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大学四年最重要做什么?完成一件事人生从此改变【有直播】

 傅佩荣 2022-07-01 发布于北京

王阳明十一岁问:何为人生第一等事?今天的年轻人应该从中明白一个道理。
——傅佩荣

笛卡尔有一句座右铭:“让我的欲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

这句话适用人生的每一方面吗?

在思考这类问题时,首先就要问:

这个“欲望”到底在指什么?

我的欲望能不能实现?

我们一直说,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身、心、灵。

在“身体”层次的话,一个人能力的限制很明显。

你不可能说我要飞,或是我要跳多远、跑多快,这不是有欲望就可以实现的;

所以说,在“身体”层面而言,我的欲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这一点没错。

进一步说,“身体”的层面包含了所有有形可见、可以量化的情况。

比如,你赚多少钱,在社会上的具体成就,这些都在内,

你都要注意到这句话:

欲望不要超越能力的范围,否则你就会活得很辛苦。

第二个层面是“心”。

“心”的层面一般强调知、情、意,

即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现和意愿抉择。

这三个方面都可以改善提升,但最怕两点:

第一,最怕注意力分散。

比如,你要求“知”的提升,在一段时间之内想学的东西太多了,这里也学一点,那里也了解一下,导致你的注意力没有焦点,到最后心得不深。

第二,最怕无恒(没有恒心)。

我记得王船山(王夫之)说过:

“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有恒心。”

当然,他这样说也没有太多的论证,只不过他特别强调了恒心这一点。

所以,在“心”的层面想要追求更高,最怕分散注意力和没有恒心这两点。

这两方面都做到的话,能力自然不断提升,你的欲望随着能力而发展,也就不会有所谓“太过”的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个“灵”的层次。

一个人在“灵”的层次的提升,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比如王阳明,他11岁的时候问老师:

“什么是第一等事?”

老师自然回答说,“读书登第”。

读书考科举,能考上的话,将来就可以为社会服务、做大官,这当然是没错的。

但王阳明却说:“恐怕不是如此吧,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我们想想看,王阳明那时候才11岁,就把“读书做圣贤”当作人生的志向。

这种志向是不是欲望呢?

志向跟欲望不一样,你要分辨“志向或理想”跟“欲望”的差异:

欲望是比较落地的,现在我要什么;

理想和志向是人整个一生的规划。

一个人在“灵”的层次去追求,你就要有一生的目标、志向。

这个不叫欲望,是一种比欲望更深刻的、整个人的生命的定位。

倘若你能够觉悟自己的人生志向,朝那个方向不断走下去,

不知不觉之中,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就会看到效果。

我在大学教书40年,常常提醒年轻人,大学四年是非常重要的。

我常常说,大学四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你脱胎换骨。

经过大学四年,你要让自己从内到外,整个人的生命变得不一样。

更重要的,这种不一样不是说你成为一个人才,

而是你成为一个有人生目标的人,一个有正确的人生志向的人;

你知道我这一生是要实现我个人生命的潜能,来完成某种重要的价值,才能使生命的意义更丰富。

再回头看笛卡尔这句话,其实“让我的欲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并没有超过古希腊德尔斐神殿上的两句话:

认识你自己。

凡事勿过度。

你把这两句话连起来看:

第一句“认识你自己”,你有多少能力?你有什么欲望?这些都要想清楚,仔细衡量。

第二句“凡事勿过度”,特别是指在行为上,你要自我收敛,欲望要能随着能力逐渐地开展。

就像老子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你知道满足,就不会使自己陷于屈辱的情况;

你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就不至于使自己陷于危险的情况。

但一般人往往就是做不到“知足”与“知止”,常常把自己置于困难的境地,活得很辛苦。

所以说,在生活上我们可以参考笛卡尔的这一句座右铭。

而更进一步,你一定要分辨清楚“欲望”与“人生志向”的区别。

人的欲望要在能力范围之内,这样你的生活才能保持在正常轨道;

但你必须要找到人生的定位和方向,目标立定了,朝着它一直努力,人生才能不虚此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