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诗文的体裁分类

 zqbxi 2022-07-03 发布于江西

       体裁是文学外在的形式表现。 在三千年的文学历程中, 大多数时间占据文坛中心地位的主要是诗文。 元明以来虽说小说、 戏剧兴盛起来, 但就创作队伍的社会、 政治地位与文化素质来看, 小说家根本无法与诗文作者相比。 因而在社会上层流行的仍然是诗文。 上至王侯显贵, 下至一般士大夫, 几乎很少有不作诗文的, 诗文成了一种身份地位与才能的说明书。 小说戏剧因不登大雅之堂, 故像今人所推崇的所谓“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 和“四大戏剧名著”(1、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朝);2、汤显祖的《牡丹亭》(明朝);3、洪  升的《长生殿》(清朝);4、孔尚任的《桃花扇》(清朝)。),在“四库全书” 都没有位置。 就文学体裁而言, 诗文也最为复杂, 故此处重点介绍诗文。

       诗文体裁的分类, 可以说是“文学” 一目下的一大学问。 今见到的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 其列文体多达三十九种。 刘勰《文心雕龙》 中提到的文体多达六十余种。 宋代姚铉《唐文粹》, 分文体为二十三类, 而其子目则有三百一十六种。 各家分类互有不同, 即可看出问题的复杂性。 以下参考诸家之说, 略述其要者。

一、 诗之体裁

      《毛诗序》 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这就是说: 诗是人的内在情志在语言上的表达。 这是一个非常权威的定义, 一直为后人所引重。 尽管也有“诗缘情”、诗抒“性灵” 等种种理论, 但似乎与“言志” 并无大殊, 因为这“志” 在这里有很大的可阐释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 诗与其它文体最显著的不同有两点, 一是其巨大的情感力量与神秘功能, 即《诗序》 所说:“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乎诗”; 二是其明快简洁、 富有韵律的音乐般语言。 由此而使诗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作为中国文学中最具情感力量的主流河道, 贯穿于几千年历史中。 在历史的发展中, 由四言, 到五古、 七古, 到格律诗, 诗体随时而变, 并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代建筑的厅壁石碑, 到客堂挂轴、 山水绘画、 摩崖石刻, 以至现代装潢艺术, 到处可以见到诗。 诗装饰了中国人的生活, 也丰富了中国人的人生情趣。

       如果我们从韵律的角度, 把有韵的文体都归于诗的范围的话, 那么诗体就可分为主流与支衍两大类。 主流诗体有两大宗, 即古体与近体(格律诗), 在传统文人的集子中占得比重较大, 而且始终都冠以诗名, 也最为传统文人所重视。 诗的支衍则特别多, 有骚、 赋、 颂、赞、 箴、 铭、 辞、 连珠、 诔、 哀、 词、 曲诸多名目。 以下将其要者介绍数种。

       1、 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的。 唐以前人写诗, 只讲叶韵, 不讲平仄格律。唐以后格律诗兴起, 于是就把不依格律写作的诗称作了“古体诗” 或“古诗”。 古体诗的特点是, 除了押韵之外, 不受任何限制。 如每句的字数, 可是五言, 也可以是七言, 以表达意思、 读起顺口为准。 每篇诗可以是四句, 也可以是六句、 八句, 甚至更长, 以意思表达完整为准。 不讲平仄, 不讲对仗, 没有格律的束缚, 可自由地表达情感, 因而古体中往往能呈现出一种古朴、 浑元之气来。 宜于表达世俗的生活内容, 像杜甫的“三吏”、“三别”, 即是用古体。 明吴讷《文章辨体》 将“古诗” 分为四类, 即四言、 五言、 七言、 歌行。 歌行体是受乐府诗影响产生的, 风格、 语言都学习汉魏乐府, 句式以五、 七言为主, 间以杂言。 有些短小的古体诗, 很近于格律诗。 像李白的《静夜思》, 看起来像五言绝句, 其实是一首古体,因为它全不讲平仄。

        2、 格律诗 格律诗是按一定的平仄要求写出的诗歌, 有格式、 音律上的要求, 故叫格律诗。 因为产生并流行于唐以后, 与古体相较, 其成为近, 故又称“近体”。 这种诗体读起来音乐感很强, 语言有抑扬顿挫, 结构有起承粘连, 形式上显然比古体诗精美, 艺术上也显然达到了极精致完美的程度, 因而成了唐以后诗歌最普遍的形式。 也宜于表现高雅的生活内容。 格律诗分绝句、 律诗两种。 从语言上分, 又有五律、 七律、 五绝、 七绝之别。 我们可以谭嗣同的《崆峒》 诗为例:

        斗星高被众峰吞(仄平平仄仄平平),

     莽荡山河剑气昏(仄仄平平仄仄平)。

     隔断尘寰云似海(仄仄平平平仄仄),

    划开天路岭为门(平平平仄仄平平)。

     松拿霄汉来龙斗(平平平 仄平平仄),

   石负苔衣挟兽奔(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望桃花红满谷(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应仍问武陵源(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大气磅礴, 写出了崆峒的雄伟高峻, 也写出了山周边的美好景观。 上下两句间平仄相对, 两联相接的二句相互粘连。 这是一首标准的七律。 依律诗格律截取两联成四句, 则为绝句。 律诗也有不大合于格律的, 即称拗体。

      3、 骚体诗 骚体诗是由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所创立的一种诗体。 其代表作是《离骚》,所以后人称作骚体。 又因为它产生于楚国的歌辞, 所以又称作“楚辞”。 骚体的特点是, 在句子的中间或前一句的末尾有一个“兮” 字。“兮” 字相当于“啊” 字, 在古代读音也与“啊”字相同。 这是一个表达强烈情感的语助词, 放在歌中, 最能表达放声而歌的情怀。 如《离骚》说: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惟灵修之故也!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里表达的是不遇之士的情怀。 几个“兮” 字那种深长的永叹, 把诗人的激愤与忧伤一泄而出, 产生出了强烈的情感力量。《离骚》 基本上奠定了骚体诗以发泄牢骚为主旨的基调,这种诗体也非常宜于表达忧愤与不得志的情怀, 故而从屈原始, 骚体便承担起了宣泄文人心中郁闷、 嫉俗情怀的使命。 像汉代贾谊的《吊屈原赋》、 庄忌的《哀时命》 以及署名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等, 所表达的都是类似的情感。 在此中我们很难见到欢乐、 明快的作品。许多文人, 写风花雪月时选择古体或格律诗, 而要写心中郁闷不平及不得志的情怀时, 则往往要选择骚体。 如果要研究中国的感伤文学, 此类诗体则是一个重点关注的对象。

      4、 赋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由散文的语言、 诗的韵律构成, 因为是有韵之文, 故这里把它归于诗类。 古人也认为它是“古诗之流”。 现在的古文选本则多把它归在文类。 则赋是“铺” 的意思, 用《文心雕龙》 的话说,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即铺叙文采, 体察事物, 抒写志怀。 这种文体可以说是最早脱离音乐而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它最能表现出文人的文采来。 虽然关于赋的起源, 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 但汉代是赋的鼎盛时期, 这一点则是公认的。 从汉赋中可以看到赋在描摹事物方面的功能。 如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二赋, 尽夸饰之能事, 写到水, 则水旁之字联缀成片; 要写山, 则山部字排列成行, 真有点“巍巍乎若高山, 洋洋兮若流水” 的感觉。 而且描写一处景物, 往往是东西南北四方尽情铺陈, 让人感觉似乎要把所有能用的词汇都要用上。 赋后来随着诗文的变化, 出现了骈律(追求对仗工整)、 律赋(除讲对仗外, 又限定音韵)、 文赋(散文化) 等形式。 要注意的是, 赋“体物” 只是形式,“写志” 才是目的。 如傅咸《叩头虫赋》, 叩头虫是一种昆虫, 指头一触到它, 它便会点头, 如叩头状。 作者由此引发, 而讲了一通柔以自存的人生哲学, 颇耐人寻味。

       5、 词曲 “词” 和“曲” 是从诗的主流中派生出来的两条影响最大的支津。 词的得名来于歌词, 原被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 也称作“歌词” 或“小歌词”, 是隶属于音乐的。因而词都有词牌, 像《菩萨蛮》、《蝶恋花》、《清平乐》 之类, 即是词牌的名字。 根据乐调来填词, 自然句子就有了长短, 故又叫长短句。 因为是诗的变体, 所以又称作“诗余”。 因为句子长短错落, 所以利于表达委婉哀伤的感情, 因此早期的词很多都是以伤春惜花或男女相思为主题的。 像北宋晏殊、 欧阳修这样中央级的大官, 笔下的词却缠缠绵绵, 充满感伤, 这是由词这种体裁的性质决定的。 经过柳永、 苏轼、 辛弃疾等大词人的努力, 词的境界才大大开拓。 宋代是一个词的鼎盛时代, 词也最能代表宋代文学的成就。

      “曲” 即“乐曲”, 和词性质一样, 也是歌唱的曲辞。 明王世贞《曲藻序》 说: “曲者,词之变。 自金、 元入主中国, 所用胡乐, 嘈杂凄紧, 缓急之间, 词不能按, 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这是说, 曲是词在音乐的牵动下而变化出的新形态。 因为它行于民间, 因而适合于表达俚俗的东西。 前人用“浅俗” 来定位, 也有一定道理。

        6、 铭箴 铭与箴也是诗的流衍。 铭是刻在金石器物之上, 三代时就已出现, 多为记功而作, 也含自警之意。 故刘熙《释名》 说:“铭者, 名也, 述其功美, 使可以称名也。” 关于这种文体的特点, 《文心雕龙· 铭箴》 说: “铭兼褒赞, 故体贵弘润。 其取事也, 必核以辨;其摛文也, 必简而深。” 所谓“弘润”, 是指宽宏温和, 辞气从容。 所谓的“核以辨”, 是指实事求是, 无半点虚夸。 所谓“简而深”, 是指言简意赅。 箴与铭是同类东西, 所不同的是箴重在规谏。“箴” 同“针”, 其意是由针石治病引申来的, 故《文心雕龙· 铭箴》 说: “箴者, 所以攻疾防患, 喻针石也。” 又说:“箴诵于官, 铭题于器, 名目虽异, 而警戒实同。 箴全御过, 故文资确切。” 箴有官箴、 私箴之别, 臣下对君之劝谏为官箴, 自警者为私箴。 铭箴之类文体, 主要流行于古代上流社会。

       7、 颂赞 颂和赞也是古诗的流衍, 颂重在歌颂功德, 赞重在赞美人、 事, 也用于评述,如《汉书》、《文心雕龙》 等著作, 在每篇之后都有“赞曰”。《文心雕龙· 颂赞》 篇说: “颂者, 容也, 所以美盛徳而述形容也……赞, 明也, 助也。”《释名》 说: “赞, 纂也, 集其美而叙之也。” 颂有时与赋很接近, 像董仲舒《山川颂》、 马融《广成颂》, 都与赋没有什么区别。 故《文心雕龙》 说: “原夫颂惟典雅, 辞必清铄, 敷写似赋, 而不入华侈之区; 敬慎如铭, 而异乎规戒之域。” 赞多书于人物画像, 夏侯湛有《东方朔画像赞》, 王维《裴右丞写真赞》, 李白《宣城吴录事画赞》 等。 赞虽多赞美, 但有时有与铭箴相近者, 如朱熹的《画像自赞》。 有些画像自赞, 则近于自嘲。 如张瑞玑的《小像自赞》。

二、 文之体裁

        文与诗最大的区别是, 文必须依赖于文字才能表现, 诗则可以口头表达。 诗是有韵律的, 文则不必注意押韵、 节奏诸问题, 只求达意, 因此文比诗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尚书》与周代的铜器铭文, 可以说是文的最早形态。 从内容上说, 有议论有述事; 从形式上说, 时而随笔记述, 时而用韵, 时而散句, 时而对偶, 特别灵活, 没有任何限制, 完全从需要出发。到汉代以后, 文体渐渐区分了开来, 而且形成了各种定规。 虽然古人有“文章原出《五经》”的说法, 但“原” 不等于“形成”。 后人是在“原” 的基础上强化了某一种用途的文字特点,然后才成为各种不同的文体的。 文体从语言形式上言, 主要有两类, 一是散体, 一是骈体。

         散体就是我们所说的“散文”, 语言没有任何限制, 以达意为第一要义。 骈体即所谓的“骈文”, 以追求骈丽之美为第一要义, 讲究对仗, 盛行于南朝。 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 可用于各种不同的体裁。 文章的用途不同, 体裁、 性质也不同。

       从内容上讲, 文章有两大宗, 一是记事体, 一是论说体。 记事以《左传》 立法, 论说以诸子为尚。 由此两大宗则分出了所谓诏、 册、 制、 诰、 策、 表、 檄、 书、 记、 序、 辩、 原、解、 戒、 奏议、 露布、 题跋等等的名堂。 以下就其要者归纳介绍之。

      1、 传记 “传记” 文章是正统的记事文, 分为两类, 一是历史著作中的人物传记, 另一是史书之外的散篇传记。 史书传记像《史记》 中的《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 等,虽是对于历史的记述, 但经过作者的剪裁加工, 堪称传记文学的典范之作。 散篇传记有写实者, 也有虚构者。 像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韩愈《毛颖传》 等, 其中便有实有虚。 其实就与文学创作没有什么两样。 在传记文章中有一种叫“行状” 的文, 如韩愈《赠太傅董行状》、 李翱《韩文公行状》 等,“行状” 是指一个人的德行状貌, 因而这类文章是以传记的形式为人颂功歌德, 与其他的传记文章不同, 只褒不贬。

       2、 论说 “论说文” 就是说理的文章, 与传记文章可并称为古代文章的两大宗。 它的功能主要是辨是非, 明得失, 穷事理, 理原委。 世界万物脱不开一个“理” 字, 论说道理就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因而在古代文章中, 论说文的名堂最多, 有史论、 设论、 问答、 辨、 论、说、 解、 原、 驳、 考、 评、 议等等不同名目。 如韩愈有《进学解》、《师说》、《原道》, 柳宗元有《封建论》、《桐叶封弟辨》、《驳复仇议》 等。“解” 以辨释疑惑、 解剥纷难,“说” 是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 “辨” 有不得已而辨之意, “原” 是推原其本, “论” 是议论古今时世人物, “议” 是议论事理以陈述己见。 名色不同, 而其本质没有大异。

      3、 杂记 “杂记” 指以“记” 命名文章。 记以记事为主, 兼及议论抒情和山川景观等等。 因所记事物很广, 不限一隅, 所以称作“杂记”。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于名胜记;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属于造亭记; 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属于山水游记; 像韩愈的《画记》, 属于书画记; 像刘禹锡的《机汲记》, 属于杂物记; 像曾巩《越州赵公求灾记》,属于人物记等等, 似乎无事不可以记、 无物不可以记。 只要事有感于心, 便可记而释怀。 因而杂记一般都带有较多的主观情感的色素。

       4、 赠序 “赠序” 是专为送别亲友而立的一种文体。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说:“赠序类者, 老子曰: 君子赠人以言。 颜渊、 子路之相违, 则以言相赠处, 梁王觞诸侯于范台,鲁君择言而进, 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 看来临别赠言, 这是很古的一种传统, 但作为一种文体出现, 则是在晋代, 盛行则在唐代。 像韩愈《送董邵南序》、《送孟东野序》、《李愿归盘谷序》 等, 都是赠序中的名篇。 这类文章多在叙友情、 慰别情、 劝德行、 咏怀抱, 以此而表达送别之意, 故感情真挚, 最能体现人间温情。

    5、 序跋 “序跋” 指书的序文和跋文。 序, 也作“叙”。 是言书或诗、 文之所以作的缘由的。 在先秦与汉, 叙多在书之后, 是书稿写完之后, 作者对成书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说明与归纳。 如《史记· 太史公自序》 与《汉书· 叙传》, 都在最后。 后来人则一般把序言放在了书前, 而把题写于书籍或文章、 诗、 画、 金石拓片等后面的文字称作“跋”。 序跋一般学术性较强, 内容大多属于评介、 鉴定、 考释、 记述之类。 如自作序, 则多述原委, 为他人作序、跋, 则评价、 考释性文字较多。 这类文章一般都很理性, 较少感情色彩, 文字宜雅, 不可随意为之。

       6、 书牍 “书牍” 指简牍书信之类, 这是人与人间一种交流的手段。“书” 是古代书信的总称, “牍” 是写字的木板, 是书信所用的工具。 在姚鼐《古文辞类纂》 中, 把这类文字分作了“章表”(臣向君上书)、“书说”(亲友来往信函)、“诏策”(君向臣下书) 等几类,其实都应归于“书牍” 类。 这类文字不是期待第三者来看, 而像是面对亲人、 对朋友、 对群上、 对臣下的交谈, 务在尽言, 把自己心中要说的话全说出来。 故《文心雕龙· 书记》 篇说:“详总书体, 本在尽言, 言所以散郁陶, 托风采, 故宜条畅以任气, 优柔以怿怀; 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像司马迁《报任安书》、 诸葛亮《出师表》、 苏辙《上枢密院韩太尉书》等, 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7、 碑志 “碑志” 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 如墓碑、 墓志、 庙宇以及古建筑的碑刻等。碑志重在记事, 以求传于后世, 以垂不朽。 文字庄而雅, 述事简而明。 有些墓碑实际上与人物传记相差无几, 它与史传不同之处, 在于作者感情投入, 且没有批评文字, 而全在颂功。碑文往往后缀有韵语, 即所谓“铭”。 故古人往往将其放入了“箴铭” 一类中。 其实碑上的铭文远远没有记述文字重要。 像韩愈《平淮西碑》、《柳子厚墓志铭》、 欧阳修《石曼卿墓表》等, 即是碑志中的上乘之作。

       8、 哀祭 “哀祭文” 包括哀吊文与祭祀文, 古代有祭、 哀、 吊、 诔、 挽等不同名称。诔文、 挽文、 吊文、 哀词等为伤逝之词; 祭文则有祭天地、 山川、 社稷、 宗庙、 死者之别,但以祭祀死者的文章最为可称, 其与现在的悼词或悼念文章差不多。 这类文章一般要叙述死者的生平功德, 哀悼其不幸, 表达悲痛之情, 以文当哭。 即挚虞《文章流别论》 所云: “哀辞之体, 以哀痛为主, 缘以叹息之辞。” 就体式言, 一般前用散文, 后用韵文, 有些则全用韵文。 韩愈《祭十二郎文》、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等, 即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品。

       每一种文体都有写作上、 风格上的要求。 如曹丕《典论· 论文》 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 亦云:“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 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 说炜晔而谲诳。” 由此而形成了诗文风格的丰富性、 多样性。同时通过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也展示出了作者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