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痰”论治,“二陈汤”加焦荷叶解决“磨牙症”

 天下小粮仓 2022-07-02 发布于福建


原创 篱笆上的法半夏 药匣子 2022-06-30 07:00 发表于北京

记得大学时寝室中有一女生常在半夜熟睡后磨牙,醒后被室友告知却矢口否认,对自身磨牙的情况表示困惑和不解,同室友甚是烦恼。

西医学解释磨牙症的发生原因有情绪不良、胃肠道疾病、内分泌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上下牙口不对合等,儿童磨牙症则多为肠内寄生虫病感染,临床治疗常采用心理药物、改善睡眠环境、松弛肌肉等方法减轻大脑兴奋,并调整牙合,对于儿童则常进行肠道驱虫。

中医理论辨证磨牙症由外因和内因所致,外因常见于外感风寒,内因多见于火热之邪(阳明热证、热扰心神、心胃郁热)、饮食积滞、蛔虫啮齿、气血亏虚等。

后来学习了“药匣子app”中,李楠老师的系列课程:《从病案学经典名方》的第四讲《磨牙症》,忽然间对“磨牙症”又有了新的启发性的认识和治疗方案上的灵感。

“磨牙症”是因体内有“痰”?如何辨证?如何选方?如何加减用药?现将认真总结的笔记分享给大家,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引案  以常衡变,知常达变

首先,李楠老师对临床病案进行阐述,以强调“中医辨证思维”的重要性:有朋友在游泳之后发烧(体温≥39℃),出现怕冷、全身尤其是腰酸疼、不出汗、心情烦躁等症状,符合《伤寒论》中“不汗出而烦躁者”的“大青龙汤证”,因此予以“大青龙汤”。

但次日被告知,服药后汗虽可出,但烧未退。给予面诊,切其脉,观其舌象,并了解到除腰酸外还存在尿频、尿不尽等症状,但尿道无明显灼热感、疼痛感,且出现口苦,食欲不振的情况。因此推断其并不是真正的“大青龙汤证”,其虽见表寒症状如身痛、发热无汗,也见诸如里热的烦躁症,但实为游泳所致尿路感染继发的急性肾盂肾炎。

根据其证候改用“柴苓汤”(“小柴胡汤”和“五苓散”的合方),结果烧退,全身症状缓解。于是有感,在临床实践中切勿强执经验,应仔细搜集临床信息,关注细节,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将经验和客观四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笔记:

辨六经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并治,辨八纲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真象假象。

上述病案中提到的“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组成)适用于太阳病本证伤寒表实证;而“柴苓汤”(由柴胡、茯苓、白术、泽泻、猪苓、黄芩等组成)为“小柴胡汤”和“五苓散”的合方,其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解表里之邪,“五苓散”则渗利中焦湿邪,故适宜邪在半表半里且兼有里湿症候者如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以常规言之,“不汗出而烦躁者”多为“大青龙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此为常,而“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分别属少阳病本证、太阳病痞证,此为变。只有知常亦知变,才有可能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象中,辨清病证的真实属性,取得良好的疗效。

辨证

01

四诊合参,动态分析

随后,李楠老师又举《岳美中医案集》中的一例“磨牙症”病案进行解析:“因切其脉滑象显露”,脉诊提示患者体内有痰;“望其体,肥壮,面色光亮”,望诊提示有痰湿在体内,肥人多痰。病案中有写到“每夜入睡后,即上下齿相切磋,震震有声,可闻于户外”,“同屋之人,往往惊醒”,但并未提及其它主观症状,缺乏充分的临床佐证。“咬牙一证,多见于小儿虫积,成年人则很少见”,“旧医籍中还未见过,临床上亦没有经验”,“只可据四诊投药以试治之”。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痰”为此病案症机的核心,因此从痰论治。

笔记

临床进行思维分析时,既可先辨病再辨证,也可先辨证再辨病。当疾病的特征性反映不够充分、脏腑定位困难时,应采集疾病发展相关因素,司外揣内,分析因素与疾病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辨证先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再通过观察病情变化,知犯何逆、动态分析,发现疾病的本质,从而明确疾病的诊断。

02

会参理论,辨症析机

紧接着,李楠老师从“经络”和“气机”两个角度对“磨牙症”症机进行了分析:“断为痰饮蓄于中焦,足阳明之脉入上齿,痰阻经络,滞碍气机,或导致咬牙”,足阳明在胃经,而胃经连于上牙,“痰饮蓄于中焦”滞碍了胃经的气机,即脾胃出现的问题会影响牙齿。

笔记

旁参各家,熟读善思,融会贯通,建立假说,见微知著。

选方

01

但师其方,随证治之

李楠老师在课程中对“磨牙症”案的药方进行了解析:“为拟'二陈汤’加焦荷叶以燥湿化痰”,即处方配以“法半夏3克,云茯苓9克,化橘红9克,炙甘草6克,焦荷叶9克”,以化中焦之痰;“水煎服十剂,以观后效。服五剂后,咬牙声即减少,十剂服完,同屋之人,已不复闻其齿牙相击声了。嘱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其中的“二陈汤”出自《局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其针对脾胃中焦调理立法组方,“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本案处方为“二陈汤”附加焦荷叶,荷叶清热解暑,焦炒以提升凉血止血之效,取其升发清阳之意,而“升发清阳”可治痰;《医宗必读·痰饮》中有曰“脾为生痰之源”,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按痰之为病”,“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临证指南医案》中有“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临床常以升发清阳药为调和,典型如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其药方组分中就有升麻、柴胡、黄芪(“升阳四药”,除葛根)。

笔记:

根据病情轻重、兼证夹杂等对原方酌情进行加减,甚至自拟其方,随证而治。

02

同中见异,异中求同

李楠老师在课程中又对“二陈汤”加减治疗痰症进行了解析:“二陈汤”中的法半夏,性温,燥湿化痰;陈皮,性温,理气燥湿;茯苓,性平,利水渗湿;甘草,性平,因此最适合湿痰的化治,当然亦可用于寒痰;但若是热痰,可加清热药;若是阴虚痰或燥痰,则改用养阴滋阴润燥药。阴虚痰或燥痰常如絮状且量少,量多者常为湿痰、寒痰,偶为质地粘稠的热痰。

笔记:

同症异证。痰之病机相当,但其病因有差,因而需同中求异。

《医学传心录》有写到:

“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为治痰之药,而不知治痰之本,故痰愈生而病难除也”

“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姜、桂、细辛之类。因热而生痰者,痰唾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因湿而生痰者,痰唾碧绿,其脉浮缓,治以苍术、茯苓之类”

“因燥而生痰者,痰唾如线,或如小珠,或如胶漆,咳嗽难出,其脉滑数。治以蒌仁、花粉、贝母之类”……“因脾虚而生痰者,痰唾不时,倦怠少食,治以白术、陈皮之类”如此方能对证治疗,取得佳效,此即为“同中求异”。

“然此皆为辅佐之药,而主剂——二陈汤,又不可少也”,此即为“异中求同”。

加减用药

01

谨守病机,异症同治

李楠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俗语称“怪病多痰”、“百病生于痰”。如“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分别属于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传染性疾病(内伤角度的阴阳失调),但一般而言,若临床四诊结果显示脉滑、形态肥壮、舌苔胖腻,则体内有痰,均可用“二陈汤”加减进行治疗。

笔记:

谨守病机,不拘症状变化而用经方。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变化多端,数不胜数,因而中医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

但症状为表象,病机为实质,表象万变,而实质唯一,只要辨明其病机的实质相同,均可异病同治,统方加减。

“二陈汤”用于治疗痰饮引起的如咳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多种病症,也是基于其主之中焦脾胃为生痰之源,病机相同。

02

 旁参各家,化裁诸法

最后,李楠老师对药方之间的加减变化进行了举例说明:有关“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的记载早于“二陈汤”,其方减出枳实、竹茹即为“二陈汤”;“导痰汤”(由制半夏、橘红、茯苓、麸炒枳实、南星、甘草组成)为治痰良方,亦由“二陈汤”衍化而来,其方减出枳实、南星即为“二陈汤”。

另外,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附子、桂枝八味药组成,又称“八味肾气丸”)进行减方,除去桂枝、附子,剩下六味,即为“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酒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组成)。

笔记:

参考历代医家的经方,比较异同衍生之道,继而掌握基本方的加减以及方元的组合规律,是经方化裁的根本与关键,可使经方的组方更简洁,加减化裁更确切,更具针对性,主治更清楚,化裁更灵活。

临证时根据病情采用合适的加减组合成方,其数量不可累计,足可应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变化。

李楠老师在他的课程中讲出了不一样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也欢迎您对我的笔记留言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