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家炳:身家百亿比肩李嘉诚,捐出300多所学校,把自己捐成穷人|中学|基金会|学校|田家炳

 昵称65829145 2022-07-03 发布于广东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势头正猛,一夜之间涌现出了许多富豪。

受西方影响,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正在影响许多普通人的价值观。

许多大款都成了时代的英雄,开名车、住豪宅、子女纷纷送出国留学,造就了第一批“富二代”;但与此同时,家族企业因为财产分配问题而带来的纠纷,也不在少数,许多家族都因为利益而相轧,最后“富不过三代”。

而当时却有这么一个“逆流”的富豪,他明明身价堪比李嘉诚,被称为香港的“人造皮革大王”,却坚持把自己80%的收入都用来做慈善,建 学校 、修公路;死后更是把全部遗产都捐出去,只给子女留下最基本的生活开销。

他的孩子身上,没有半点富二代的影子,全都谦卑朴素,像他一样热心慈善。

田家炳 ”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辗转三地创业,成功后醉心慈善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田家炳,是父亲田玉瑚的老来子,因为希望家里唯一的男孩能“彪炳历代”,所以为他取名 “田家炳”。

16岁以前,田家炳的父亲对他言传身教,让他小小年纪就打下深厚的古文根基,能够从史书中通晓事理,这也是父亲突然去世之后,还在上初中的田家炳能够撑起整个家族重任,开始经商养活全家人的原因。

田家炳第一次创业时,才18岁。因为家乡梅州盛产瓷土,于是他和几个同乡一起,合伙组建了一个瓷土公司,想着如果能够把瓷土卖给外商,那岂不是能赚不少钱?原材料也是家乡本土的,没什么成本,唯一需要的,就是打开市场的勇气和魄力。

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田家炳和几个老乡很快就把瓷土出口到了越南等地,慢慢做大,成了远近闻名的瓷土出口商,那一年,他才20岁。

但好景不长,没做两年,就遇上了抗日战争,1939年日军侵入汕头,掐断了田家炳的运输链条,原本已经小有成就的田家炳一夕之间突然一无所有,他颓靡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思考新的出路。

既然国内的生意受到战争影响,那国外行不行呢?

当时正好流行“下南洋”,瓷土生意又让田家炳攒到了第一笔钱,所以他就只身到了印尼万隆,在一个小镇上经营土特产生意,摸清当地的资源和生意。

不久后,颇具生意头脑的田家炳发现印尼的树胶产量特别大,于是决定从事树胶业,并先后开办了“超伦、南洋”两家树胶厂

几年之后,又创办了印尼首家塑料薄膜制造厂,此时他的商业帝国,已经初具规模,他也被人称为“一位成功的印尼华侨”

做生意的人,总想更上一层楼。塑料薄膜厂的利润太低,田家炳就想,我能不能利用一样的原料,生产出利润更高的产品,比如说在香港大受欢迎的人造皮革?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第一,香港地皮昂贵,想要快速发家致富,应该学其他富商经营房地产才对。 第二,香港的工业水平不高,还处于萌芽状态,在香港办厂不划算,原材料还得从外地采购,连帮忙加工的厂家都找不到。 第三,台湾、日本的人造革加工品可以免税进入香港廉价倾销,加上香港人造革采购又困难,所以人造革产业始终不被投资人看好。

可田家炳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因为他熟读史书兵法,所以对经商之道也有自己的思路,他采用逆向思维,一一反驳道:

第一,香港虽然地皮昂贵,但是地理位置好,在这里办厂,对内把产品卖到内陆,对外出口其他国家,都很方便; 而房地产虽然容易致富,但自己是外行不谙门道,不一定能很快发展。人造革制造是自己的老本行,搞起来轻车熟路,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经营管理,比别人都有明显优势。 第二,产品销路问题,从表面上看,香港没有人造革加工业,所以生产人造革没有市场,但如果倒过来深入想一想,如果在香港本土,能够生产出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人造革,那么还会没有市场吗?到时候销路根本不用发愁。

逆向思维使田家炳提出了自己的经营战略:“别树有花我不采,此树无花等花开。”

他在元朗的屯门海边购买了30多万平方尺的白茫茫的海滩,发扬精卫填海精神,移山填海兴建起了一座人造革制造厂,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请来日本工程师安装机器,训练职工并聘请英国技师。

就这样,到了1960年,第一批在香港生产的人造皮革生产了,因为质优价廉,很快打开了销路。田家炳就这样凭借自己的“逆向经商思维”,成为了香港的“人造皮革大王”。

彼时田家炳也才40岁,正当盛年,又事业有成,本该是像其他富豪一样享受人生的时候,可没想到田家炳却开始将自己的生活重心转移到慈善事业上:

不仅把自己80%的收入都捐了出去,在困难时期,甚至把自己住了半辈子的花园洋房也卖了,这一切,都源于他独特的“人生信仰”。

捐助300多所大学,自己却连房子都卖掉

皮革事业成功后,田家炳便开始投入慈善教育事业。并在1982年,成立了一家纯公益性的非盈利机构——田家炳 基金会

这家基金会所有的资金,都由田家炳个人出资。

截至2018年7月,该基金会已在中国国内资助大学93所、 中学 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

田家炳几乎将自己下半生的收入和精力,全都倾注在了慈善事业上,但他却不为自己索要任何的政治资本,始终自诩“香港普通市民”,“做一点小生意而已”。

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这家基金会的管理权力都不要,只为“公正公开”。

“说出来,你可能有些不相信,田老先生有一些项目希望放在家乡,老人家都有这样的情结,但也要向基金会申请,而且有一部分申请不成功。”基金会的负责人戴希立说,“这个可能很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

“不行怎么办?他从自己的养老费里拿出来,他保留很少的养老费用,名下全部的物业都转赠给基金会。”

这还不止,普通的富豪,哪怕热心慈善,也至少会保证自己和家里人能够过上优渥的生活,田家炳则不一样,为了慈善,他可以过得像个穷人,甚至连自己的房子,都可以卖掉。

田家炳原本在香港九龙森麻实道有幢花园别墅,宽敞舒适,是他自己设计且住了几十年的,这里充满了他的许多回忆。

可有一年,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工厂经营不善,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也没有保障,如果换做其他人,肯定会暂停捐助,但田家炳先生居然直接把自己价值1亿多港币的别墅“贱卖了”,换来6000万港币,资助内陆办学。

很多香港人都觉得田家炳“疯了”。但他自己却甘之如饴,甚至觉得轻松。

在2012年,也就是他93岁的时候,田家炳先生田家炳将名下四栋工贸大厦全捐赠给了基金会,按当时市场估算,总值已达到20亿港元。

不仅如此,田家炳基金会在教育慈善事业上,不仅做到财到,还做到了人到、心到。

田家炳认为“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成功在学校和教师”,所以他不仅捐图书馆、捐校舍,还跟教育部签订了“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每年捐款400万元,只为了帮助西部地区,不断提高校长的整体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让孩子们能够有书读、读好书。

自诩吝啬鬼,只给子孙留下生活开销

田家炳发家之后,经常说自己就是个平常人,而且节俭得甚至有些“怪”。

他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一个夏枯草饮料的塑料瓶子,里面装着小半瓶白开水,他说“我舍不得喝矿泉水”。

他曾对四川广元中学的师生们说:

香港有700万人,如果每个人每天扔掉一个瓶子,就要扔700万个。我看到一个瓶子,就好像看到这个瓶子后面有10个、20个人为这个瓶子劳动的身影。

珍惜他人的付出,不沉溺于物质欲望之中,大概是田家炳先生与同时代的富豪们最大的不同。

在生活细节上,他真的把节俭贯彻到了极致:出门自己带肥皂、不轻易用一张纸、搭公交车出门......

他还说:

“现在社会上很难找到我这种思想的人了,很坦白地说,我是'高处不胜寒’,谁也学不来这个田家炳,就我一个。现在商品市场都讲推销,增加销路,鼓励消费,我这种人就完全不适合时代了!这只是我个人的做法,我不敢说对不对,你们觉不觉得我很老土啊?”

老先生不仅对自己吝啬,对子孙也很“吝啬”。

把别墅卖掉之后,他和老伴成了“租房党”,每天坐公交车出入,接见客人都只能在卧室里。子孙们回来团聚的时候,也只能勉强挤在一个屋子里。

他给子孙们留下的,也只有一家工厂,“足够他们日常开销就行了”。如果孩子没出息,那给再多钱也没用。如果有出息,那又何必给他们钱?

余荫后人,馨香满堂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是你,你是选择做田家炳的后人,成为“最穷的富二代”,还是成为其他富豪的孩子,拥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呢?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前者。有一个不为金钱所动的父辈,用自己创造的财富,去换来千千万万人的光明前途,哪怕他没有给我留下任何财富,我走在路上,也会不自觉感到自豪、光荣。

这才是真正的“余荫后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