游的后代、南宋末年背负皇帝跳海的陆秀夫,聊到惨烈的崖山海战。其中一位书友提出的观点最有新意。他认为,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趋势。蒙古帝国的铁骑席卷欧亚大陆,把冷兵器时代的游牧民族文化推向一个巅峰。一个宋朝,不管如何改革、强盛,都无法阻止这个趋势,灭亡是必然的。

看来,文澜读书岛所倡导的多样化的阅读视角正被越来越多的书友所接受。不同观点的碰撞,恰恰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穿历史,从而能更透彻地面对未来。

本文摄影:葛安凤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