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进化与熵增大矛盾之谜

 王力德个人馆 2022-07-02 发布于新疆

               

    这个谜非常有趣,只是稍有点深度,我尽量让文科生也能轻松看懂。

    这个问题总的意思是,物理学有一条定律,跟生物进化规律似乎恰好是相反的,是矛盾的。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大”。

    我发现这些年媒体上,尤其一些文科学者,也动不动爱用“熵”这个字眼,以显示他们的理论深度。

    

    据查,熵(Entropy)这一中文译名是意译而来的。1923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我国物理学家胡刚复做翻译,苦于无法将Entropy这一概念译成中文。他根据Entropy为热量与温度之商(相比相除的得数叫商),而且这个概念与火有关,就在商上另加火旁,构成一个新字——熵。

    我自己是在大学二年级学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才见到“熵”字,一开始很难理解。多年后才慢慢理解。

    我不详谈物理学定义,因熵的含义极其宽泛,不好理解。只说说它的大致意思。简单说,熵就是混乱的程度,或者无序的程度。比如有两堆米,一黑一白,这时最有序,左边肯定黑,右边肯定白,最不混乱,或者说熵最小,只要我们把米一搀合,就乱了,开始无序了,熵(混乱的程序)增大,越搀得匀,熵越大。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自然,很难逆转的过程,搀乱很容易,很省力,而再想重新分出黑白就很难了,得一粒一粒挑。就像水往下流自然而不费力,但要河水倒流就很难。也就是说,自然的本能趋向是越来越无序,熵越来越增大。

  

    所以熵也可以说是均匀的程度,水面有高有低,这就不均匀,熵就小,水流平了就均匀,没差别,没变化,这时熵就最大。

    总之,越混乱,越无序,越均匀,越没差别,没变化,熵就越大。

    熵是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来的,意思是热量总是自发从高温往低温那边跑,比如总是由炉子那儿往外辐射,而不是相反。要想反过来就得费劲,费电,比如你想把空调里的热量掏出来排入空气,而让空调变冷,能吹出冷风,那你就得耗电。

    我们可以看出来,炉子和空调正好是反的,炉子是热源,是高温,我们不用费劲,它就自动往外散发热量。而空调是冷源,按照自然过程,外面的空气都比它热,都会把热量传给它。我们要想让空调保持低温,就得花费电力,才能空调里的热量掏出去,让它变冷。

    炉子就好比是高山泉水,你不用管,按照自然方向,水就自动往下流,而空调好比山谷死水潭,如果你不管,周围的水就会流过来把它填满。为了让它保持低水平,我们就得用抽水机把潭水抽出去。

    

    发现这个原理的科学家克劳修斯甚至提出一个奇怪的结论,叫“热死说”,当然不是类似这几天新疆出现的极端天气那样要热死人,而是说,整个宇宙演变的方向就是熵增大,或者说自发地向着无序化,热量平均化的方向演化。

    每个星球都往外散发热量,最后星球热量全都散光了,整个宇宙全都一样温度,互相不再传播交流,就不再有任何变化,宇宙也就要处于永远的寂静,死气沉沉,宇宙就死亡了,这就“热死”(因热量的不流动而死亡)了。所以翻译的时候也翻成“热寂说”。当然,这个说法遭到了批判。

    以上是物理学概念。

    生物进化恰好跟这个过程是相反的,宇宙的原始自然状态是混沌,分子、原子到处乱跑,是无序的。而生物则是把这些乱跑的,无序的分子原子组织起来,集合成高度有序的机体。

    诺贝尔获得者普里戈金教授与斯唐热博士合写的一本书《从混沌到有序》讲的就是这个思想。

    生物可以说是大自然所创造的最复杂最有序的东西,它的每个细胞,每个分子都排列得极有顺序,错一个原子都不行。DNA错一个原子就可能生出怪胎,人类的大脑,那里面的知识全靠蛋白质的排列结构来贮存,错一个就乱套。

    而无机物,比如沙漠戈壁,哪颗沙石放在哪儿,随便乱排,完全是无序的。

    而且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从低级到高级,DNA链越来越长,功能结构越来越复杂,有序程度越来越高。

    很明显,这个过程也是“熵”越来越小的过程,跟大自然所发生的“熵增大”是相反的。

    所以,量子力学奠基人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了负熵的概念,即“生物赖负熵而生”。大自然会由有序变为无序,与之相反,生物会把无序变得有序。例如不同的代谢过程,就是负熵的程序。

    正因为如此,有人就觉得奇怪,不理解,为什么生物跟自然是相反的呢?不都是客观规律吗?怎么能相互矛盾呢?这就是题目所说的“生物进化与熵增大矛盾之谜”。

    新疆有一位气象学家,他经常发博文,就认为这不可理解,是个无法解开的谜。当时我曾想跟他讨论一下,但一忙就忘了,现在已不知那位先生在何方,但我讨论的愿望还未实现,只好现在自说自话地讨论一下。如果这位先生能看到,那再好没有了。

    我觉得这位专家可能没注意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条件。

    首先它说的是一个孤立系统,不与外界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系统。比如水,按照自然过程,地面上所有的水最终都流进大海,它的自发趋势就是让水位差全都降为零,大家全都一样平,最平均,无差别,熵就最大了。但地球上还有另外一个相反的过程,那就是大海的水蒸气不断地上升,变成云,变成雨,再降落下来。这是一个负熵过程,即重新制造不平均,制造差别,制造有序化。

    为什么呢?因为地球它不是一个孤立系统,它每天都得到太阳的大量能量,是太阳用能量来制造水的循环,使它从水平变得不水平,有高有低,从高再流向低。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可以大致看成一个孤立系统,那么地面上的水真的会全部流入大海,最终全球的水一样平,整个地球就死了。这就是所谓“热死说”的状态,但实际上它不孤立,所以不可能出现。

    其次,定律所说的“熵增大”是完全自然的过程,自发的过程,如果是不自然的过程,比如人工干预,也可以让熵减小,比如空调,它就可以致冷,在热空气中弄出一个冷源来,但需要耗费电力。

    对比上面的限制条件我们就知道了,生物界是不是一个孤立系统?显然不是,它在地球上与周围环境发生频繁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

    尤其它的进化更是太阳能量直接作用的结果。我们知道地球一开始是没有生命的,最早从无机物产生出有机物,正是在阳光和闪电的能量激发下才开始的。后来米勒在试管中重复了这个过程,在电火花(人工闪电)的激发下,试管的无机物中真的产生出了与生命相关的有机物。

    生物的每一步都需要外界的能量,它吸收了外界的能量,于是把本来无序的分子原子,在自己体内一步步组合起来,成为高度有序的生命体。或者说,只要消耗能量,就能把无序变成有序。

    比如植物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就能生产制造出糖分、脂肪等有机物,这就是光合作用,即把太阳的能量贮存在体内了。

    而动物吃植物,就得到了这些能量,同时也制造出自己所需要的蛋白质等。

    人再吃植物,吃动物,还是这个过程,总之,生命过程整个都在消耗能量,最终消耗的是太阳能。从而形成自己,形成后代,并一步步进化。这全部的力量都来自外界的太阳能。

    所以,生命与自然看起来是似乎相反的过程,其实并不矛盾。整个大自然包括两种相反方向的运动,无论大自然和生物都是这样。

    一是耗散能量,比如炉子向外散热,高山的水流向大海,生物死亡,腐败分解,这些都是从有序走向无序,是熵增大的过程,是自发的过程。

    二是吸收能量,比如空调往外散冷,海水蒸发,变云变雨,生物出生、成长、进化,这些都是从无序走向有序,是熵减少的过程,是外界能量干预的过程。

    生物的这种进化过程,有序化过程,是自动的,好像是它内部有这种趋势和愿望似的,这种趋势最早就是“自组织现象”。

  

    人们发现,在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中,有一种奇妙的“自组织现象”,一些物质有一种能力,能把周围原料吸收进来,变成跟自己一样的东西,即复制自我,越复制越多,最终把周围所有原料都变成了自己的队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即负熵的过程,它肯定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这盘化学反应液得永远放在炉子上小火儿慢慢炖着,得到热能。

    这就有点儿像生命了,其实最早的生命也正是从最复杂的化学反应中产生的,也是一种自组织现象。

    不只化学反应,有时天上的云彩也会这样,把周围散乱的云气吸纳进来,变成跟自己一样的纹样,最后天上一大片云全都变成整整齐齐的同样纹样了。


    可以说宇宙中很多东西都有这种趋势,依靠能量和物质自我复制,自我壮大。

    或者说,宇宙中有两种趋向,除了上面这种,就是另一种自我消耗,自我消亡。

    把这两种现象综合在一起,就是此消彼长,宇宙于是总在运动,在变化,在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