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军有三个没想到,对越反击战初期,为什么部队伤亡大?

 猎户座的文件夹 2022-07-01 发布于四川

保持联系的方法(否则可能收不文章推送):点击上方右侧南疆烽烟正十年-右上角三个点-设为星标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期间,越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或者说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战略纵深浅,越军对其“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解释是:“反对诱敌深入”、“固守第一线”、“在第一线取胜”。根据越南北部的地形特点,越军明确提出要实行“区域性防御”,要求各部队打“地区保卫战”。越军所说的第一线,是指距离边境线50公里范围之内的越南北部浅近纵深地区。

越南北部边境地区为高山区,是我国云南山脉向中南半岛的延续,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大多数是土山或者土夹石山,部分是石山。土山坡度较缓,多在20至45度之间。石山坡度较大,经过雨水多年冲蚀,形成山势陡峭的岩溶地貌,山上的石缝和石洞很多,便于隐藏人员和物资。

这一带气候炎热,雨水多,植物生长茂盛,不论土山还是石山,大部分地区为茂密丛林及高草所覆盖,形成天然的伪装隐蔽层。这种地形给军队机动、观察和射击都增加了困难,但是对于防御一方来说,因为有很好的天然屏障和大量的遮蔽物,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越军的所谓“区域性防御”,就是根据作战需要,把主力部队部署在某个地区(省、县、乡、社),与当地的地方部队、民军相结合,共同防卫,打“地区保卫战”。越军提出,一个县的武装力量要能够拖住进攻方的一个师。越南民军的数量相当庞大,河内当局规定,学校、工矿企业参加民军的人数要达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农村参加民军的人数要达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十至二十,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发了枪。

越南民军的武器装备,除了有冲锋枪和轻重机枪之外,还有40火箭筒和无坐力炮。对民军不仅区分防守区域,指定防御阵地,而且战时还派有公安人员指挥(监督),规定其射击位置和开火时机,如果违反规定逃避战斗,就扣发口粮甚至逮捕关押。越南老百姓迫于这种压力,以及在反华欺骗宣传的蛊惑下,也具有一定的顽强性。

越军“区域性防御”的阵地,凡是由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占领的,通常选择在便于对方运动的道路和谷地两侧的高地,构成较为坚固的支撑点;在不便于大部队运动的地形上,则由部分地方部队或者民军防守。工事构筑利用自然条件,修在道路、谷地两侧高地的山脚和山腰,有时在靠近山顶处也修筑工事,以控制制高点,形成山脚、山腰、山顶多层阵地。

在山脚的阵地上,配置冲锋枪、轻机枪、无坐力炮、火箭筒等近射程武器;在山腰和山顶的阵地上,配置射程较远的重机枪、高射机枪、迫击炮,甚至85加农炮。有时在较为低缓的土山上,构筑大片由堑壕、交通壕相连接的野战工事,目标虽然很明显,但是配置的兵力并不多。其主要兵力和火器仍然分散配置在两侧隐蔽位置,甚至配置在邻近的小山包、丛林、竹丛和岩洞等处,以侧射、斜射、倒打、交叉火力控制阵地。

在阵地前方,除了由守阵地的主力部队或者地方部队派出警戒分队之外,还配置有民军。这种“区域性防御”,由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军三种力量统一部署,基本上形成了以主力部队防守的支撑点为骨干,占领和控制相当正面和纵深的阵地配系。越军“区域性防御”的作战手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顶、藏、散、打四个字。

当我军进攻时,越军首先依托既设阵地,按既定作战方案进行抗击,在我军优势兵力火力打击下顶不住时,则利用天然隐蔽条件潜藏起来,等我军接近时突然开火,或者在我军一梯队通过后,以突然火力杀伤后续部队,如果地形不利于就地潜藏,则化整为零,分散潜藏,等我军第一梯队通过后,再出来打后续部队。越军擅长利用有利地形的掩护,隐蔽实行近战和游击性袭扰。

我军在自卫还击作战初期,由于缺乏在热带山岳丛林地同越军作战的经验,对越军“区域性防御”作战的特点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吃了一些亏,进展速度较慢,部队伤亡较大,主要体现为“三个没想到”。

按照一般作战规律,有大量堑壕交通壕的地方,必然是敌人兵力和火器配置较多的阵地,因此我军炮火就集中射击这些地方。其实越军是分散隐蔽配置在阵地两侧或者纵深我军观察不到的位置,这就使得炮火杀伤效率大大降低了。在我军猛烈炮火袭击下,敌人隐蔽起来不射击,我军往往以为敌人已经逃跑或者被消灭了,因而麻痹大意,以密集队形进攻,冲击占领阵地。

结果当我军接近敌人阵地而炮火不便支援时,越军以突然火力杀伤冲击的步兵和坦克。攻占敌人阵地之后,看不到敌人,听不到枪响,又以为敌人已经逃跑或者被消灭了,实际上敌人就潜藏在附近几米、几十米的山洞、石缝、草丛、树丛之中,往往乘我不备,突然出现,实施袭击。

42军125师原计划用一天的时间歼灭复和地区越军,迅速打通通往高平的交通运输线,尔后向广渊发展进攻,从东面威逼高平,配合主力围歼高平之敌。但实际上打得很不顺利,用了三天时间才基本歼灭复和之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了解越军分散隐蔽,突然开火的战术特点。

复和地区的石洞、石缝、地道和甘蔗地很多,开始部队只注意攻占高地,而没有注意隐蔽起来的敌人,往往是打下高地向纵深推进时,又遭到后面越军火力袭击,吃了不少亏。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敌人分散钻洞,洞口死角大等特点,采用小群多路战术,组织火力封锁洞口,逐个攻歼石洞、地道之敌,才减少了伤亡,加快了速度。

按照一般地形的作战经验,一个高地的主峰(山顶)被占领了,处于这个高地山腰和山脚阵地上的敌人,就会动摇甚至逃跑。可是在越南北部的复杂地形上,有时占领了山顶,却看不到山腰和山脚的敌人阵地,不能直接威胁到他,他就继续守在那里不走。我军按照一般常规去处置,占领了山的顶端,控制了制高点,看不到下面的敌人阵地,就以为全部占领了这个高地,结果后续部队遭到山腰和山脚阵地之敌的突然射击,增大了伤亡。

124师372团于2月19日傍晚,攻占高平市东南屏障博山和17号高地主峰之后,由于没有对靠近公路的山脚进行搜索,当军坦克团3营向17号高地前进以配合步兵行动时,突然遭到博山和17号高地、526高地靠近公路一侧,隐蔽在山脚竹林、芭蕉林和房屋后面的越军反坦克火力的阻击,当即被击毁3辆,击伤2辆;1营从17号高地下山向公路靠近时,也遭到越军火力点射击,建制被打乱,全团无法前进。

按照一般作战常识,一个高地被占领了,那么两侧的山谷、小山包也就不会有敌人了;前面部队打过去了,就意味着敌人已经被消灭或者逃跑了。这个时候,后续部队在开进中往往不大注意侦察、搜索,结果遭到敌人骤打即停的火力袭击。遇到这种情况,有的部队,特别是后勤分队,开始时并不重视,以为只是少数残敌袭扰,稍加掩护又继续前进,结果连连吃亏。

121师在向高平西侧进行大纵深战役穿插时,对越军的作战特点不了解,认为只要前面部队打过去了,后方就安全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师和团的后勤都被安排在本队后面跟进,由于缺少掩护力量,出境两天,师后勤前梯队和各团后勤都遭到了越军伏击和袭击,携带的物资几乎全部丢光,损失很大。由于后勤保障跟不上,部队的战斗力遭到了严重削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