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平千年中华郡,“五胡乱华”后,北方游牧民族融入华夏的标志

 长弓有心 2022-07-03 发布于广东

在中国,有几个词汇是很神圣的。比如,“中国”这个词,有一件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的汉代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许多人把这件文物视为古人的预言,预言未来的中国将兴盛于世。

文章图片1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还有一个词,“中华”也非常神圣。查资料“中华”有三义:

其一,古代华夏族多生息、建都于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敦煌曲子词·献忠心》:“见中华好,与舜日同,垂衣理,菊花浓。”

其二,指中原。夏商西周春秋时代,中原地区春秋百国百姓逐渐形成,今一般指地处黃河两岸、中原腹地。宋张淏《云谷杂记·侍郞徐公帖》:“枞阳张监镇,其先中华人,自其祖寓武义,邦宪与之邻居有年矣。”

其三。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北齐书·高昂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

可见“中华”既是地理概念,又是人文概念。“中华”一词,是公元三世纪魏晋时期崇尚“天人合一”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

一、初识“中华郡”

但我居然不知道,代表“中华”这个神圣的词的历史遗址曾经和我早年的居地非常之近。不久前,朋友和我聊天,说到陕西省富平县有“中华郡”遗址。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这两幅照片是当地朋友曹春平提供的照片。

本来,我有机会到富平县当地实地考察的,可惜一到西安火车站,出站前经历三道防疫安检,使我认识到今年国情特殊,还是尽量减少外出。于是这篇文字就成了书斋里的考古文章。

文章图片4

朋友曹春平提供的当地城墙遗物照片,未考证是哪个朝代的城墙

文章图片5

富平县政府网站提供的中华郡石人像

遇到乡土文物,首先寻找地方志。我先查阅了乾隆《富平县志》和光绪《富平县志稿》,又查阅了大约是民国版不分卷《富平乡土志》(内有将光绪时代的二十四里行政区划改为五乡区的说法,还有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之语)。我要感谢李瑜菡女士提供了前两本县志。

二、乡土志中找资料

我重点查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富平县志》,其余两本志书仅作为补充参考用。有如下记载:

文章图片6

《富平县全境图》(拼接图),选自乾隆《富平县志》

文章图片7

选自乾隆《富平县志》卷一《地理志》

“(西魏)文帝(元宝炬)五年(539年),自怀德徙富平于今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石婆婆原。……后周(即北周,下同)闵帝(宇文觉)二年(557年),于县置中华郡。以在中华原,故名。领富平。武帝(宇文邕)四年(575年)罢中华郡,以富平隶冯翊。”

按这条记载,中华郡总共存设了18年。今《富平县志·大事记》载:“北周孝闵帝二年(557年),在中华原(今城关镇石佛原一带)设置中华郡,辖富平。武帝建德四年(575年),裁中华郡,富平改属冯翊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富平改属京兆郡。”可见中华郡的存废时间和地点都是清晰的,其得名与黄土高原上的中华原有关。

文章图片8

选自乾隆《富平县志》卷一《地理志》

“中华原,一名石婆原。《一统志》,在县南三十里。其高处曰华原头,即后周置中华郡处。”这个说法有误,中华原与石婆原是不同地方,中华郡也不在华原头。见后面考证。

文章图片9

选自乾隆《富平县志》卷二《建置志》

“孝文帝陵。《会典》,后魏文帝陵,陕西富平县。《祭贾志》,在富平县东南三十里华原上。”

为什么突兀地谈到后魏文帝?后魏文帝指的是西魏文帝元宝炬,他去世时葬于今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大冢堡北,即永陵。现在认为是元宝炬将自己的葬地命名为中华原,以示鲜卑人思慕和融入中华之意愿。元宝炬在位16年,仅使用了一个年号——大统,寓意“大一统”,这是中华理念。

还有一个传说,文帝安葬时,他的妹妹平原公主(县志里是延昌公主)送葬,不幸暴葬陵前,即陪葬陵侧。由此,至今当地乡俗认为姊妹为弟兄送葬不吉。这个说法不符合历史,后面有考证。

文章图片10

选自乾隆《富平县志》卷二《建置志》

“中华郡城,在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后周闵帝置,有二石人卓立,即郡门所在。人称石婆婆原。”

这条记载注明古代中华郡城是有城墙的,两个石人就守在中华郡城门两侧。

文章图片11

选自乾隆《富平县志》卷七《人物》

“令狐整,燉煌人,徙家中华,为中华守。时郡务草创,整一切调停,称良守焉。”这一条我们后面还有考证。

这一条记载其实增加了“中华”的第四个含义:其四,中华指中华郡。

以下我们摘录光绪十七年(1891年)《富平县志稿》补充资料。

文章图片12

光绪《富平县志稿》之《沿革图》

从这本志稿提供的资料,大致可以看出中华郡的治城。

文章图片13

光绪《富平县志稿》之《山川图》

从此图可以看到,清朝富平还有中华原的称谓,与西魏文帝永陵相合。与上图两图对照,也可看出中华郡虽然以“中华”命名,但不在中华原上。

对照现代地图,中华郡城大致在下图中红圈内石佛塬位置,蓝圈内是西魏文帝永陵位置。

文章图片14

现代的富平县地图

今年虽然我没有机会去中华郡城故址考察,但感觉坐火车是经过了中华郡故城附近,下图是我离开富平站向西安方向拍的窗外的一张照片。

文章图片15

望富平,中华郡故址大概就在这条大路附近吧

文章图片16

选自光绪《富平县志稿》卷一《沿革》

“后周闵帝于二年于县置中华郡。以在中华原右,故名。领富平。武帝建德四年,罢中华郡,以富平隶冯翊。”

这条与乾隆版说法基本一致,补充说明原来就有县城,在该县设中华郡治。另改了一个说法,说中华郡城在中华原以外,这和我们今天的地理认知是相符的。

光绪《富平县志稿》卷一《古迹》:“中华郡城在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后周闵帝置二石人卓立,即郡门所在。人称石婆婆原。”一字不差。

文章图片17

光绪《富平县志稿》卷二《陵墓》

“西魏文帝永陵,在县东三十里中华原,误为孝文帝,而时祀者也。朱捡廷璟讨有《魏陵辨》,甚确凿。”下略。

这是一起历史公案,原来西魏文帝元宝炬的永陵长期被误认为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或元宏的长陵,其实北魏孝文帝的陵墓在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邙山之颠。为什么要讲北魏孝文帝和西魏文帝元宝炬,是因为他们都与中华郡的形成有关。

由此也看出,古代长期祭祀北魏孝文帝,还有其庙,说明古代人对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

最后再看《富平乡土志》,没多少新资料,似乎只多一句:

文章图片18

《富平乡土志》之《地理》

“富平合古频阳、怀德、美原、土门、通川郡、中华郡为一县。”讲的是富平县历史沿革。书内对中华郡介绍甚少,仍然沿袭中华郡故城在中华原上之说法。

三、分类考

(1)帝王和权臣考

先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或元宏。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于386年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享国148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两个深远的重要的影响:一是佛教兴起;二是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以及北方民族大融合。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鲜卑人逐渐南下,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魏孝文帝拓跋宏五岁即位,祖母文成文明太后冯氏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颁俸禄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他收藏汉家典籍,诏令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宏改自名为元宏。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史称“太和改制”,这些汉化改革有效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元宏于军中因病逝世,时年仅三十三岁,归葬长陵。

北魏孝文帝元宏与富平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的汉化改革使鲜卑人民全体仰慕汉族文化,自觉自愿融入汉族,以继承华夏文化而自豪。

再说西魏文帝元宝炬。北魏晚期大分裂,535年权臣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脩,与诸臣支持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建立西魏。

西魏与原北魏权臣高欢掌控的东魏和南朝梁对立。西魏采用和北攻南之策,北方经济逐渐恢复。西魏三次大败东魏,奠定了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

西魏文帝元宝炬是汉化鲜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临洮王元愉之子,母为杨奥妃。元宝炬身世坎坷,其父母均在叛乱中被杀害,有个遗腹女妹妹平原公主元明月。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元脩与权臣高欢决裂,以元宝炬为中军四面大都督。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

宇文泰是鲜卑族人,他杀害孝武帝后拥立元宝炬为帝,成为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借柔然入侵之机,逼迫元宝炬娶柔然公主郁久闾氏为皇后,又逼迫与元宝炬恩爱的妻子乙弗氏拿被子自压而死。

元宝炬在位时拱手而治,与宇文泰维持微妙的君臣关系。李延寿《北史》载,元宝炬“尝登逍遥观望嵯峨山,因谓左右曰:'望此,令人有脱屣之意。若使朕年五十,便委政储宫,寻山饵药,不能一日万机也。’”这反映出元宝炬有厌怠政治的一面,也反映出他有接受汉文化,想出世修行的道家思想。

元宝炬四十五岁时去世,葬于永陵(今陕西省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大冢堡北),和他合葬的有31岁时被迫自杀的乙弗氏和16岁时难产而死的柔然公主郁久闾氏。

文章图片19

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

据说,元宝炬非常倾慕华夏文化,他事先把葬地命名为中华原,意思是他是中华道统的正统继承人。这就是中华原的来历。

元宝炬妹妹元明月身世悲惨,她的丈夫侯民死后,北魏大臣孙腾想霸占她不得,于是构陷她想嫁的封隆之。但最后是元脩霸占她为情妇,封她为平原公主。元脩投靠宇文泰时,宇文泰让元明月的三哥元宝炬等元氏诸王骗出元明月交到他手中,将她杀害,年仅二十七岁,什么原因未明。哪里会有妹妹为哥哥送葬时暴毙的事情发生呢?

宇文泰是杰出的北朝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隋文帝杨坚的岳父独孤信的亲家(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大儿子)。宇文泰执政二十余年,颁行均田制,广募关陇豪右,编为十二军,由八柱国统率,创立府兵制度,奠定了北周的基础。宇文泰虽然没有称帝,但他使关陇集团崛起,走上历史舞台,关陇集团成为隋唐的开国砥柱。

宇文觉是宇文泰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北魏孝武帝元脩之妹冯翊公主。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宇文觉继承太师、安定公等官爵。第二年正月初一,宇文泰在其堂兄宇文护扶持下,逼迫西魏恭帝禅让,宇文觉登上帝位,即后周闵帝,但是朝政大权被宇文护把持。

由于宇文觉想亲政,和宇文护发生激烈冲突。大冢宰宇文护派贺兰祥逼迫宇文觉逊位,不久将他杀害,宇文觉死时年仅16岁。

据载,后周闵帝二年(557年),于县置中华郡,原因是该地近中华原,故以此命名。实际上我们分析,宇文觉一生没有实权,虽然多次下诏减赋减刑,但设立中华郡应该是经过权臣宇文护同意的。

宇文护是宇文泰之侄,宇文泰病重时交权与他,权倾朝野。后来宇文护三年内连杀宇文觉、拓跋廓、宇文毓三帝,引起名臣赵贵、独孤信不满,暗中策划将其除掉,事败后纷纷被害。而宇文护有战功,执政十五年能做到北周政局稳定,也不容易。

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就是后周武帝。宇文邕不甘当傀儡,于天和七年(572年)设计杀害从同州回到长安的宇文护。但在建德三年(574年),宇文邕又下诏恢复宇文护爵位,谥号为荡。这说明宇文护对于国家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于武帝四年(575年)罢中华郡,以富平隶冯翊(治临晋县,今陕西大荔县)。如果非要猜测,我估计当时政权更迭太快,对地方上不能没有一点干扰,可能当时当地人民太少,赋税太少,合并到大的州郡比较好一些。

查光绪《富平县志稿》,这一期间富平未见著名战事,可能因内耗或者自然灾害引起当地人烟稀少。

文章图片20

光绪版《富平县志稿》

(2)中华郡令狐氏考

中华郡存在时间较短,离我们时间也很久远,我们很难知晓当时的当地的政务情况。

但难能可贵的是,乾隆版《富平县志》还是留下一点线索,前文提到令狐整是中华郡第一任郡守。“令狐整,燉煌人,徙家中华,为中华守。时郡务草创,整一切调停,称良守焉。”万历版《富平县志》则称令狐整从敦煌“徙家华原县(今铜川市耀州区)”,这大概是令狐整来中华郡之前的住处。

令狐,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据说是3100多年前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春秋时期晋景公把国内一块叫令狐的地方(今山西临猗)封赏给周文王儿子毕公高的裔孙魏颗做了食邑。其后代就以封邑为姓氏,称令狐氏。

令狐氏成长、发迹于山西,后其家族成员有向甘肃、陕西迁徙的。西汉末年,汉建威将军令狐迈因反对王莽篡政被杀,其子令狐称亡命敦煌,历十七代,“传至令狐整”。所谓燉煌,又称炖煌、敦煌,是甘肃四大绿洲之一,古代的丝绸上的重要据点。

令狐整在《周书》上有记载,可以弥补《富平县志》记载之粗疏:“令狐整,字延保,敦煌(具体说是效谷县,今甘肃省瓜州县)人也,本名延,世为西土冠冕。曾祖嗣、祖绍安,并官至郡守,咸为良二千石。父虬,早以名德著闻,仕历瓜州司马、敦煌郡守、郢州刺史,封长城县子。大统末,卒于家。太祖伤悼之,遣使者监护丧事,又敕乡人为营坟垄。赠龙骧将军、瓜州刺史。”

令狐整曾率乡党二千余人随宇文泰征讨,并有战功,成为封疆大吏,被赐姓称宇文整。令狐整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当过敦煌郡守,他当中华郡守显然有家学流传,干起来得心应手。孝闵帝时,“拜御正中大夫,出为中华郡守,转同州司会,迁始州刺史。整雅识情伪,尤明政术,恭谨廉慎,常惧盈满,故历居内外,所在见称。天和六年(571年),进位大将军,增邑通前二千一百户。”

令狐整为官清廉谨慎,且不附逆人。宇文护当权时,“欲委整以腹心。整辞不敢当,颇迕其意,护以此疏之。及护诛,附会者咸伏法,而整独保全。时人称其先觉。建德二年(573年)卒,时年六十一。赠本官,加鄜宜豳盐四州诸军事、鄜州刺史,谥曰襄。”善终。想必令狐整为中华郡守时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其乐陶陶。

其子令狐熙为隋朝鸿胪少卿,武康郡公,桂州总管。其孙狐德棻为唐朝史学家、秘书监,主编《周书》,记载了北周历史。

乾隆《富平县志》还记载了唐朝的一位令狐彰,以下是光绪版《富平县志稿》的记载。

文章图片21

选自光绪版《富平县志稿》卷五《流寓》

“令狐彰,字伯阳,父濞范阳尉,自燉煌迁富平”。后面记载稍详。令狐彰是令狐德棻的后代。据《旧唐书》,令狐彰初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屡立军功,迁左卫郎将。他参加安史之乱,受到史思明猜疑,于是归顺唐肃宗,拜御史中丞、银青光禄大夫、滑州刺史。参与平定史朝义后,迁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检校右仆射、霍国公。治军劝农,府廪充实,加授辽阳郡王。

当时,令狐氏是京兆富平的望族,多有在唐朝当大官的。但是令狐氏在宋朝以后式微,鲜有高官。令狐氏的一些后代一直生活在富平,我从光绪《富平志稿》还查到明万历年间还有一位令狐道任富平县训导,县训导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的基层文官,主要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文章图片22

选自光绪《富平县志稿》卷七《职官表》。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调查,富平县的望族中就没有令狐氏了。

文章图片23

选自《富平乡土志》

据《富平乡土志》,“本境大姓向有南朱北田之称”,“惟父老传闻,元末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本境者甚多。”该书罗列的“昔称大姓”的有王氏、孙氏、杨氏、李氏、张氏、刘氏、周氏、陈氏、成氏、田氏等。

(3)中华原和中华郡考

虽然,有县志称“中华郡”因在“中华原”上而得名,但实际上“中华郡”的确不在“中华原”上。

先说中华原。光绪版《富平县志稿·山川》,“……明水滩,南原为中华原,巅有华原头,南有华阳镇。”另有“西魏文帝永陵。在县东三十里中华原。”根据这些记载可判断出“中华原”是如今的留古镇惠高村、程郑村一带,以及西魏文帝永陵所在地。

中华原是不是西魏文帝命名,还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北史·叙传》载李宏为“中华令”。中华最早是指天宫,后来有些皇宫宫门也以“中华”命名,有可能“中华原”的名字在秦汉时期就有。

《富平县志》载,“自定国寺而起,历刘集镇、八公原(即八公塠)至明水滩南原为中华原。巅有'华原头’,南有华阳镇。”据此,中华原西起定国寺,东经留古、刘集、八公塬、到明水滩南原巅华头庙。华头庙是秦始皇长女华阳公主与王翦成婚处。光绪《富平县志稿》则说:“华阳庙,在中华原之阳,亦祀土神。世传始皇起王翦,命伐楚,以华阳公主降之,迎婚于此。故庙祀公主皆当祀,而所祀者非也。”

文章图片24

选自光绪《富平县志稿》卷二《祠祀》

1995年阎良区关山镇财政所后发现北周大将军王懋与夫人贺拔氏的合葬墓,墓志载“葬于广阳县万年乡中华原”,即今阎良关山一带。此处北邻就是富平县留古水北一带,因此有人猜测秦朝兵工厂所在地栎阳城(今阎良区武屯乡关庄和御宝屯一带,秦献公二年迁都于此,至秦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北门一带就是中华原。

文章图片25

王懋墓志铭有“中华原”字样

同样,“中华郡”也有明确位置,两个石人像在中华郡门。而石人在今富平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石佛塬村一带,东距中华原7.5公里。因此,记载中华郡在“中华原右”的说法是正确的。当地人称石人为石婆婆,故中华郡所在之地被呼之为石婆原。由于佛、婆读音相近,大概石佛塬与石婆原是一回事。

中华郡设置时间很短,又久已湮没,我想查查《二十四史》里有没有设、废的记载。遗憾的是我阅读《周书》《北史》中关于后周闵帝、武帝的《本纪》里均没有提及,大概这在当时对于帝王一生事迹来说不是什么太大的事。中华郡之名在《周书》《北史》中均与令狐整条有关。

找到《隋书》,“富平(旧置北地郡,后周改曰中华郡,寻罢。有荆山)。”才明确中华郡确因诏令设、废。也有因此条认为富平古县域图中的“荆山塬”就是中华原的。

文章图片26

选自乾隆武英殿刊本《隋书》卷二十九

隋朝的建立与后周有莫大关系,且时间相去不远,突出中华郡而不提及富平县其他古名,说明当时中华郡有其重要意义。

其余正史未及详查。

(4)中华郡石人考

其实,石人本身无需多少考证,后周闵帝所置。

我要考证的是石人材质取自哪里,从何处雕刻。指望雕刻石人的师傅像造金字塔的工头一样留下工作日志显然是不可能了。正史惜墨如金,哪里会顾及这些细小琐事?所以我们只能找些周边线索。

据《富平乡土志》,富平出石材,向有石刻工艺。

文章图片27

选自《富平乡土志》

据此条,富平县矿物中有“华原礊石(出紫金山,特佳)、石窠石(出石窠山)、青石(出北陵)、顽石(出漆沮河)、石之似玉者(出漆沮河盆倾峪二处)”。似乎最后二种产于河中,体积不应太大,刻不了雕像。

“华原礊石”未检索出出处。礊,读kè时意为“坚硬”,读huò时,意为“鞭声”,可能是鞭打此等坚硬之石会发出清越鞭声。此字收入《说文解字》,说明“礊石”说法由来已久。

“石窠石”可能是开山洞取的石头,“青石”无特殊解释。

我不是地质学家,判断不出这些石头成分有何差异,也许从中华郡石人像取少许石样与富平各山产石对照可能找到其具体来源。

仍据此条,“石刻,北山附近居人雕镌草木、山水、人物,极精致,几成绝技。”说明从富平本地找石头,找本地工匠雕刻在古代是有条件完成的,并不算劳民伤财。

另外,富平石雕在古代可能有一定影响力,以下是县志中记载的一则神异故事:

文章图片28

选自乾隆《富平县志》卷八《志》

“仙蜕志:邻邑所用石,凡坊础、门槨之类,皆取于富平,即诗所云北山也。工于山,各开洞取石。有深十余里者,名石窠。”后面一段文字大意是在某石洞中找到如黄玉般的栩栩如生的巨人石化骸骨,古人认为这是仙家飞升时蜕化的骸骨。是传说还是真事,暂不考证了,修道意味浓浓。

(5)柒水河考。

我童年居住在柒水河畔,稍长,知道其准确写法是漆水河。

这次查阅中华郡,知其在“石川河之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史记·河渠书》载,秦王政初年(前246年),开凿郑国渠沿荆塬入阎良区境内,绕断塬而北,至太上皇陵东纳石川河水灌溉富平县及阎良境内康桥、关山大部分土地,出境经富平至蒲城东南注入洛河。

据《汉书·地理志》,“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酆水逌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漆水、沮水相汇,漆水即漆水河,沮水是石川河上源。

漆水,原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嚻。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漆水河,以源头多漆树得名,源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焦坪乡的崾岘梁下,与宜君县西南哭泉梁的塔尼河汇合后入金锁关,南偏西流,合马杓沟、雷家河,穿过铜川市区,再合王家河、小河沟等,于耀州区城南入沮河(石川河),全河长64.2公里。

我查《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使我大吃一惊的是,现代注解认为,姬水是今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姜水位于宝鸡。这不就有两条漆水河了吗?

现在一般所说的漆水河,是渭河北侧的重要支流,,其主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南部、麟游县和凤翔县境内的北山地区。主流从岐山东端出山,由北向南横穿渭北黄土台原,在杨凌和武功县境汇入渭河,全长151公里。支流湋河,从岐山西端出山,由西向东穿过整个周原地区,在浒西庄附近汇入主流。

这两条漆水河有共同之处,都是华夏共祖黄帝的生活区域,而且都是洪水泛滥的河流。铜川的漆水河以北就是黄帝陵,发源于麟游县的漆水河中段姬水一带是黄帝诞生地。

铜川的漆水河多因暴雨形成洪水,传播速度快、历时短、突发性强。1932年5月,“漆、沮两河洪水暴发,水头高数丈,泛滥为灾,计……溺毙541人、牲畜483头,损坏房窑300多处”。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后,漆水河流域共发生洪水灾害12次,上世纪70年代筑了河堤、修了水库,解决了千年水患。

而地质研究表明,距今4300~4000年前,关中盆地经历过一个洪水期,多次发生大洪水。在大洪水期间,发源于麟游县的漆水河谷,沿河地面以浒西庄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聚落和田地被淹没。同时,在更高阶地和黄土台原边沿地带,以赵家崖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晚期(客省庄二期)聚落得到迅速发展。结合泾河和北洛河河谷的史前大洪水沉积学证据,揭示出龙山文化晚期关中盆地普遍发生大洪水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发现在距今3100~3000年前,即先周在周原“岐邑”时期,关中盆地漆水河谷和渭河河谷也曾经发生多次大洪水。

洪水曾经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灾害,但也带来肥沃的土壤,适合农耕民族垦殖。我想,炎黄部落发祥于此地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以为,如果我来区分,铜川的漆水河就是漆水,也可以称为漆河。但大家叫了这么多年,也没必要改名了。

至于当年我们为什么叫它柒水河,是因为“柒”在古代是“漆”的另外一种写法,同样也很古老。《山海经·西山经》:“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 毕沅校:柒当为桼。袁珂校注引汪绂云:“柒即漆字。”

光绪《富平县志稿》卷一《山川》:“漆沮水,《长安志》:在县西北四十五里,自耀州流入,又南入临潼界。《水经注》:沮水历土门南原下,又迳怀德城南,又东迳汉太上皇陵北,东注郑渠分为二水,其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按,《禹贡锥指》:浊水至三原县界散绝,白渠亦不入富平境,所恃以溉田者惟石川河水而已。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柒水,而曰柒沮水。”这一段虽然记载比较乱,但也说明柒水河的说法也是古已有之的。

两条漆水河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将它们标注到地图上。

文章图片29

漆水河与柒(漆)水河

四、简言

通过对中华郡的考察,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华夏文明对古代周围民族的亲和力以及融合力之强大。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趁“五胡乱华”之机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以魏孝文帝为首的开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勇敢地开启全面汉化之路。他们及他们的后人都以承继华夏文明为家国荣光的大事,并最终都成为汉族的成员,为中国的历史大发展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管当时政权之间多么纷乱,围绕中华原和中华郡的历史,我以为魏孝文帝元宏、西魏文帝元宝炬、后周闵帝宇文觉,以及权臣宇文泰、宇文护,以及以令狐整为首的富平县令狐氏家族,都为华夏文明的统一、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历史贡献。

我这次来陕西,本来想买三样红色的土特产,很遗憾只买到两样。一种是大红枣,据说是陕北的狗头枣和另一种红枣;另一种是红红的小辣椒,这种比较辣。因为市场上没有见到质量很好的红柿饼,只好留待将来有机会再买。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文章图片30

我在铜川市北关市场买的大红枣和红辣椒

童年时代,我在柒水河畔玩耍,当时就想这条河最终会流向哪里呢?现在我知道这条河最终是汇入母亲河黄河的。中国各民族的文明也是最终汇入华夏大文明的。

这是我最近在柒水河畔拍到的过冬候鸟,据我父亲说每年它们都会飞到柒水河流域觅食。愿三秦父老更加安康,愿我华夏更加富强!

文章图片31

柒水河畔的越冬候鸟,远景和拉近镜头的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