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与释迦牟尼,他们眼中的世界什么样?

 真风俏 2022-06-30 发布于福建

世界是什么?一直是几千年来,所有哲学和宗教共同思辨的主题。

文章图片1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同时,物质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唯物论-发展观》: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必将在历史上灭亡。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恩格斯也为《唯物论-发展观》做了补充: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也就是说,世界上是没有事物的,有的只是一个个过程而已。

世界有开始的一天,自然也就会有结束的一天,这也是辩证法所规定好了的:“任何事物,最终都会走向它的对立面”,而“开始”的对立面就是“结束”。

文章图片2

至于,世界结束之后,又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又归于何处?马克思也没说,一般人也真不敢跑去问。当然,这也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那是宗教哲学所思辨的主题。或是如黑格尔唯心主义所说的那种,不依赖世界而存在的“绝对精神”所运行的形式。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安排。

那么问题来了,释迦牟尼又是怎样的世界观呢?

《金刚经》记载:如来所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也是佛陀释迦牟尼根据其“缘起性空”的主体思想所给出的结论。

文章图片3

为什么说世界不是世界呢?这也不符合逻辑学的“同一律”,既A=A,任何事物只能等于其自身。

世界难道真的不是世界吗?不是的,佛陀所说的“世界”,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在佛陀的眼中,世界是由因缘聚散而成,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世间万物尽在其中。生生灭灭都只是个过程,因此劝导众生千万不可把“心”留在了过程之中。佛家术语叫:住相。

因为过程总是变化的,而佛家的“心”是需要恒定不朽的,所以便不能把“心”放在过程之中。这也是《金刚经》的中心思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马克思与释迦牟尼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哲学,一个是宗教。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人类的顶级智者,都有着殊途同归的世界观。对于世界,都只承认世界是一个现实过程,而不是事物本身。因为世界上就没有事物本身。

他们都有着超脱于现实或尘世的眼光和境界,都在现实之外寻找着规律和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