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干姜黄连黄芩汤——胃炎,肠炎,肾衰,妊娠呕吐,恶阻,

 新用户88724700 2022-07-03 发布于河北

图片

18脾虚胃实——张志民医案

患者男性,四十五岁。初诊:一九五五年十月六日。素体便溏,多食即泻,已二十多年。近几年处境失意,经济困难,常饮酒自遣。渐发胃病。初则食后胀,继而胃脘隐痛。纳食渐减,食后欲呕,嗳气,近则食后呕吐。人渐消瘦,乏力,面黄,大便溏泄,日约两次。前天外出,途中风雨交加。归家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自服复方氨咖片两天。热已退,但厌食更甚,食入即吐,胀,面仍有热色,不恶寒,心烦,口苦而燥,舌红,苔根黄、近尖部薄白,脉弦数。旧病新感,寒热虚实错杂。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干姜9克、党参9克、黄芩6克、黄连6克、旋覆花9克(包煎)、代赭石24克、法半夏9克。服两剂。

二诊:十月九日。胸脘较前舒服,呕吐止,嗳气减少,能进流质,口苦除,舌较前洁净,脉弦细。拟标本兼顾:旋覆花9克(包煎)、代赭石30克、法半夏9克、薏仁18克、党参9克、干姜6克、黄连6克、八月扎9克。服三剂。嘱以薄粥少吃多餐。以后作调理从略。患者八年后患食道癌而死。《伤寒论方运用法》

19胃炎——刑锡波医案

魏某,男,21岁,学生。病史:因饮食不节,胃脘胀满,有时隐隐作痛,嗳气泛酸,头眩气短,口臭,苔腻略现薄黄,脘部按之作痛,大便溏稀,多为每日两次,脉弦滑无力。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

辨证:脾胃虚弱,胃热郁痞。治法:温补脾胃,清热消痞。

处方:干姜10克,人参6克,黄10克,姜半夏10克,甘草10克,五灵脂10克,黄连4.5克。

连服3剂,满胀痛消,症状均退。后以和胃理气健脾之剂,调理而愈。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胃炎亦有效。

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疗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方剂,只要表现症状是上热下寒都可采用温下清上的原则。由于其上下寒热轻重程度不同,在用寒热药物之比重上,必须审慎。使所用的药物完全符合病情,才能收效迅速,而不致有其他反应。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主要为脾阳虚寒,热邪泛胃,而致肠中下利,胃中食入即吐,此方温补脾阳以止下利,清泄胃热以镇呕逆。

本方以黄芩、黄连苦寒泄上热,干姜温脾以祛下寒,人参健脾补虚,以复中焦升降之能。本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干姜又可从其上热,引导芩连入内,使之不发生格拒。脾胃升降正常,则吐利自止。《刑锡波医案集》

论:干姜二黄人参汤的医案,与泻心汤的症比较接近。唯呕吐证,是明显的区别,呕吐证剧,因于寒格。

图片

20慢性结肠炎——张大荣医案

何某某,男,42岁,工人。一年来腹痛、腹泄,大便每日4~5次,不成型,多数为稀水样便,有时夹有粘液及脓血。大便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满意,肠镜可见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及出血点,夹有粘液,未见溃疡。兼见腹部怕凉、手心发热、口干不欲饮,眠差、纳可。脉弦滑,舌胖红有裂纹,苔薄黄,腹平软。肝脾未及,左下腹压痛(十)。证属脾胃虚弱,升降失司,寒热夹杂。治以健脾和中、清热利湿止泻。方用党参15克、干姜9克、黄连6克,黄芩9克、茯15克、白术9克、香附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一周后来诊诉药后证减,再进七剂,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一日23次,不成形,有时仍有粘液,不能进食生冷及油腻,苔脉同前,原方加苍术9克,黄柏9克、炒内金10克、薏米15克,一日一剂。一月后复诊,大便日1~2次,有时成形,偶尔便前左下腹不适,大便外形及常规均正常。

体会: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适用于脾胃虚弱,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对此如单用苦案,总致下泄更甚:单用辛热,必致口燥、呕吐增剧。因而只宜寒热苦辛并用,调和其上下阴阳,恢复脾胃斡旋健运之功能,清升浊降,吐停泻止。上一例为少年复发性呕吐,病情缠绵半年,胃气已虚,食滞化热,滋时不降。本例泄泻病久,既伤中气,又伤阴液且湿热留连。一为呕吐,一为泄泻,病证不同,病机则一,皆属脾胃虚弱,寒热相杂其中,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之皆愈。《当代医家论经方》

论:腹泄为下寒,腹痛为木贼。脉弦为下寒,滑为阳陷,还是阳格?脉弦滑,此滑在尺,还是在寸?手心发热,是手少阳之陷。本案难懂。

图片

上海老中医,姜春华先生

21火冲下利——姜春华医案

江某,女,32岁。食啥吐啥,面赤,主诉胸中火热,有气上冲,兼有腹痛下利,舌苔厚腻,脉弦。此下寒上热,投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30克仅服药1剂,所患全失。

按:气冲上逆,面赤苔厚,胸中火热,乃胃热之证,故用芩、连清胃止呕;腹痛下利属于有寒,故用太子参、干姜健脾温中。治下寒以热,上热以寒,投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仅1剂即愈,效如鼓。《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腹痛下利,此是下寒,弦为下寒木贼,所以腹痛。木郁不升而冲击,则觉有气上冲。火气逆升,则食入即吐,面赤胸中热。此为寒格,脾胃虚寒,胃逆失敛,火气逆升之证。

22慢性肾衰——陈茂梧医案

朱某,女,40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住院,经西医治疗半月效果不显,请陈老会诊,症见呕吐频繁,水入即吐,纳差,食后腹胀,大便泄泻,3~4次,小便每日少于300ml,全身水肿,舌苔黄白相兼而腻,脉弦。陈老治以辛开苦降,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处方:干姜10g,黄芩15g,黄连6g,党参20g。二诊:1剂好转,2剂症大减,3剂能进食,吐泻止。守方加梓树夹(生梓白皮的果实)、铁扫帚各40g,黄芪30g,炙甘草10g,大枣12枚。

出入50余剂,水肿渐消,饮食增加,二便自调,基本痊愈出院。

原按:此患以吐泻为主症,虽有全身水肿,但病机关键在于中焦脾胃不和,寒热格拒,气机逆乱。故治疗重在调和中焦寒热,枢转气机,达到了不治水而水自消的目的。摘自:耿耕,马超英。陈茂梧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91,(10):13.《经方治验泌尿系疾病》

23恶阻——闫云科医案

怀孕后恶心作呕,谓之恶阻,喜兆也。轻者不治自愈,倘久久不止或呕吐剧烈,则水谷化源匮乏,气血生化不足,必致母虚子弱,故须及早调治。有张某者,25岁,妊娠46日,见食生厌,食入即吐。然非样样皆吐,水果下咽即安然不返。大便干秘,二日一行。脘腹胀闷,嗳逆时作。口干口苦,不思饮而思冷。体倦乏力,时有眩晕。视其舌,边尖红、苔薄白,切其脉,沉滑略数。

证候分析:口干口苦,思冷便秘,胃肠热盛之象也。热弥漫中焦,致胃气不降反逆于上,症见食入即吐。食水果不吐者,以寒制热也。眩晕、倦怠,为血聚胞宫养胎,上显不足故也。治当清热健脾,降逆止呕。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治上热下寒、食入即吐之方,本案虽未见寒象,为防药入即吐,仍将干姜投入,唯小量也。

干姜3g黄芩10g黄连6g人参6g苏子15g二剂,嘱频频饮之。

五日后婆婆电询,呕吐已止,眩晕大减,需否用药?余谓食养可矣。《经方躬行录》

沉滑为孕脉,数为火逆。

论:血聚于胞宫而结于胎,凝涩不行,则肝气不疏,木旺而土虚,胃逆火升,则呕吐不止。脉沉滑略数,此沉滑为结胎,略数为上热。就是结胎导致气偏之火逆升。

图片

24妊娠呕吐——孙以渭医案

孙某,女,20岁,怀第250多天,先见恶心呕吐,口渴纳少,自感发热而体温不高,认为此乃正常现象,未予重视,但继而出现剧烈呕吐,水浆不入,中西药无效,半个月来只靠输液维持,舌红苔黄少津,小便短少,脉虚细而数10天大便未解。探诸病情,乃气虚热盛,胃失和降所致,再施香、砂、陈皮、半夏,仍重蹈覆辙,拟以辛开苦降法:灶心土250克(开水泡透澄清,取水煎药),干姜9克,黄连9克,党参18克,黄芩12克,水煎2次,分多次服。结果:服1剂呕吐见轻,饮食渐进,服9剂,苔退脉和,胎儿亦获保全。《解读张仲景医学》

论:同样的情况,上案脉沉滑略数,本案却脉虚细而数。

25妊娠呕吐

周某,30岁,205615日初诊。妊娠3个月,恶心明显,呕吐食物6天,纳减,口苦,小腹胀,腰酸,尿频,带下无殊,倦息,寐欠安,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滑。治法:清肝温胃,降逆止呕。方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干姜、炒黄芩各5元,黄连3克,党参、茯苓各10克,半夏15克,厚朴6克,苏叶9克,炒梗米20克。3剂。

720日二诊:药后症状消失,口苦,小腹疼痛3天,腰痛,带不多。舌脉已转正常。当归散合寿胎丸加莲蓬10克,仙鹤草15克。3剂。调服而愈。[浙江中医杂志,2007426):319]《仲景病案学》

论:这个炒黄芩的炒,多此一举。就是用苦寒泻之性,炒反减其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