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巴别塔到世界语推广失败---谈谈自发秩序

 爱游泳的黑熊 2022-07-02 发布于福建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世界语推广失败的原因,帮助读者对奥地利学派的自发秩序原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巴别塔的故事

    根据圣经旧约记载:大洪水劫后,遍布天下的人类都讲同一种语言。但是后来有人对上帝和人类的约定产生疑问,于是人们决定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高塔,传扬人类的名,避免日后分散。在人类的憧憬中,建成后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巴别塔高大而雄伟。由于大家语言相同,同心协力,未来的城市在一天天地变成现实,破土而出的巴别塔在一天天升高,直插云霄。

    上帝发现自己的誓言受到人类的怀疑,又看到人类力量如此强大,心想: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

    上帝决定惩罚这些忘记约定的人们,便离开天国来到人间,改变并区别开了人类的语言,使人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分散在各处,彼此隔绝,那座塔也半途而废了。

     二、新的人间巴别塔---世界语

    随着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语言沟通不便对贸易的影响。于是有的人便希望完成圣经中没有建成的“巴别塔”。

    1887年,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发明创立了一种人造语言---世界语。他期待这门语言能够为不同语言人群的交流提供便利,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语言、肤色、种族、地域等界限,平等、友好相处,高效地沟通。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国际世界语协会列为B级咨询关系单位,从而确定了国际世界语协会(UEA)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语进入中国。1951年,全国世界语协会在北京成立,胡愈之担任首任理事长。

    尽管世界语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语之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世界语者及世界语组织,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包括人口大国中国的支持,然而世界语推广依然不成功,目前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者约200-2000万人。对这个数字笔者也是表示怀疑的,也许对很多人更多是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需要而使用世界语。

    三、世界语推广失败的原因

    有人认为世界语不利于电脑输入、男性主义色彩浓厚的词缀、过于自由的语序等导致失败。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没有切中要害,没有深刻理解奥地利学派的自发秩序原理。

    奥地利学派开山鼻祖卡尔.门格尔在其货币学的经典文章《论货币之起源》(原文见门格尔专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探究》附录)中,借助货币的起源深刻阐述了自发秩序原理。

                      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们

    门格尔认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人们发现间接交换可以克服直接交换的不便。交易媒介---通俗称之为货币或钱---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多种商品间的复杂交易。同时人们认识到不同交易商品在可售性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对货币理论、对研究市场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交易中的各类商品,那些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最大可售性的商品,其高超的可售性只源于所有其他商品相对较低的可售性,仅凭这一点,它们就能够成为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

    而哪种具有最大可售性的商品能够成为交易媒介并是不是事先预知或确定的,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中无数人行动的结果。在交易媒介的选择上,每一个市场交易主体都发挥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作用,并最终导致交易媒介和其他商品分离。

    在人们有目的地寻找、发现合适的交易媒介过程中,围绕交易媒介逐渐形成一套秩序,如交易中介---金融机构、结算规则等等。这个过程凝结着无数人、无数代人的智慧。当然,这个秩序并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以一些秩序为前提---如,不对发现交易媒介的行动进行强制或干预。如果没有这些原有秩序,发现交易媒介的过程就会受到阻碍,甚至无法形成。如果人们的观念都是以劫掠他人为目的,交换不可能出现,更不用说发现交易媒介了。那些原有的秩序也是人们基于一些观念行动的结果。同时形成新秩序的过程中也对其他原有秩序产生影响。

    曾经成为交易媒介的商品的地位也并不是永固的。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一些原来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逐渐被淘汰,如家畜、贝壳、动物毛皮等等,被后来更适合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取代。最终人们选择了金银,并选择出现了货币代用---货币凭证,其表现形式为钞票。注意本文的钞票不是指纸币,而是指中国古代的银票和欧洲早期银行发行的有100%商品---金银---准备的银行券。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门格尔认识到存在跨越时间、空间、国家、民族的经济规律。奥地利学派集大成者米塞斯在门格尔的基础上,深刻洞见出经济法则的先验性如果人们违背经济规律和先验的经济法则去选择,最终可能导致有害的后果,如现在普遍使用的法币。

    而另一位奥地利学派大师哈耶克拓展了门格尔的思想,把自发秩序原理从经济学拓展到行动学的其他领域,如政治领域。哈耶克认为人们在行动的过程中要遵守抽象的规则具体到法律,并不是议会立法的成文法就是真正的法律,这是法律实证主义者的误区。议会制定法律同样要遵守抽象的规则,把更大的空间交给无数人去选择。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那些有利于人们分工合作、增加福祉、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公序良俗才有可能出现。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

    奥地利学派认为:不存在如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超人,他有能力违背先验的行动学法则、抽象的规则取代无数人的选择制定统一遵从的秩序。哈耶克称之为理性的僭妄。

    回到世界语问题上,语言和交易媒介---货币---一样,是一种沟通媒介或工具。语言不是某个人规定的结果,它也是一种自发秩序,由无数人行动而形成。

    尽管柴门霍夫花费了大量精力开发出一种人造语言,如货币是具有最大销售力的商品一样,世界语是否是最容易被他人接受的语言,需要每个人进行评价选择。也许柴门霍夫认为是,但是他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面临的境况是不同的,承担的代价也不同。如有些人宁可雇一个翻译,也不会花费大量精力学习世界语;而有些人宁可学习现有广泛应用的它种语言,也同样不愿意学习世界语。因为对他们来说,雇翻译或选择学习其他语言的代价更低。

    由于种种原因,英语成为很多人的第二语言,如同交易媒介一样,它的地位也不是永固的。未来比较通用的语言是未知的,依然取决于无数人有目的的行动。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死语言复活了,最典型的是以色列复活了希伯来语。但是没有人认真研究犹太人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这留待历史学家们去寻找答案吧。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柴门霍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企图用自己的选择代替他人的选择,尽管有权威官方支持,也注定不会成功。因为行动学法则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只要人在行动。柴门霍夫等都犯了理性的僭妄的错误

         知道自己无知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

    希望读者不要误解自发秩序会脱离人的行动而自动形成。这是一个不断发现的动态过程,是无数人选择的动态结果,因为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而最终形成何种秩序,依然取决于人们的观念---是否主动遵从行动学先验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