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章回体小说开卷诗/词鉴赏(二)——《水浒传》

 暮秋晚雨 2022-07-01 发布于山东

《水浒传》——《破阵子·试看书林隐处》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
霎时新月下长川,沧海变桑田古路。
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本词起手便是“试看”,这一个“试”字,颇有“暂且”之意。一开场就定下了略带惆怅落寞的情感基调,同时也隐含着一种潇洒的豪气。或许这样解释略有矛盾,但是,惆怅的是时局所迫的艰辛生活,潇洒的是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生命的精彩就在这种矛盾中绽放。“看”的是“书林隐处”,落在一个“隐”字上。这首词说的应该是隐逸风情了。下句“几多”二字,应取“多少”之意。这隐逸之处,多少风流才俊儒雅名士!他们的生活是“虚名薄利不关愁”的,不在乎那些功名利禄,自然无忧无虑。他们的生活是“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裁冰“”剪雪”出自宋代词人楼槃的词《霜天晓角·剪雪裁冰》。(剪雪裁冰。有人嫌太清。又有人嫌太瘦,都不是、我知音。//谁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一自西湖别后,辜负我、到如今。)原意便是追忆与林姓隐士(应该是“梅妻鹤子”林逋)的西湖隐居生活。此后,裁冰剪雪代指时间流逝,春去冬来,时光流转。“吴钩”属于常用典故,借代为战事。这两句贯通起来意境高远,历史长河中时间流逝,隐士高人们笑谈古今,笑看古今战事。具体表现便是“评议前王并后帝”。

自此,全词进入下一层境界,由引出隐士们并对隐士们进行前期描写转入对古今王侯将相的评判。词人或者说隐士们,认为这些王侯将相是“分真伪占据中州”。这里应该有一些潜台词。分出来的“真”和“伪”,一定是真的真和伪吗?大多时候恐怕还是强分出来的吧。成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政权斗争,阶下囚和坐上尊之间的话语权是完全不对等的。历史,只能有胜利者书写。项羽重瞳、李渊四乳、赵匡胤出生满身金光、刘邦一腿“龙鳞”这些神乎其神的“天生异象”,玄武门前、烛影斧声、金匾之盟这些疑云密布的千古悬案,无不印证着“真”“伪”之辩的荒唐。所以下句进一步解释:七雄纷扰是“乱”春秋。确实如此,“功成画麟阁,只有霍嫖姚”,一将功成万骨枯,尸山血海只是几个人鸿图霸业的垫脚石。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换来的帝业永祚,不过只是少数人在论功行赏。但是,这生灵涂炭换来的一番帝业却仍然守不住,兴亡、身世,如柳、似舟。柳是“脆柳”,一折就断;舟乃“虚舟”,虚无缥缈。

辨明了“前王后帝”们,隐士们开始聚焦平凡社会。“成名无数”无疑是那少数的王侯将相,“图名无数”则是指被世俗红尘迷惑的那些追名逐利之人,“逃名无数”则是逃出樊笼的隐逸之人。这三种对待名利的人生态度,并没有在直接进行选择。而是创设了情景:新月下长川,只是一日光景,江湖便成了桑田古路。在这沧海桑田的无常世事中,追名逐利不过是“求鱼缘木”“穷猿择木”“伤弓曲木”而已。这一句连用三个“木”字做结,虽然不曾见几多深意,但是颇有意趣。而且这种格式在多种元曲巧体中非常常见,也与施耐庵所处的元末明初契合。

最后,一个“不如”终于做出了选择,还是跟我们一起干了这杯酒,再填只新曲吧。说一千道一万,隐居才是口好饭!

这时,开篇那些许的颓唐似乎一扫而空。但是这大度豪情背后,却是更深的伤悲。就像一个巨人一样的影子,后面是一个小不点一样。这首词和上一篇谈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都是野叟山人谈笑古今的隐逸,但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最后都付笑谈中是一种解脱,渔樵是主动的。而书林隐处,虽然是隐处但毕竟是书林,他们的正统路线是“学而优则仕”。但是,元代不修文治,士子没有科举这种晋升通道,只能写前代文人最看不惯的剧本和小说,所以天生就要隐居的元代文人不同于官场沉浮几十年之后开悟隐居的唐宋士大夫。他们对于隐居,不是主动追求而是被动接受,他们所谓谈笑古今不过是精神的止痛药。尤其是元代末年的大范围战乱。盛世的王实甫、关汉卿都不过是混迹市井,乱世的施耐庵、罗贯中也只能隐居了。所以《水浒传》里,有那么多不公正,有那么多才俊沉沦市井,有那么多高人隐居世外,却又有那么多奸臣把持大权。

施耐庵望着这漫漫长夜,笔端一次次写下那一个个名字,救世的秘诀,就在鲁智深的拳头上,在武松的戒刀上,在林冲的一声大喝里,在吴用的羽毛扇里。但是,一纸招安,这火种便惨淡昏暗了。

《水浒传》是一本“怒”书,每一个被逼上梁山的人都是一怒之下才拿起反抗的刀枪,但是这一腔怒气,打不破招安的天罗地网。施耐庵带着怒气塑造了一个个让人能共情同怒的形象,以一个“怒”字救世,但是,写到最后,所有人都发现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怒”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一本充满怒气的书,选定一首大气但雅致的隐逸诗词开卷,何尝不是为我们暗示着最终的结局。施耐庵在题写完这首开卷词之后,会不会如此想:世无可救,隐也!

最后,谈一谈《水浒传》的版本问题。

这首词在早期《水浒传》便作为开卷词使用。公认为施耐庵原作。施耐庵同时引用了北宋邵雍的一首七言诗作为第一回定场诗,用来烘托早期北宋的富庶。但是部分版本的《水浒传》没有这首《破阵子》,却把邵雍诗作为开卷诗排版。同时,《水浒传》版本纷乱,且不算后人续写、改编或者借题发挥创作的《水浒后传》《金瓶梅》《续水浒传》,通行的正本《水浒传》就分为百回本、百二回本、七十回本,公认七十回本是由金圣叹评点校订的“腰斩”版本,但是百回本和百二回本哪个是施耐庵的正统“嫡子”尚无定论。

内容上,七十回本写到梁山聚齐一百单八将便戛然而止。百回本则写到了后面打击宋军围剿,接受招安,北征辽国,南征方腊,最后死伤殆尽。百二回本在征辽和征方腊之间插入了破田虎、破王庆的情节。个人倾向于百回本作为正本。首先,在“柴进簪花入禁院”一回中,宋徽宗屏风上标注的四大寇“山东宋江、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理论上,借宋江之手除尽剩下三寇确实合情合理,但是三大征已经足以建成完整情节,宋江一干人北伐大辽有又何必呢?其次,全书最后“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一回,作者以两首闭卷诗收束全书,诗文:“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一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泛钓船。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可见,诗中明确提出“征腊”“擒辽”,而不提王庆、田虎。除此之外,征王庆破田虎这几段写的确实乏善可陈,语言生硬,战术老套,武打描写僵板,而且很多王庆、田虎的将领被招降了两三次,上一回破了某城招降名单上赫赫有名,下一座城的招降名单还是死死钉在那。很多官军将领死了两三次,具体表现同上。所以说,百二回本更像是有好事者自己补写出来插进去的。

正因如此,上文在鉴赏开卷词时,与书中联系的部分采用百回本的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