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郊图│郊扉俗远长幽寂,野水春来更接连

 泊木沐 2022-07-01 发布于辽宁

1.《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龙宿郊民图》

《龙宿郊民图》被专家定为“国宝”级文物。画中翠峰叠嶂,草木葱茏,民众集聚,同观盛典,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与祥和繁盛。此作用笔疏密有致,设色苍润浑厚,立意独具匠心,画家董源正是凭借此作奠定了其在山水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2.《秋郊大猎图》

▲清 励宗万《秋郊大猎图》

清朝自马上得天下,首崇骑射。为宣威四裔、怀柔远人,并保持本民族的活力,康熙设每岁习武射猎的“木兰秋狝”制度。《秋郊大猎图》便记录了乾隆十年(1745年)的木兰秋狝盛况。画作以长卷的形式,描绘秋狝大军浩浩荡荡抵达木兰围场,随后展开“合围”的精彩过程,充分展现了乾隆安国固边的雄心,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3.《秋郊饮马图》

▲元 赵孟《秋郊饮马图》

《秋郊饮马图》是“元人冠冕”赵孟的鞍马画代表作品。画作以几株秋树交代时令,树干有篆书笔意,苍劲古朴;堤岸青绿敷色,含蓄浑厚;十匹骏马,或奔驰,或嬉闹,或饮水,神态各异。全卷既师唐人笔意,又变革创新,以画寄意,质朴自然,充分展示了画家“作画贵有古意”与“书画本来同”的理念。

4.《秋郊牧马图》

▲清 倪田《秋郊牧马图》

在人物造型上,深入细致地刻画出面貌、衣着、神态的各自特征,略有夸张,着墨不多而意态十足;衣纹用线简洁疏朗,交代出躯体动作的构造;线条劲秀,笔法略带方折。人物以淡色渲染,与马匹、树石等的用色和谐统一,色彩清新淡雅。三匹马的画法各不相同,笔墨灵活潇洒又不失造型的严谨:其一主要以水墨染成,墨韵丰润;其二以枯润有致的线条勾画躯体结构,略加墨色淡染,其三在用线勾写外主要以色染成,墨色融合文雅。三匹马的眼耳口鼻刻画逼真传神,鬃毛马尾以疏松灵动的用笔挥扫而成。

5.《郊原牧马图》

▲清 郎世宁《郊原牧马图》

此画又称《八骏图》,画面上八匹骏马散放于郊外旷野之中,或卧,或立,或吃草,或嬉戏,自在悠闲,放牧者在树下休憩观望。放牧题材的画作不是对单匹马的写生,而是综合、融汇了各种马匹的形象,所以在创作过程中画家更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使马匹显得活泼自然、生动有趣。

6.《西郊寻梅图》

▲清 禹之鼎《西郊寻梅图》

画面上白雪皑皑,梅花盛开,景致清旷,达礼头戴帻巾,身着红袍,立于板桥之上,侍从牵马相随,表现出主人公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

此图人物肖像工整细致,衣纹用兰叶描,梅石笔法借鉴马和之蚂蟥描,简逸灵动。设色更具匠心,白梅、白雪、白马与人物的红色衣袍相互映衬,色调明快,给人以洁净无尘之感,突出了主人公寻梅之雅兴。

7.《郊劳将士图》

▲清 徐扬《郊劳将士图》

  此图描绘的是平定金川的将士们凯旋返京的庆祝活动。郊劳,是封建帝王远迎和慰劳征战的将士而举行的盛典。乾隆皇帝深知郊劳藉以庆贺、犒赏和鼓舞征战将士的作用。因此,其郊劳礼之隆重、典制之完善,皆前所未有,并作为定制载入《大清会典》,为清王朝一大盛典。图绘66岁的乾隆皇帝精神饱满地骑马而至,还没洗去征尘,脱下盔甲的将士们紧随其后,郊劳大典即将在凯乐声中隆重举行的场景。全图为工笔重彩画,人物写实生动,乾隆皇帝具有肖像画特征。树木刻画细腻,其生机勃勃的繁茂枝叶与庆典的热烈气氛,相得益彰。

8.《乡郊秋雾图》

▲清 邹喆《乡郊秋雾图》

此幅画薄雾之下的山光水色,画面大开大合,云、水、山、树布置得宜,阡陌河湖穿插有致,全画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9.《春郊回雁图》

▲宋 马麟 《春郊回雁图》

相比其父马远,马麟的特点用笔更趋向于意化。笔头厚实多用点厾,不拘于形。画中点景人物真可谓货真价实的点景人物,数笔寥寥,只取身形面目全非,除了点景就没别的用了。草木混点数笔大有董北苑笔意。不同之处在于,北苑点树还是很认真地点,马麟点得树、石一气,不辨别牛马实在有些任性。

10.《春郊牧羊图》

▲宋 李迪《春郊牧羊图》

此图为扇面小品,大不盈尺,绘春郊野外,羊群于坡岸吃草放牧的情景,羊群刻画生动,奔走俯首等姿态栩栩如生,有母子舔犊情深、有结伴奔跑嬉戏、有独自悠闲觅食。荒草并不丰茂,但却充满生机,平稳均衡的画面布局又隐藏着山坡横向的动感和柳树上扬下垂的起伏变化,而正在攀爬柳树的牧童,更是给看似安静的画面增添了活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