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研,科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7-0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文 | 孙元昌

如今“科研”在高校验收评比、工作总结、教师评价、职称评定等活动中,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音乐院校自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音乐院校的所谓“科研”,除了音乐科技类专业以外,一般都无需进实验室,甚至可以省掉过程,直奔成果——论文、论著。由于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升迁有着密切关系,广大教师对论文、论著的撰写、发表,大都“充满热情”。

早在几年前笔者就曾听本地一位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说,他们那里有个老师科研成果爆棚,一年出版了5本书。闻听此言,我除了惊讶,更多的是不解,当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仅是个例。后来我向一位朋友转述了这一奇事,不曾想他反而讥笑我“少见多怪”,继而介绍了来自不同渠道的更多类似信息,但当时我对他之所言仍有些半信半疑。直到后来在朋友圈亲眼看到了一份出自某音乐学院的2017-2020年“著作一览表”,才真正意识到他所言不虚。

这里提到的某音乐学院,是一地方综合性艺术高校中的二级学院,从该音乐学院的2017-2020年“著作一览表”中可以看出,该音乐学院的教师近几年著作出版硕果累累。其中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出版5部著作的有1人,出版4部著作的有3人,出版3部著作的有6人,出版2部著作的有7人。这里虽然对时间的表述是“一年左右”,实际上有几位作者是在三个月或半年之内出版三部著作,更有甚者三部著作的出版时间是同一天。很显然,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们写书出书已蔚然成风,甚至呈现了你追我赶争上游之势,张三出了一本书,李四就出两本,王五则出三本,继而有人出四本、五本……

诚然,著作的出版时间并不等同于撰写时间。我们相信,这些作者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所从事的专业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当需要时,将多年的知识积累编撰成书。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接二连三地推出多部著作,不能不令人疑惑:这是为什么?

从公开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该音乐学院2017-2019年间,每年各有一位副教授晋升为正教授。而这些获得晋升者,都是在以副教授之身向正教授职称发起冲刺的大约一年间,分别出版了3至5部著作。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申报晋升副教授职称的讲师们当中,他们也在这关键性的一年中分别出版了2至4部著作。与上述情况截然不同的是,2017-2019年间无论新老教授,职称晋升后皆无新作出版。

一般而论,正教授多是资深教师,应该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广博的理论知识,正是著书立说、收获科研成果的大好时机,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想必匆忙出书并非都是为了总结经验、传授知识、加强学科理论建设,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职称评定,系无奈之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职称到手,早已被“科研成果”搞得身心俱疲的人,既然船到码头车到站,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教师而言,沿着助教、讲师、副教授、正教授这一阶梯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是再正常不过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有上进心的表现。职称意味着学识水平,当然还与名誉、地位、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谁,力求职称晋升都无可厚非。

但是,一部书稿,字数通常少则十几万,多则数十万。即便有多年的知识积累,若要落字成书,不要说从构思到定稿要经历一个提炼、升华的创作过程,仅仅将现成的书稿在电脑上录入一遍,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更何况还要反复地跟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为了参评职称,竟然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连续出版多部著作,耗费的时间、精力、体力甚至财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几年前党中央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制定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可是教师们在一年出版多部著作,更何况还要撰写论文的情况下,到底还能有多少精力放在教学上,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不能不令人怀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尤其是对基层音乐院系表演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的“专攻”,是演唱、演奏等表演艺术领域,他们的本职工作,主要是教学,是培养表演艺术人才。表演专业的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有关的理论知识,甚至需要做某些研究工作,但主要侧重的还是动手、动口的能力。他们的工作重心、他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课堂及舞台上。他们需要“深耕”的“专业”,主要是演奏、演唱等相关表演艺术的技能,而不是趴在书斋里著书立说。事实上,就文字水平而论,表演专业的教师真正能够著书立说者为数并不多,尤其是现在的地方院校教师。

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部分表演专业教师早年参加艺考时,文化课成绩尚不足300分,走上教学岗位后,由于专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也少有精力放在文化水平的提升上。临到职称评定时,在浓浓的科研成果竞争氛围中,他们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奋起直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埋头造论文、造书,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职称晋升,只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论著,想必是不现实的。

诚然,如今并没有哪一所音乐院校明确规定职称晋升仅取决于论文、论著。但是历年来职称评定的现实告诉人们,论文、论著虽不是决定胜负的惟一因素,却往往是决定天平向哪一方倾斜的关键性砝码。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学校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教学、培养人才进行。很显然,教育战线的职称评定对教师未来的发展、教师的工作重心、教师的努力方向,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以往的职称评定中有意无意地忽视教学,过于向论文、论著、奖项倾斜,让不少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背负着沉重的“科研”包袱负重前行,不能不说是把路导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