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家炳:身家百亿比肩李嘉诚,捐出300所学校,把自己捐成了穷人

 广州玉 2021-11-07
文章图片2

几天前,有网友发现张桂梅老师的事迹,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扎根贫困山村40余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的女孩圆梦大学,张桂梅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点亮了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

张桂梅的事迹被报道后,她撰写的校训也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丘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出为人师者的崇高人格和精神魅力。

为此,众多网友纷纷在官媒留言:“她值得!”

大爱无疆,大美无言,教育的本质是一场接力的灵魂摆渡,回首新中国的教育历程,张桂梅的事迹绝非偶然。

上个世纪,一位身价亿万的老人,为捐资助学将自己捐成了穷人,他的事迹也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这位老人,便是被称作“中国百校之父”的田家炳。

文章图片3

1919年,田家炳出生于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之家。

梅州地处粤北境内多山,田家炳的家乡大埔县盛产制作瓷器的瓷土,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再加上田家祖上经营有方,田家炳的童年富足而快乐。

1935年,田家炳的父亲不幸撒手人寰,为继承祖业养家糊口,田家炳不得不辍学继承了父亲的产业。

许多年后,田家炳回忆起这段经历,仍满怀遗憾地说,以他当年的成绩继续读下去,说不定能学有所成,前半生或许就不会过得这么艰难。

本着振兴家业的田家炳,回家后即刻创办了一家名为“广泰兴”的瓷土厂,不巧的是,好不容易等到生意有起色,便赶上了日军全面侵华。

1939年,日军占据汕头港,直接掐断了田家炳的瓷土运输线,逼得他不得不将生意迁往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境内橡胶资源丰富,田家炳搬迁到这里后,马上因地制宜,创建起了橡胶加工厂。

梅州人与生俱来的开拓精神,再加上田家炳的勤劳经营,没过多久,他的名下就有了超伦树胶厂和南洋树胶两家公司,随着业务量的与日俱增,利润非常可观。

这时的田家炳,刚刚三十出头,便已跻身印尼富豪之列。

文章图片4

1957年,印尼爆发了一系列暴力排华事件,田家炳担心被殃及,只得放弃了苦心经营的橡胶厂,举家迁移到香港避难。

这时的香港,处处充满商机,出于生意人的敏锐,田家炳刚踏入香港,就发现了这里的皮革行业还是一片空白。

他当机立断,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在香港屯门购买填海地皮,开办人造革工厂,又引入大量先进机器生产人造革。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田家炳创办的田氏塑料厂、田化化工有限公司,成为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业,他本人也成为誉满香江的“皮革大王”。

名利双收后,田家炳开始审视自己的前半生,少年辍学的经历,成为他心中难以弥补的缺憾。

想到家乡那些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孩子,他决定开始走一条慈善之路,起点就从教育开始。

文章图片5

这条路的开拓,最早可追溯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1982年,田家炳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田家炳基金会,捐办慈善公益事业,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公司捐献。

进入九十年代后,田家炳为安心推行教育慈善,索性将生意交给子女打理,年逾七旬的他则踏遍中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遇到那些年久失修的学校,田家炳便拿出基金会里的资金,第一时间修筑一所新教学楼。

文章图片6

据统计,从九十年代开始至2009年,田家炳先后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兴建了1000多个项目,还在全国60余所高校捐资兴建教育书院、教学楼、师资培训中心和体育中心,另捐办专业学校9所、中学110余所、小学35所及幼儿园5所、医院29所,捐资总数高达数十亿元。

长期的捐献,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纵然是田家炳这样的富豪,也会遇到困境。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香港,田家炳的皮革生意损失惨重,尴尬的是,他刚刚向大陆地方政府承诺要捐赠20所学校。

为了顺利实施捐款计划,田家炳决定将自己居住了38年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3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出售,以筹集捐赠20所学校的资金。

按照当时的香港市价,这套带花园的别墅估值1.2亿港元,为尽快出手,田家炳才报出了5300万的低价。

当买家得知这一内幕后,也被田家炳的精神感动,主动加了300万,最终双方以5600万成交。

子女们心疼他一把年纪还要辛苦搬家,都劝他再考虑考虑,田家炳却说:“卖了这套房子,我还可以再捐赠20所学校,这比我一个人拥有一套房子,实在有意义多了。”

在搬完全部家当后,田家炳带着夫人租借了别墅旁边的一座公寓当新家,新家的面积很小,开窗就能看到自己原有的那套别墅。

后来有人问他:“开窗就能看到之前的豪宅,有没有心疼过?”

田家炳没有丝毫犹豫:“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文章图片7

为尽可能将钱用于捐赠,平时捐款动辄千万的他,日常生活极度抠门。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日常代步不是乘坐地铁便是靠双腿步行,一双皮鞋穿了十年,袜子缝缝补补,每月的生活开支仅仅3000元,在生活成本极高的香港,这样的生活标准接近贫困线。

1999年,田家炳八十岁,身边的人都要为他庆祝,他却坚持不摆酒不办席。

经常出入内陆的他,深知地方的酒桌文化,每次捐款前,都会提前打招呼,一切从简,谁用大鱼大肉招待他,就会失去被捐助的资格。

文章图片8

“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小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这是田家炳经常教育身边人的话。

出门入住酒店,他都要坚持自带肥皂,理由是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会浪费;外出就餐,他只喝白开水,从不喝饮料,一位香港的记者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他回答:

“香港有七百万人,如果每人每天少开一罐饮料,就会省出来七百万个易拉罐。”

没有人能想象,这位身价亿万的老人,全身上下唯一值点钱的东西,是一块电子表,因为田家炳的过度节约,这块表因为年久而严重老化,到了不能拿出来示人的地步。

即便如此,田家炳也舍不得将其丢弃,而是取下放入衣服口袋里充作家用。

如果寻常家庭里出了这样的老人,早就吵得天翻地覆了。

令人艳羡的是,先后娶过两房太太,养育了五子四女的田家炳,坚信“言传不如身教”的教育理念,身体力行地将勤俭持家的美德传承给儿女们。

儿女们从小深受他的影响,对此都习以为常,也不觉得这是吝啬的表现。

大儿子田庆就对外人透露:“父亲爱惜衣物,多年来睡衣只有一个款式,孙女趁他生日,买了套质料上乘的的睡衣给他,他都没穿,不是不喜欢,而是觉得够用就好,不用买新的。”

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的副主席戴希立,也曾这样感慨:“以前西装的商标,上面都写有裁缝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田先生的西装上的电话号码上只有六个数字,可想而知,这两套西装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后来,还是田家炳大儿子站出来证实,这两套西装定制于1960年,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文章图片9

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

这是田家炳毕生奉行的家训,尽管身价亿万,他依然将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亲自端汤盛饭、嘘寒问暖,子女们看在眼里,对祖母也尊敬有加。

除了节俭孝顺,田家炳还非常守时,田庆作为长子,从小就背负着继承家业的责任,被田家炳带在身边重点培养。田庆坦言,多年来从没见过父亲迟到,每次跟着他外出都觉得很有压力,因为迟到会被父亲训斥。

文章图片10

在三女儿田淑莲眼中,父亲是一个有求必应的老好人,听说学校要组织毕业话剧,父亲将家里的家具借给学校,以致全家好几天都没家具可用;

高中同学的哥哥经费不够去美国读书,父亲立刻让她借钱给同学用,外国朋友来香港旅游,父亲亲自做导游,还提供房间给朋友居住,如同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

田家炳十分重视家人的相聚时间,每周六必定要举家回家吃饭,共聚天伦。

子女们成年后各奔东西,为促进家庭团结,田家炳还制定了每周六到九龙谭的旧居聚会的规矩,直到有些后人移居海外,这个维持了多年的传统,才不得已终结。

晚年的田家炳,一直挂念着昔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担心自己离世后,家人聚少离多感情疏远,弥留之际,他还用尽全力在病床上写下对后人的最后嘱托:

““每逢礼拜六晚,全家回住家作全家聚会,以表亲情为盼。”

文章图片11

百年之后,如何分配这创下的亿万家产?

田家炳提出了自己的分配方案:只为儿女留下一处家族经营的化工厂,其盈利用于维持生活,其余的资金全部拨到田家炳基金会用作慈善。

子女们早在幼年时被父亲植入乐善好施的精神种子,无不欣然接受。

文章图片12

数十年间,田家炳捐出的善款数以十亿计,在资金没有及时筹集到位的情况下,甚至还拿家族企业作抵押,跑到银行贷款捐赠。

子孙能胜我,要财干什么?子孙不如我,要财干什么?这是田家炳常挂在嘴边的话。

捐赠了那么多学校,田家炳从不以德自居,更不求任何回报,只提出了一点要求:将自己的名字冠名到所捐赠的项目上。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事迹精神被更多人只得,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全社会一起来做善事。

与此同时,田家炳还要求基金会的管理者、以及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

为表达对田家炳的敬意,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国内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他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头衔,70多个市也先后授予田家炳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的称号,以表彰田家炳常年参与慈善事业的贡献。

2009年后,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田家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文章图片13

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荣誉时,田家炳只是谦虚地表示:“我其实只是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慈善与身份地位无关,只要心存善念,人人都能办好事、做好人。我不怕钱捐得多,就怕教学楼盖不好,只要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便是给我最好的礼物了。”

2018年7月10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发展的田家炳安详离世,享年99岁。

斯人已去,灵魂永恒。

就如同他生前宣称的那样:“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慈善公益才是自己这辈子恒久而辉煌的事业。”

. END .

【文| 沧海明月生】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